還有,我等無始以來,或以貪愛嗔恚愚癡,或殺害牛羊飛禽走獸、食衆生血肉,或爲田業舍宅財物等,起諸怨結,今日忏悔,忏悔除滅。或奪人糧食饑餓衆生,或斷人飲水,或不敬、取笑、愚弄、侮辱、剝削、鞭打、虐待衆生,或遠離明師,親近惡友等等,起諸怨結,今日忏悔,忏悔除滅。
最後,今日道場,同業大衆,祈願諸佛菩薩慈悲,普攝十方衆生,長辭六道八苦,來到菩提故鄉。
第七卷大意
人生在世有許多煩惱痛苦,但是,我們不幸中仍然有大幸。本卷就是先從我們自己本身生在這個世界有許多榮幸的事說起,接著再談值遇叁寶勝緣、叁寶功德難量,談發願,接著爲忏主、天道、諸仙、梵天等禮佛求忏發願。我等罪業深重,必須至誠忏悔。修忏者本人修忏求忏悔,當然也不能忘記沒有參加法會的衆生。這裏也要代四生六道一切衆生求哀忏悔。這也就是本忏最核心的思想--慈悲二字的體現。
自慶第十
自慶,就是指我本人非常慶幸,有許多值得歡慶的事。人們痛苦煩惱,原因很多,但物質文明的現在,最發達國家的美國,大多數人煩惱,都是因爲“迷失”而深感煩惱痛苦。經法師一講,一點撥,回光返照,真的發現周身都是福報,當下從地獄來到了天堂,快樂起來。忏文總結地告訴我們擁有十五項“自慶”快樂事。
今生未墮地獄受苦,此謂一慶。今生未墮餓鬼受難,此謂二慶。今生未墮畜生,此謂叁慶。今生生中國,聞仁義,此謂四慶。開化國家的中心區域,稱中國。也指有佛法的國家的中心區域。今生未生長壽天,此謂五慶。壽命太長,是個災難。今生得人身,此謂六慶。六根具足,此謂七慶。不是世智辯聰,此謂八慶。看到聖賢尊像,此謂九慶。聽聞佛法,此謂十慶。辭親離欲,歸向佛道,此謂十一慶。修善去惡,利益衆生,此謂十二慶。爲善不懈,吃苦耐勞,此謂十叁慶。讀誦經典,閱覽佛書,此謂十四慶。禅修息心,致意行持,此謂十五慶。能夠用功辦道,是最榮幸的事。
我想,值得我們慶幸的事,還有很多,隨手拈來便是:思量饑餓苦,有食就是福;思量無衣苦,有衣就是福;思量露宿苦,有房就是福;思量走路苦,有車就是福;思量殘疾苦,健全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想牢獄苦,自由就是福;思量死亡苦,活著就是福。無量慶幸,難可盡述。我們非常幸運,幸福就在身邊。忏文說,此“一欣一喜”,“皆是十方叁寶威力”,所以,宜各至誠,懷感恩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爲叁界六道一切衆生歸依叁寶。並願叁寶慈悲救拔一切衆生“越生死海,到于彼岸……成等正覺。”
警緣叁寶第十一
在第一卷中,講到叁寶功德,以及歸依叁寶的利益。由于叁寶在佛教中的地位太重要,是修學佛法的第一門必修課,所以,這裏再次提出叁寶,希望行者加強加深認識體會,憶念不忘,反複熏修,鞏固道心,助長菩提。
忏雲:“若使不知叁寶,雲何得起慈心、愍念衆生?若使不知叁寶,雲何得起悲心、救攝一切?若使不知叁寶,雲何得起平等心、怨親同觀?若使不知叁寶,雲何得妙智、證無上道?若使不知叁寶,雲何明了二空、真實無相?”總之,了解叁寶,對我們斷惡修善,利益衆生,修證菩提等等,都有重大意義。
了解歸信叁寶後,供養叁寶也很重要。但是“供養,非報佛恩。欲報佛恩,唯發菩提心,立四弘誓……是爲智者知恩報恩。”這幾句話極爲重要。報答佛恩,不是供養些水果鮮花就算謝恩了。真正的報答佛恩,是依佛法,發菩提心,立四弘誓……,依教義一一去實踐。
諸佛慈悲,對衆生有廣大恩德,衆生難以報答,就是菩薩摩诃薩以舍身相報,猶不能報萬分之一。雖然如是,我等還是唯以“利人爲上,各各至心,五體投地,普爲十方無窮無盡四生衆生,皈依世間大慈悲父。”皈依叁寶,自利利他報佛恩于千萬分之一。
忏主謝大衆第十二
修忏,需要一位主持人,或若幹主持人主持法會。主持人就是忏主。有時法會功德主也稱忏主。這章節,是表述忏主感謝參加法會的每一位行者。忏文說:“仰屈大衆,降德道場”,參與勝會,共修忏法。願大家于未來世,再得相聚,生生世世,永不分離,直至菩提,還爲法眷,慈悲相助。大衆禮佛,致謝互勉。
總發大願第十叁
在第二卷中,已講過發願,但作者覺得還需要補充,所以,再來一個總結性的或是全面性的發願。重複強調發願,說明了“發願”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這裏的總願,主要是願衆生有超能力的身口意業。本章願力宏大,條文繁雜。歸納起來有:
一、願一切衆生“具足功德智慧”。智慧是萬行之導向。
二、願慈悲道場力,皈依叁寶力,斷疑生信力,至誠忏悔力,解怨釋結力,功德善根力,發願回向力,令一切衆生得如所願。
叁、願諸佛大慈悲力,諸佛大神力,十二菩薩護衆生力,令一切衆生各得說法無窮金剛身、拔一切苦大慈身、不舍衆生大悲身,饒益衆生智慧身、物不能壞淨法身、遠離生死方便身、諸佛菩薩廣大智慧神力身。
四、願一切衆生各得柔軟口、無虛言口,說真實法口,莊嚴辯才口,安樂一切甘露口。
五、願一切衆生擁有堅強精進心、求善心、明慧心、莊嚴心、廣大心、清淨心、不退心、諸佛菩薩不可思議心。
六、願一切衆生有大智慧,有所聞法即得開解,常懷羞恥慚愧,去除驕慢,不計人我是非,不說是非,不出惡詞,所言柔軟,與人爲善,不結怨仇,愛護衆生,怨親平等,歎佛功德,樂學經法,同諸菩薩,成等正覺。
爲天道禮佛第十四
從本節“爲天道禮佛”開始,至“爲六道發願禮佛”,每一章節都講述兩層內容:一、爲該章節主人翁禮佛,皈依叁寶;二、願叁寶慈悲攝受該章節主人翁達成某些美好的願望。
