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P3

  ..續本文上一頁非常固執,一定要這樣那樣,原因就是不明理。如果明白理,相上就不會執著。當然,初步修行的人一下子就明道理是很難的。不要在表面上裝模作樣,一定要內心中跟淨土、跟菩提心、跟成佛度衆生的心相應。這個相應就是理,不相應就是沒道理。

   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拜佛的時候千萬不要打妄想,特別是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拜佛。拜下去要想著阿彌陀佛,身口意叁業一定要相應,如果拜下去想孫子、兒子,那成了拜什麼了?當然拜了以後求佛菩薩保佑家人,這個發願是可以的。執著拜下去的這個相,心裏卻生起貪嗔癡,就很不可取。這樣的念佛很難相應,修行幾十年也覺得自己沒有進步。

   如果進入這種身口不相應的歧途,表面上在用功,實際上心裏並沒有跟表面對應,這就是不明理。

   其二,淨土講的往生、極樂世界,確確實實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顯發出來的就是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就是阿彌陀的意思。所以講自性彌陀,極樂世界種種鳥、種種樹都能說法,而且七寶池、八功德水,這種種莊嚴都是我們自性具足的世界。如果不明白這個理,會有一種隔閡感,覺得自己是個受苦的凡夫,阿彌陀佛的才是極樂世界。現在要想:我與阿彌陀佛的心交融互攝,我的心即是阿彌陀佛的心。《觀經》裏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先要體會到自己的心就是佛,然後再來念佛,那就是“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就是理,是心作佛就是事。理上不明,事相上想要做佛是沒有用的。不是說在大殿佛的位置上模仿佛就算是佛,而是心要與佛的智慧慈悲、無所得相應,這才是理。修行中不明理時,會常常糾纏于生活中很多雞毛蒜皮的事,比如跟家裏人不和、跟寺裏、居士道友間不和。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很虧了似的。甚至覺得別人都不修行,就自己在修行,這樣是非就大了。

   還些人不修行、不用功,覺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見面哈哈一笑,相處起來很容易,開始用功時反而有矛盾了。矛盾在那裏?就是各執己見,把自己的行持看作修行的最高標准,把別人與自己不相吻合的看作不修行,這就是理上不通。我們大家心中生起成佛度無邊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也相信當下自心就跟極樂世界是相應的。當感受到這種菩提心時,用念珠念佛也好,站著拜佛也好,每個人依自己的淨土法門來修持,互相絕對不會有障礙。這樣,即使家裏人不信佛,他們都會感受到你那種灑脫、智慧。

   如果大家學佛修行入手對了,沒有出現這些問題的話,你身邊的人只會覺得你學佛越學越好,不可能阻礙你學佛。除了一些意外,比如自己用功很好,但旁邊人蠻不講理。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就另當別論。重要是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出問題,這是第五點。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六

  第六點:行入理體,廢卻事修。

  這也是有些人在用功時容易遇到的。在打坐的過程中,有經驗的人會有很多受用。比如說打坐時,手或身體會空掉,接著感覺身心一片空寂,進一步甚至感覺這個世界還有山河大地全部都空掉了,之後他可以在佛法的教理上體會到:原來這就是無我無人無世界、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空無所有,是水中月、空中花,不要再執著。

  這個理的體會是對的,可緊接著他卻在事相上開始執著了:廢卻事修,不再拜佛了,見到師父也不合掌了。因爲覺得反正一切法無所得、無相無求。這樣的人容易出問題,特別是在修行上有受用的人。

  受用一般是兩種:第一種是得到一些禅定的受用。有些人在念佛的時候會進入正定,佛號還一句一句很清楚地在念,身心卻開始空掉,世界也跟著空掉。他覺得既沒有念佛的人,也沒有所念的佛了,好像這一切都沒有了。此時他感覺理已明了,自己在心地上下了功夫,他卻廢缺了這個“事”。有些嚴重的甚至覺得戒律不重要,如此一來就生起邪見,就會墮落。

  另一種是念佛時自己就跟從書本上看來的這些“理”相應了。有些人念佛會有這樣的感受:念佛一段時間以後,嘴巴開始不想念了,好像念不起來了,于是就停下來,空在那裏入定了。事實上這種定是有深淺之分的。現在大多數人修行環境不是特別好,實修的不是很多,入的一般都是欲界定,還談不上初禅二禅。這種定就是你的心很空,既不念佛也不做事,覺得很愉悅、很舒服。繼而開始貪著,貪著了以後問題就出來了。之後他的心就很難再在事相上老老實實地把佛號一句一句地念起來。他一坐下來就老想自己不要念,趕緊進入這個空的境界,貪著這個空靈的感受。在淨土宗來說,這人是進入歧途了。如果是修禅定的人,或者說他不求往生,只求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那他也還不算進入歧途。

