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在現實生活中的意蘊
理淨法師
對于“禅”這個概念,無論是宗教界還是學術界都非常的熟習,禅從釋迦靈山會上拈花微笑[①]傳迦葉尊者,代代相傳二十八代以心傳心、心心相傳,至達摩祖師來傳法于二祖慧可,東土師資相傳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師,一花開五葉[②]使禅宗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爲中國佛教發展的主導地位。自唐宋以來在禅宗祖師大德的精心發揚之下,使禅宗成爲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爲人們生活中的口頭語,對人們現實生活起到了無可非議的影響,也爲中國文化的發展增添不少色彩,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轉變,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前極大的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文明病”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災難,這已經是不可否認的社會事實。由于精神文明的滯後,在我們當前生活的現實社會中,普遍存在倫理道德和社會風氣日下的嚴重傾向,由此導致的“精神危機”和“價值觀念顛倒”現象,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發展。在西方國家已經比我們極早認識到了這一點,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對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視,有鈴木大拙[③]等日本的禅學專家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宣講禅法,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許多知識分子的喜愛和認可,對西方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氣息。這不僅使“禅”在西方國家得到了發展,同時也給西方國家的社會和人們生活環境起到了淨化。在今天西方國家有很多人在閑暇之時去到佛教的寺院進行禅修,也有很多人專門從事于禅修和禅學的事業。
在我們中國文化領域“禅”更加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起到了其它文化無法替代的作用,由于曆史的原因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禅”這種宗教文化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隨著國際社會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發展,使人們重新認識了“禅”文化對人們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和精神文化遺産的保護,“禅”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下得到了迅速發展,在今天的學術界和文化界海內外學者,談論中國傳統文化時無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們對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發展,在心靈和精神上卻受到了嚴重的缺陷,使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環境形成了畸形,嚴重影響了我們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驚覺和重視。由于物質生活的誘惑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人們最關心的是“利益”、“名譽”、“健康”、“事業”等,而在佛法中認爲這些都是建立在“貪瞋癡”的根本上,人們要達到自己這些目標,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就必須離不開貪瞋癡這叁個條件。而正由于這叁種對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個人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卻造成了對他人無法估量的傷害。所以這種以損害他利益,而實現個人利益的行爲,在現實生活中認爲是“才能”。但站在“禅”的人生角度而言,那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所以把這種心態稱爲“叁毒”,如同毒蛇不僅能傷害他人性命,同時也會傷害自身性命。我們今天的人們如果能對“禅”的真實含義有所正解認識和了解,並且運用“禅修”的方法去對治這種不正確的心態,就會不僅可以改變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給社會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形成有利保證。本文就是想通過這種“禅修”的方法來啓示人們對“禅”有一個新的認識,通過“禅法”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提供一個祥和溫暖、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使得“禅文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能夠使將這次“禅”在今天爾虞我詐、惟利是圖的現實社會中,成爲拯救人們心靈的良藥,創造一個安定祥和、互愛互助的社會環境。
一、“禅”的意義
禅是佛教的一種重要修持法,在中國禅宗體現的最爲完滿、最爲直接、也最爲究竟。“禅”是梵語禅那的簡稱,意譯爲靜慮、思惟修、禅定、棄惡。能令心寂靜,並思慮諸法善惡之本性,名爲靜慮;運用思惟的方法驅除人們的妄念和分別心,名爲思惟修;運用定的方法來修行,使自己人生境界能夠升華,名爲禅定;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名爲棄惡。
