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正大圓滿——淨土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每個人就自己的思想,自身對照一下:我們用功修行念佛,最愁最怕的就是妄想太多,但是大圓滿見教我們,一切思想無論是好是壞都是佛的思想。這怎麼理解呢?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想法都是空性。你試試看,現在我們想一樣的東西,或者想飛雲江大橋,或者想國道,或者想家裏的汽車。無論想什麼,想的時候,所想到的相如同影子一樣就從頭腦裏出來了。沒有想的時候,影子就沒了。我們知道想的是什麼,想的影子的本身皆是緣起法,不生不滅。

  因此有想或是沒想,我們的頭腦、我們的心,實際是平等、沒差別。好比房間一樣,你們進來房間是如此,你們走出去房間也是如此,我們人走來走去,客人來了又會走。我們所有的妄想都是如此,打妄想的時候,妄想就來了,實際你別理它,它又會走掉,妄想自己來了又會走,動也不要動,想也不要想,一切妄想也皆是空性。但是我們妄想怎麼打呢?有時打妄想會煩惱,有時妄想打起來會歡喜、會高興,有時打妄想會自私自利,有時打妄想會爲別人好,妄想的本身還有煩惱。所以,我們對妄想要生起同等的慈悲心,對我們的身口意叁業,皆同樣生起空性見和慈悲心,這叫做叁密相應。

  真正大圓滿——淨土法門(感受大圓滿)

  大圓滿見實際是一種感覺。我們現在坐這裏可以觀想:眼睛看到的這一切都與佛一樣,皆是佛的身體;我所說的一切語言,或者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佛的聲音,如機器的聲音、雜音,聽見的也是佛的聲音,因爲聲音也是空性,也是緣起的空性;我們心裏所有的想法也是佛的想法,因爲佛要曉得我們凡夫想什麼,凡夫有痛苦佛就有感應。我們心裏想到痛苦的事情就會知道,“哦,凡夫有這樣的痛苦”,對這種痛苦的想法要生起慈悲的心,佛的想法跟我們想法本身相同,本質沒有差別,皆是空性。

  但是,我們不知道想法中有慈悲、有空性,佛菩薩知道所有想法皆是空性、皆是慈悲,想法都是一樣。我們說茶杯可以喝茶,佛也曉得茶杯可以喝茶;我們拜佛求佛有功德,佛也這樣說;我們吃飯會飽,佛在那吃飯也一樣會飽。對所有的想法都相同,但這種空性慈悲的見解我們沒有,所以我們不夠圓滿。學習大圓滿法的人,必須要具有這種圓滿見。有了這種圓滿見以後,修行上就非常簡單,無論你吃飯也好、走路也好,睡覺也好、拜佛也好,行住坐臥所作的一切事情,都要感覺到我們內心世界、身體整個是一個圓滿的感覺,一點缺陷也沒有,內心感覺到身體與佛平等,語言與佛平等,聲音與佛平等,想法與佛平等。坐這裏要有這種感覺,感覺到以後不要高興起來,去外面到處說自己跟佛一樣了,這裏說、那裏說,畢竟還是凡夫。凡夫空性是與佛平等,佛性是與佛平等,想到佛性、空性我們內心就安起來,安住到圓滿的感覺當中,無所求、無所得、無所失,每走一步,每念一句佛都是圓滿。

  在這裏,我們可以了解淨土法門的“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與《觀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以及大圓滿的“一切色相皆爲佛身”完全一致。“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法界身是什麼?十方法界,我們大家都是在法界當中,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人道的法界,還有叁惡道的法界和四聖的法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佛的法身、佛的身體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相、入一切衆生心想中的。佛在我們一切衆生心想裏面,我們的妄想、一切思想皆爲佛意。“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在想佛的時候,你的心已經是佛了,這是《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道理。

  當我們清楚地理解教理之後,就需要憑自己對佛菩薩、對圓滿教法的信心,用心去感受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佛菩薩的示現,你所聽到的一切都是圓滿的佛的音聲,你內心所想的一切都是佛的想法。那種感覺是什麼?就是你的身口意這叁業,你的外在的種種莊嚴依報,跟佛是無二無別的。所以《梵網經》裏講:“汝是未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也就是說,佛是已成之佛,我們是未成之佛,我們也是佛,佛也是佛,佛佛平等,無有高下。當你生起這種信心和感覺以後,你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的戒體。

  修大圓滿見先要修加行,加到你人品道德起碼要非常好,也就是說做人道德圓滿了,非常善良,不可能傷害別人,貪嗔癡的心沒有,心裏不貪世間的五欲六塵。以這種心態來用功修行,他感覺到與佛一樣平等,可是他的所作還是非常謙虛、非常平常。平常心是道,跟平常人一樣,沒感覺比別人差或者比別人好,因爲他看到一切色相都是佛身,自己與其他衆生也跟佛平等。所以《華嚴經》中說:“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就是無盡法界所有的灰塵,每個塵都與佛圓滿平等,這就是大圓滿見。依照大圓滿見來看,我們漢傳佛法的淨土法門,具足“真、正、大、圓、滿”五個字,因此,這就歸結到今天對大家說的中心思想,即淨土法門是真正大圓滿。

