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法脈

  禅宗法脈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傳

  禅學是佛教根本教義的一個中心論點,它是佛說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總相法門。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在開悟的人看起來,所謂頭頭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見色聞聲,無非這個,揚眉瞬目,盡是玄機。可是對于迷昧的人看起來,所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頭認影,當面錯過,翳眼空華,無中生有。我們要知道,開悟的人,所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禅學嘛。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禅學嘛。這樣看來佛教的禅學的的確確是一切法門的大總相法門了。也就是我們信仰佛教,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後所要達到唯一的目的。

  禅宗,它是中國佛教最主要的一個宗派。是根據初祖達摩大師依《楞伽經》與六祖惠能大師依《金剛經》而創立的宗派。禅宗的産生,也是有它的曆史因緣,這就是說: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說,有一天大梵天王在靈鹫山,爲了要令一切衆生得大利益,就請佛說法,並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蘿花貢獻給佛。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答應了他的請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後一句話都不講,只是手裏拿著這枝波蘿花靜靜地給在會大衆看看。當時在座的許多弟子和護法諸天,看到這一情景,心裏都在想著,佛平日一升法坐,就開口說法。今天很奇怪,爲什麼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鮮花給我們看看,這是什麼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衆的主要意義。正在這個時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葉尊者,看看之後,就領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間破顔含笑起來。我們要知道大迦葉尊者,爲什麼看到佛的拈花示衆,會破顔含笑起來呢?這就是他與佛一個是機,一個是教,機教相當,碎啄同時。他能夠深深地徹底領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門,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到了大迦葉尊者微笑之後,佛馬上開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诃迦葉”。佛就把正法眼藏,傳法給摩诃迦葉尊者,同時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縷袈裟和青色天所貢獻的缽統統都給了迦葉,這就是“衣缽真傳”,成爲西天第一代祖師。釋迦牟尼佛傳法所說這幾句法語,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就是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叁歎奇哉所說的“大地衆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真理,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真理。如來的淨智妙慧一切功德,就叫做正法眼藏。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擇法眼,能夠普照一切,含藏萬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這一法就叫做正法眼藏,什麼是涅槃妙心呢?也就是說不生不滅的妙真如心。這個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變又能隨緣,隨緣依然不變。它隨迷緣,就做六道衆生,它隨悟緣,就成四聖法界。這就譬如冰之與水一樣的,隨冷氣之緣就水結成冰,隨熱氣之緣,就冰化爲水。這個真如心叫做妙心,妙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實相就是無虛無妄真實之相,這就是妙真如心,實相無相,無相就是無有一切千差萬別虛妄之相,唯是真實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微妙智慧德相。這正法眼藏是依照真心的大用方面來說,涅槃妙心就是按照真心本體方面來說,實相無相是按照真心德相方面來說,合起來就是根據真如妙心的體、相、用叁個方面道理來講,這個妙真如心真是一種幽微奧妙秘密的無上法門,這個微妙法門就叫做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它真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如來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相,不但是佛有,我們衆生也有,所以說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這就是佛教禅宗的學說。簡單的稱爲禅學。

  我們要知道,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這是無說而說,無言之道,要我們從眼根與耳根方面,能夠得個消息,體會佛的無言妙道。到了摩诃迦葉破顔含笑以後,佛開口說了幾句法語,這是以言遣言,無言之道。古人說:“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真心本無相,即相而明心”,就是這個道理。我想到孔子,有一次對幾位弟子說:“余欲無言。”弟子說:這怎麼辦,如果夫子你不開口講話,那麼我們這些小小的弟子們,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說:不要緊,你們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沒有講話麼。那春夏秋冬四時的節氣,不是照樣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沒有講話,那萬物不是也生住異滅,輾轉循環終而複始嘛。你們看,天何言哉。這就充分說明了,無言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說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到了第二峰頭,才說出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

  菩提達摩所傳的禅學和在中國的流傳

  (一)達摩大師

  摩诃迦葉爲了要續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是西天第二代祖師。再由阿難傳法給商那尊者,法燈續焰,一直傳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羅尊者,將正法眼藏和衣缽傳付與菩提達摩大師,爲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當時並囑咐達摩大師說:吾滅度以後六十年,希望你將此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中國去紹隆佛種,普利衆生。菩提達摩大師是印度南天竺國人,刹帝利種姓族。他的父親名字叫做香至。達摩大師是香至的第叁個兒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大師秉承了般若多羅的遺訓,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東來。先到中國南海。當時南海的刺史肖昂,馬上就寫了一道表上報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來了一個有道德的高僧達摩大師,心裏非常敬仰。于是派人到南海來專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梁武帝是非常信仰佛法,而且大弘法化,發菩提心,興隆叁寶,造廟度僧,布施結緣。每隔五裏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裏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當尼姑。他自己對于佛學也是非常精通,但他只知道著相事修,追求人天福報,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梁武帝一見到達摩大師,就請求開示法要。