  我今天所講的是淨土宗修證的基礎。也就是說在世間修習這些禅定,盡管他有定力後可以斷卻煩惱、開啓智慧,可實際上並沒有解脫生死,叁界還未出去。這其實是有失淨土宗宗旨的。進一步說,如果他在這些有感受的境界上,還是同原來一樣簡簡單單,吃飯穿衣、有禮有節,保持著一樣的心境,心既沒有傲慢起來,也沒有自卑下去,這樣後再進步就很快了。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七

  第七點:對修行的境界沒有充分認識。雖有修證,誤而會去,誤會了。

  淨土宗的一些祖師,其念佛證悟的境界很高,不比禅師開悟的境界低。

  在修行過程中,有些人念佛一有受用,(這個受用可能是正確的)然後他去問別人,那人講“你不是求往生的?再進入你就會走火入魔……”之類的話,他就害怕了。簡單打個比方說,有些人念佛進入初禅時,全身發熱,感覺火燒火燎,于是就去問:“我念佛時怎麼那麼熱啊?”不真懂的人就告訴你:“這個不行的,你可能是什麼什麼,說了一大通。”

  實際上人是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只要讓身心靜下來,四大的運作就會正常起來。我們平常生病都是因爲這四大調節地不夠好,主因則是我們心神太過散亂。指導四大調節的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思維妄想。你要是妄想紛飛,靜不下來,地水火風就調節不好。所以有些人會去練太極拳或者鍛煉身體,做些專注的事,身體就容易健康。

  比如,你的身體的火大不夠,念佛一段時間後,出現禅定的境界,四大調節調節給你補足起來,當補足得多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特別熱。實際上這樣會更好,可你一害怕就不敢再坐了,也不敢再靜下來念佛了,反而去廟裏參加淨土會啊,參加拜忏啊,敲敲打打的,這樣子反而覺得沒事了。實際上是退卻了自己修行證悟的境界。

  另外一種,不是在禅定境界中,而是有些初步學人在念佛過程中妄想忽然一下子多了起來,他就害怕不敢再念了。例如有些人開始念佛時,非常虔誠地用功了大概兩叁個月,感覺很清淨,念佛真好!但在兩叁個月到半年這段時間裏就開始煩惱起來,煩得不得了,妄想雜念不知道從哪兒來的,雞毛蒜皮的事全能浮現在腦海中。他就開始害怕了,想:我以前念佛挺好的啊,現在怎麼越念越亂了?是不是走火入魔了?于是就退心不敢去念了,事實上你正好就上當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因爲我們很少觀照自己的心。當你回光返照時,你發現自己的心其實是很肮髒混亂的。我們的眼睛平常都是往外看、耳朵都是往外聽,一到不往外看、不往外聽的時候,我們就呼呼大睡,睡醒以後又開始往外跳,所以心一直是往外奔馳。對自心的真實狀況卻很少了解。

  而打坐則可以使自己的心開始收斂。坐在那裏慢慢體會自己身心的狀態。禅定越深,對自己的心就了解得越透徹。這樣的人通過念佛使自己不斷進步,從而更有能力來觀照自己。

  這實際上就像一間千年暗室,房間很暗,灰塵很多。平日沒有燈光,我們就看不見。有一天,陽光從門縫裏照進來,你看見了灰塵在滾來滾去。沒有陽光就看不見了。

  有些人說你們還修什麼行啊,我活得很潇灑。其實這種人煩惱非常多,甚至他一停下工作就受不了,不是找朋友聊天就是搓麻將。一直在隨這個滾滾紅塵的妄想裏顛倒。

  當靜心下來念佛,一段時間後,有點智慧了,智慧的光明就開始回光返照,便發現自己的心原來有許多煩惱。既然看見了,該怎麼辦呢?你看見了就慢慢地去消除它。如果妄想一來你就害怕,那你就永遠沒有機會證悟淨土宗的念佛叁昧。很多人雖然有所進步、有所修證,但他不懂這個道理,以爲自己出了問題,或者以爲已經得到了受用,然後就退步了,這是很可惜的。這是第七種歧途。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八

  第八種歧途是資糧偏廢、如鼎失足。

  資糧就是淨土宗的叁資糧,淨土宗講信、願、行,真信、切願、力行,這叁個實際上是如鼎叁足,缺一不可。昨天有居士問我:“師父,淨土宗的叁資糧裏面,是不是信最重要的?”諸位,你們說是不是“信”最重要?那“願”就不是最重要的嗎?如鼎叁足,寶鼎叁個腳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行。

  但說法的人會針對各人的根器而有所偏重。比如有些人念佛,他願意往生,要成佛度衆生,但是他對極樂世界始終有一點不敢相信。師父就會告訴他:“信是最重要。”因爲對他而言,寶鼎叁只腳中的兩只都很好,可另外一只快塌掉了。于是就說這只腳最重要,把它先扶起來,這是對機而言。其實這只是針對這一類人,而其他聽法的人剛好聽到這個話,就以爲只是信最重要,別的都不重要。那錯的可就是你了。同樣,若一個信願十分懇切的人念佛卻馬馬虎虎,那師父就會告訴他:“修行是最重要的,信願只是基礎。”