  真正大圓滿——淨土法門(漢傳佛教中的大圓滿思想)

  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華嚴經》是佛陀成道後最初說的一部經典,代表了如來修證的最高境界。釋迦佛把開悟的第一句話,就在經中和盤托出。我們大家看經書經常可以看得到的,所謂“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自得現前。”意思是我們大家現在的相貌,這個德相就是佛的德相,現在的智慧就是佛的智慧,但由于我們的妄想和執著把這個智慧德相給蓋住了,故而就看不出你有什麼智慧了。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無比巨大的智慧,你想要的東西一定會得到,你想得再多一點那它就能提前實現。

  比如說你念佛念了十句,你打妄想只打了九個,你念佛先成就,妄想後成就;如果你打妄想打了十個,念佛只念了九個,那你就妄想先成就,念佛後成就。這個心的力量都是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你種下多少因,它就得到多少果。一個非常希望善良的人,每天都想著善意的事情,白天想、晚上想,他一定會成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一個想自己家庭美滿的人,他每天想的是家庭美滿的感覺,他一定會很美滿,除非他想到美滿後又立馬去抱怨別人,說:都是他害的,都是這個人不聽話,都是這個兒子怎麼樣怎麼樣。如果你每天想到的都是不聽話,都是不圓滿,都是那些讓你生氣的事情,那你的家庭就很難圓滿了。所以,一個有嫉妒心的人,一個有嗔恨心的人,一個貪欲不滿的人,他的世界就不可能圓滿。

   心是沒有自我的

   所以,我們大家要明白:你自己的想法有決定性的作用!佛一開始在《華嚴經》中就把他所成就的最高境界告訴了我們:一切衆生都有跟佛完全平等的德性。我們大家的身心內在、我們的本質跟佛是沒有差別的,只是我們有過多的想法——過多偏激的想法!你的一切想法、一切思想都是跟佛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奇怪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我們執著了我們不好的感覺。

  我們執著地感覺這是“我”,那是“他”,“這個東西我要,他不能要”,這種人我是非的心一旦生起來,就會牢牢地抓住,在那裏鬥爭不已。你的煩惱就都是以“我”爲中心,圍繞人我是非,與父母兄弟姊妹、甚至與自己的丈夫(妻子)之間都有矛盾,總想著把自我保護好。你若不能把這顆心給化解掉,那你跟這個世界永遠都是隔離的,你永遠都會是孤獨的一個!

  佛告訴我們:“我們大家這顆心是沒有自我的。”若你沒有自我了,那你的生命就會看見一切衆生都在這裏。大家都是沒有自我的,我們在一起結合成一個整體,一個是右手,一個是左手,一個是眼睛,一個是眉毛,大家都和諧在一起。既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整體,那又何必要爭來爭去呢?就像有一條蛇,它的尾巴因爲總是要跟著蛇頭走,因此跟在後面就越來越生氣。于是就說:“我跟你是一樣的材料,可你卻總在前面,而我永遠跟在你後面跑,憑什麼由你來帶頭而不能我來帶頭呢?”蛇尾巴鬧個不停,吵得蛇頭實在受不了了,就說:“行!行!那就讓你來帶路,我跟在後面。”這下蛇尾巴高興了,終于輪到它來帶頭了。可因爲它不長眼睛啊,一帶頭就帶到懸崖下面摔死了。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卻老要別人聽自己的話,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因爲我們自己都有我執,都有貪嗔癡煩惱。你帶著貪嗔癡煩惱的這種心態去完成人生的使命,你的人生就越來越完蛋!

  但是,佛菩薩說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圓滿的,就是因爲這種強烈的“我”的固執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你不應該這麼固執,應該明白什麼是無我。就像那條蛇的尾巴一樣,它應該想到沒有自己,蛇頭該怎麼走就怎麼走,蛇頭到哪裏其實蛇尾巴也就到哪裏,蛇頭吃進去的營養蛇尾巴也同樣得到了。這個世界如果有人有成就了,那我們大家同樣也會得到幸福、快樂、安心和加持。

  《華嚴經》的兩大思想

   在《華嚴經》裏,佛給我們開示了一切衆生都跟佛平等的這種最究竟的法門,整個《華嚴經》裏有兩大思想是至關重要的。

   1.心佛衆生叁無別

   第一個就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我們這顆心與外在的衆生,與圓滿成就的佛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很多人都覺得這是教理,按理說是沒有差別的。可事實上,佛講的話都是諸法實相。佛沒有诳語,沒有虛妄的語言,他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那心、佛、衆生一定是沒有差別的。衆生跟佛本質上確實沒有差別,從相上看也沒有差別。只因我們執著,沒有開發出佛的智慧,我們的感覺就會有千差萬別。

   若我們現在能確信自己的這顆心跟一切衆生、跟圓滿成就的佛已經完全平等,沒有差別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非常殊勝圓滿的。你完全相信並且你去感覺,最關鍵的地方…

《真正大圓滿——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