這一節,說到天人衆等,時常護助我們,對我們有恩德。我今爲報答他們,特代一切天主、諸天眷屬禮拜諸佛菩薩、“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然後,祈願叁寶慈悲攝受一切天主、諸天眷屬發四弘願,行菩薩道,利益衆生,登法雲地。知恩報恩。
爲諸仙禮佛第十五
本段也是講述兩層內容:一、我等同業大衆,代一切仙人“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二、願叁寶慈悲攝受一切仙人解脫客塵,清淨罪障,修四無量,行六波羅,遊戲神通,菩薩境界,入法雲地。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說法,仙人居住山河、森林清淨處,食水果野菜,修習苦行禁戒,具足威德,有五神通。仙人種類衆多。
爲梵天等禮佛第十六
梵天,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神。佛教創立後,梵天成爲佛教護法神,居住色界初禅天。大梵天天王統禦梵天。又佛經一般講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本節講述兩個內容:一、我等至誠代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以及眷屬“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二、願叁寶慈悲攝受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以及眷屬,發廣大心,修菩薩法,叁昧總持,神通自在,攝化六道。
第八卷大意
本卷主要爲阿修羅道,還有龍王、魔王、國王、王子、在生父母、過去父母、師長、比丘和比丘尼虔誠禮佛求忏,並予美好祝願。
爲阿修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
我等至誠爲一切阿修羅、八部神王神將,以及有大威德者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一切阿修羅、八部神王神將,以及大威德者,“解脫客塵,清淨緣障,發起大乘”,修四無量,行六波羅,入佛智慧,成無上覺。阿修羅,意思是非天。屬于好鬥的一類鬼神。神通很大,性喜惡鬥。據《起世因本經》載,四大阿修羅王各及百千眷屬形成四大王國,分別住在須彌山東西南北千由旬處的大海深處。八部神王,統領八部鬼衆守護佛法。八部神王隸屬四大天王管轄。
爲龍王禮佛第十八
我等至誠爲一切龍王眷屬禮佛“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一切龍王眷屬智慧增明,神力強大,斷除障緣,永離惡趣,修六波羅,妙行莊嚴,神通自在,拯救衆生,成等正覺。龍,蛇形鬼類,有呼風喚雨能力,住地下或地下龍宮,統領者稱龍王。
爲魔王禮佛第十九
魔,梵音全稱魔羅,意爲殺者、奪命、障礙。住于欲界他化天之高處。又,煩惱、疑惑等擾亂衆生身心的也稱爲魔。我等至誠爲一切魔王眷屬禮佛“皈依敬禮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一切魔王眷屬斷除障緣,息滅罪業,衆苦解脫,修大乘法,先度衆生,然後做佛。
爲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
我等至誠爲所有國家領導、一切民衆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所有國家領導、民衆身體健康,慧命無窮,政策英明,慈悲濟世,修菩薩道,神通自在,恩遍六道,速登正覺。
爲諸王子禮佛第二十一
我等至誠爲一切王子殿下、文武百官,以及眷屬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王子殿下、文武百官,以及眷屬,身心安樂,發四弘誓,行大乘道,福慧莊嚴,攝化衆生。
爲父母禮佛第二十二
佛言:天下之恩,莫過父母。我們時刻不能忘懷。今日,我等至誠爲現在父母、現前親朋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父母親朋罪障除滅,修六度諸行,長辭六趣,衆苦解脫,自在往生,得佛十力,成等正覺。
爲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叁
我等至誠爲過去生生世世父母、曆劫親緣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過去父母、曆劫親緣罪障除滅,永離六趣,解脫衆苦,修菩提道,廣化衆生,面見慈顔,速登正覺。
爲師長禮佛第二十四
報父母恩後,應報師長恩。佛言:天下善知識者,莫過師長。教我一言一字,恩如大海。我等至誠爲一切師長禮佛“皈依世間大慈悲父”。願叁寶慈悲攝受一切師長,以及眷屬,罪障清淨,衆苦消除,修菩提道,行六波羅,誓度衆生,得成正覺。
爲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
我等至誠爲現在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信施檀越、善惡知識、有緣無緣人士,以及人類所有民衆禮…
《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