  問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祖曰:沒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

  帝曰:如何是真實功德呢?祖曰:清淨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爲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如何是聖人所求的第一義谛呢?祖曰:廓然浩蕩,本無聖賢。

  帝曰:對朕者誰?祖曰:我不認識。

  達摩與梁武帝二人,一問一答,可惜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機。由于教大機小,所以梁武帝不領悟達摩大師的根本法要。達摩禅師認爲既是機緣不合,就離開金陵到洛陽去。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後來,梁武帝把上面問答情況,告知他的師父志公禅師,禅師聽後就大吃一驚,即對陛下說:達摩大師這個開示實在太好了,他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的大權出現,乘願再來。粱武帝聽了志公禅師這麼一說,心裏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識泰山,當面錯過,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許多兵馬,急急追趕,一定要把達摩大師請回來,承事供養。志公說:陛下千軍萬馬,喚不回頭。達摩大師剛走到江邊,回頭一看,後面有許多兵馬追趕而來,大師正在危急時刻,隨手就折了一支蘆葦,擲在江中,腳踏蘆葦渡江,揚長而去。到了洛陽,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後來古人寫了一付對聯:“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嵩山,是中國五嶽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曆史。座落在河南省鄭州與洛陽之間的嵩山之麓。當唐代時期,該寺曾經住過僧衆二千五百人之多。這裏的僧衆除了禅宗大德之外,還有武藝拳術著稱的武僧。大家都叫這種拳術爲少林拳,並享有僧兵的光榮稱號。僧兵曾經幫助過唐太宗李世民取勝于疆場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參加抗禦倭寇,這就是達摩大師當年面壁過的聖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聞名遐迩的名勝古刹。菩提達摩大師從印度把佛教禅宗傳到中國,被稱爲是中國禅宗第一代開山祖師。再由菩提達摩大師,把正法眼藏和衣缽,傳給二祖慧可大師,這叫做燈燈續焰,奕葉相承。

  (二)慧可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公元487——593年),本名叫做神光,俗家姓名姬武牢,今河南洛陽東人,在幼年時代,對于儒家學說以及文學書籍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出家以後,更精通佛教大乘和小乘教義。有一次他在參禅時,在定中仿佛看到一位大德高僧指示他,到南方去參禮大善知識。因此慧可大師後來就到了河南洛陽嵩山少林寺去參禮初祖達摩大師。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神光法師正在講經說法時,忽然間看到有一個印度和尚在座聽法,形態十分奇異,他那兩只明亮的眼睛,目光閃閃,令人敬畏。神光大師一想,這難道就是名聞中外的菩提達摩嗎?于是他一邊講經,一邊對這位和尚十分注意,在講到重要之處,這位達摩大師就突然地微笑起來。神光一看感到驚異,這位大師爲什麼發笑,難道笑我講得不對麼?就生起一個念頭,等到講完下座,派人找他來問問看,如果講得有理,就算了,如果答不出來,不客氣把他口中的一對暴牙齒敲了下來。講經結束,神光下座至香爐前面問訊時,忽然看見一對雪白如銀的暴牙齒,已經整整齊齊放在香盤上面了。神光一看大爲吃驚,生大慚愧,折伏了我慢妄心,知道這是一位大德聖賢,非同尋常。抽了袈裟馬上到處尋找達摩大師,但已不知哪裏去了。後來聽說大師已往嵩山少林寺修面壁觀。神光自知學淺德薄,望塵莫及,就放下身心,負荊請罪,懇求正法,尋蹤而至到了少林寺參禮達摩大師。看到大師孤身只影面對牆壁靜坐,修行禅觀。神光爲了求法心切,就住了下來。每日早晚親侍左右,執役服勞,請求開示佛教要義,總認爲會得到達摩的慈悲方便開示。經過了很久的時光,大師總是自顧自的參禅用功,一句話都不開口,使神光心如火燒一樣,急得…

《禅宗法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