  實際上叁個同樣重要。現在有些人特別強調“信”,因爲我們對極樂世界真信不夠。據實而言,如果信是至誠至懇的,你就一定會發願求往生;若你的信和願具足了,你就不可能不去念佛修行。而在我們未懂得這個道理、還未真正走上修行之路前會有所偏重。

  當你真正升起真信切願,這叁個就是連帶關系,是一而叁,叁而一的。就是說一個“信“已具足了後面的“願”和“行”,即”信“的本身也是一種”行“,因爲這種信心會給自己很大的力量。“願”也包含了你的“行”和“信”,所以這叁個本身是圓融一體的,千萬不要將它們拆分,一拆分就如鼎折足。你把它折掉了就很難往生了。

  現在很多人在強調信願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的修行。而且他還有理由,理由在哪兒呢?藕益大師說過一句話:“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之高低否,則看持名功夫之深淺。”這兩句話是連起來說的,但是現在有些人把它拆開一半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這下可好,那我只要有信願就行了。你看看,竟然這樣去解釋。其實這是斷章取義、絕不可取的!藕益大師後面還有一半:“品位高低否,則看持名功夫之深淺。”這句話什麼意思啊?品位高的功夫深,品位低的功夫淺,起碼得有功夫才行。如果你連淺的功夫都沒有,那就是連低的品位也沒有了,就是說九品裏面的一品也都沒有了。那你能到哪裏去啊?你還能往生嗎?所以信願行是一體的叁個部分,如同我們人的一個頭,一個身體,兩個腳。倘若這叁部分任何一個被去掉了,你都不可能是一個健康的人。

  還有就是:你存在著夾雜、懷疑以及間斷的心,故而你會倒退。雖然你在一些境界裏有所受用,卻因爲夾雜、懷疑、間斷使你變得我慢或自卑,修行便會被這些心障礙住。實際上,在你懷疑的時候、或者無論證得任何禅定境界時、心散亂的時候,要一直念下去,如法地念下去。你看到這個法門好,就去求這個法門,看到那個法門好,就去求那個法門,這是夾雜的。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無量壽經》、後天念《地藏經》,東想西想、東念西念,這樣對修行用功不利。故而說夾雜。

  間斷是什麼意思呢?這個間斷不是說你現在念佛、等下不念了,而是指信願行叁者的間斷。比如說,你在這裏聽法師講經,覺得蠻有道理,就很信了;等下你出去了,你可能又去信其他什麼了,又去信你的生活去了,就不再信極樂世界了,這就是間斷。

  在信上有間斷,在願也是一樣。我們始終把究竟成佛作爲生命的歸宿,這是我們的願。但是這個願一到生活中就找不著了,提醒你也提不回來,這就是間斷了。所以在信願行這叁個方面,都有懷疑、夾雜、間斷在裏面。

  總結

  這樣的八種狀況,如果我們都調理好了,也就是說你至誠懇切地信仰極樂世界,第一你就不會以世俗的五欲六塵、人天的福報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第二你不會把這個無所求的真心作爲一個簡單的理由,而不去求生極樂世界;那麼第叁個呢?就是當我們發起了成佛的願時,你的身心要感覺到自己已得到了阿彌陀佛的這種力量,我一定要爲一切衆生去成佛,發這種大乘菩提心,而不能簡單地說:“哎呀,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趕緊跑掉算了。”你跑掉是對的,“算了”是不能給你算的,你的家人、親戚朋友還在這裏受苦,你怎麼能算了呢?所以你跑掉還要來度他們,包括跟冤家仇人以及一切衆生。

  在願上,我們一定不能覺得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自己可以不用功了。如果我們不明理,事項上就不圓融,但如果你理卻廢了在事相上的修行,那我們如何得到佛法的利益呢?

  接下來就是在修證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境界後不能害怕。有了證悟了還要繼續努力,因爲這個證悟是很正常的情況。有些念佛人一說禅定的境界或者身心空掉了,他就害怕,他想:我就只管好好念佛,不要有這些境界。那就可能永遠得不到證悟。其實自己的心早就提得很高了,卻不能證悟,現法現樂沒有得到體現。實際上你學習了這個道理,通過修淨土宗,整個生命會變得跟極樂世界一樣清淨莊嚴,這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奧秘所在。故而不妨以一句佛號來證悟自己人生的這種品格。

  最後一個是信願行這叁個千萬不要偏廢,哪方面缺少了就一定要把它補起來。

  以上是跟大家討論的淨宗修行的八種歧途,其余的問題我們以後有機會再一起來學。

  阿彌陀佛!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