禅是一種體現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宇宙與人生的總體。禅無所不是、無所不在,它是一種直接認識事物本體,超越物我的精神世界。從而把握人類的生命價值和人生真谛,是一種大徹大悟、物我平等的至高境界。禅是以心傳心,通過心靈的頓悟方法獲得,而並僅限于文字意義上的禅法,禅主要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使人們通過生活來體驗禅的超越性。禅是智慧的體現,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生哲學觀,不是建立在邏輯和分折爲基礎的哲學上,而是超越思惟、語言、形相的表達。禅也並不是神秘主義,禅也不是虛無主義,禅也不僅僅是宗教意義上的理論,是一種超越宗教性否定人們對事物現象上的認識,通過事物的現象對物質世界本質上的真實認識。通過禅的功能啓迪人類封存已久的潛意識智慧,而這種智慧是一種本能的智力,而不是通過學習或訓練而形成的。所以說禅能正確認人們日常生活的事實,顯現在最平凡、最普通、最平定的人的生活裏,人們以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對身邊的事物和日常生活進行仔細觀察,就會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是一種自性平等物我一體,說有實不可得、說無又有名字相,這就是“禅”的境界。所以說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語言、文字、形相所能表達。禅是一種實際的、平凡的、活生生的生活現象,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也各具風格無一類同,這種境界和感覺唯有禅修者本身能以心有所悟,而他人是無法想象和體會到的。正如克勤圓悟禅師所言:“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滄海,不知水之闊。”[④]所以禅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認爲“禅”不需要文字、語言、經教的描述,只要直接地把握生命事實的核心,求得“心”的安住即是“禅”。由此可見,語言、文字在“禅”的面前顯得是多麼的蒼白和無力,唯有心的體悟進入“禅”的境界。
關于禅的種類,大致可分爲世間禅和出世間禅兩種。世間禅是指色界根本四禅,也叫色界定,爲凡夫所行之禅。出世間禅又分爲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兩種:出世間禅爲二乘所行之共禅,出世間上上禅爲菩薩所行之不共禅。《注維摩經》[⑤]卷九謂,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凡夫禅叁種。宗密在《禅源諸诠集序》[⑥]內,分示禅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來清淨禅)五種。唐代有牛頭禅、北宗禅、南宗禅等,後來有念佛禅、默照禅、茶禅等,今天更有人生禅、生活禅、一行禅、耕耘禅等等,所以說禅的種類非常繁多,但其修行的方法和作用基本相同,都是爲了令心寂靜,斷除煩惱爲目的。所以說“日常生活就是禅,禅就是日常生活;用禅體驗日常生活的嗞味,以日常生活體現禅的境界”。這就是“禅”的最基本的意義。
二、“禅法”對現代人們身心的調協作用
1、安心自在
我們現代人生活的可以說是“身心疲憊”,爲什麼?四個字:衣、食、住、行。“衣”者,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繁榮,可以說在我們今天的人來說,無論男女老少,就連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在穿衣方面,無論是東西南北、國內國外、城市鄉村,花樣其多、質量高低有所盡有、無所不有。有時你出門走在大街上會讓你眼花缭亂,看的望記東南西北、暈頭轉向,真讓人很難想象到如果沒有這些花樣其繁的衣服,我們的這個世界會成爲什麼樣子!不要說能穿過來這些衣服,就是看上一遍這些衣服也能讓你身心疲憊不堪,你說人活著能不累嗎?“食”者,更加重要了,古人都說“民以食爲天”,可見食對人們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可少。還不要說真的那個人不吃飯能活著,再說不吃飯人活著幹什麼!好向人活著就是爲了吃飯。更有盛著,有人盡然說我這麼累死累活的掙錢就是爲了吃著好一點。可見得人們爲了吃活的多累!“住”者,本來一個人睡覺也就只有兩米長一米寬的一張床,可在今天人們的生活富欲了,對于“住”也有了嚴格的要求,不僅要住好而且還要住的寬敞、住的舒服、住的心情舒暢,由過去的平房變爲樓房,由樓房變爲公寓,由公寓變爲別墅。人們爲了能夠住上最好的住房而費心勞神、廢寢忘食。“行”者,由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在出行時也越來越先進,由過去的騎馬、馬車變爲現在的汽車、火車、飛機,由原來的出門自行車變爲今天的高級轎車。如今走在街上整個街道快要成了停車場。雖然說工業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可也在不同程度上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人們正是由于這四個字而不惜余力的勞碌,也正由于這種不正常的心理原理使人們失去本質上的生存價值觀。
而我們如果能以“禅法”及時與以相應的調協,將會極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正因爲人們對衣食住行如此執著追求不舍,所以人們雖然衣食無缺但卻在心靈上無比的空虛和不安,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富有,就必須要物質和精神得到平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嚴重失衡,使人們在今天物質生活富有的情況下,卻使人們在心靈上變成了殘疾。能夠醫治人們心靈上的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禅修”,人們在一整天的忙碌工作之後,如果能夠忙裏抽取一點時間,利用禅修來清除人們內心的不安和煩躁,使心能夠保持平靜的狀態,消除人們無爲對物質生活的無止境追求,在心靈上就能得到一定的安靜和依附。智者大師在《童六止觀》中說:“提婆那問佛:何扔殺安樂?何物殺無憂?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佛言:殺嗔則安樂,殺嗔則無憂,瞋爲毒之根,瞋滅一切善。”[⑦]“禅”能夠使人們對事物進行正確真實的認識,不會因事物的變化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
《“禅”在現實生活中的意蘊(理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