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理净法师)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理净法师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①]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②]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③]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这些目标,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不开贪瞋痴这三个条件。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却造成了对他人无法估量的伤害。所以这种以损害他利益,而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认为是“才能”。但站在“禅”的人生角度而言,那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所以把这种心态称为“三毒”,如同毒蛇不仅能伤害他人性命,同时也会伤害自身性命。我们今天的人们如果能对“禅”的真实含义有所正解认识和了解,并且运用“禅修”的方法去对治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就会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社会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形成有利保证。本文就是想通过这种“禅修”的方法来启示人们对“禅”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禅法”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个祥和温暖、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使得“禅文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能够使将这次“禅”在今天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现实社会中,成为拯救人们心灵的良药,创造一个安定祥和、互爱互助的社会环境。

   一、“禅”的意义

   禅是佛教的一种重要修持法,在中国禅宗体现的最为完满、最为直接、也最为究竟。“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禅定、弃恶。能令心寂静,并思虑诸法善恶之本性,名为静虑;运用思惟的方法驱除人们的妄念和分别心,名为思惟修;运用定的方法来修行,使自己人生境界能够升华,名为禅定;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名为弃恶。

   禅是一种体现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宇宙与人生的总体。禅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它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体,超越物我的精神世界。从而把握人类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真谛,是一种大彻大悟、物我平等的至高境界。禅是以心传心,通过心灵的顿悟方法获得,而并仅限于文字意义上的禅法,禅主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使人们通过生活来体验禅的超越性。禅是智慧的体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哲学观,不是建立在逻辑和分折为基础的哲学上,而是超越思惟、语言、形相的表达。禅也并不是神秘主义,禅也不是虚无主义,禅也不仅仅是宗教意义上的理论,是一种超越宗教性否定人们对事物现象上的认识,通过事物的现象对物质世界本质上的真实认识。通过禅的功能启迪人类封存已久的潜意识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一种本能的智力,而不是通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所以说禅能正确认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显现在最平凡、最普通、最平定的人的生活里,人们以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和日常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就会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自性平等物我一体,说有实不可得、说无又有名字相,这就是“禅”的境界。所以说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语言、文字、形相所能表达。禅是一种实际的、平凡的、活生生的生活现象,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也各具风格无一类同,这种境界和感觉唯有禅修者本身能以心有所悟,而他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正如克勤圆悟禅师所言:“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海,不知水之阔。”[④]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认为“禅”不需要文字、语言、经教的描述,只要直接地把握生命事实的核心,求得“心”的安住即是“禅”。由此可见,语言、文字在“禅”的面前显得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唯有心的体悟进入“禅”的境界。

   关于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两种。世间禅是指色界根本四禅,也叫色界定,为凡夫所行之禅。出世间禅又分为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两种:出世间禅为二乘所行之共禅,出世间上上禅为菩萨所行之不共禅。《注维摩经》[⑤]卷九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凡夫禅三种。宗密在《禅源诸诠集序》[⑥]内,分示禅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五种。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后来有念佛禅、默照禅、茶禅等,今天更有人生禅、生活禅、一行禅、耕耘禅等等,所以说禅的种类非常繁多,但其修行的方法和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了令心寂静,断除烦恼为目的。所以说“日常生活就是禅,禅就是日常生活;用禅体验日常生活的嗞味,以日常生活体现禅的境界”。这就是“禅”的最基本的意义。

   二、“禅法”对现代人们身心的调协作用

   1、安心自在

   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可以说是“身心疲惫”,为什么?四个字:衣、食、住、行。“衣”者,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繁荣,可以说在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无论男女老少,就连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穿衣方面,无论是东西南北、国内国外、城市乡村,花样其多、质量高低有所尽有、无所不有。有时你出门走在大街上会让你眼花缭乱,看的望记东南西北、晕头转向,真让人很难想象到如果没有这些花样其繁的衣服,我们的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不要说能穿过来这些衣服,就是看上一遍这些衣服也能让你身心疲惫不堪,你说人活着能不累吗?“食”者,更加重要了,古人都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对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可少。还不要说真的那个人不吃饭能活着,再说不吃饭人活着干什么!好向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更有盛着,有人尽然说我这么累死累活的挣钱就是为了吃着好一点。可见得人们为了吃活的多累!“住”者,本来一个人睡觉也就只有两米长一米宽的一张床,可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富欲了,对于“住”也有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住好而且还要住的宽敞、住的舒服、住的心情舒畅,由过去的平房变为楼房,由楼房变为公寓,由公寓变为别墅。人们为了能够住上最好的住房而费心劳神、废寝忘食。“行”者,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在出行时也越来越先进,由过去的骑马、马车变为现在的汽车、火车、飞机,由原来的出门自行车变为今天的高级轿车。如今走在街上整个街道快要成了停车场。虽然说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也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人们正是由于这四个字而不惜余力的劳碌,也正由于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原理使人们失去本质上的生存价值观。

   而我们如果能以“禅法”及时与以相应的调协,将会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因为人们对衣食住行如此执著追求不舍,所以人们虽然衣食无缺但却在心灵上无比的空虚和不安,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富有,就必须要物质和精神得到平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使人们在今天物质生活富有的情况下,却使人们在心灵上变成了残疾。能够医治人们心灵上的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禅修”,人们在一整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如果能够忙里抽取一点时间,利用禅修来清除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烦躁,使心能够保持平静的状态,消除人们无为对物质生活的无止境追求,在心灵上就能得到一定的安静和依附。智者大师在《童六止观》中说:“提婆那问佛:何扔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佛言: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⑦]“禅”能够使人们对事物进行正确真实的认识,不会因事物的变化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理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