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使“心”无论在对物质的得与失都不会有喜乐爱憎取舍之变化。使这颗被名利所诱惑的“心”得到一时的平静,当我们在心安时就会于事处境皆能自由自在,不被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或诱惑所左右,所以说如果人们能够进行一些禅修,通过“禅法”使人们真正得到“安心自在”。
2、放下知足
在佛法中主张人们要在生活中对名利、物质上的追求要时刻而止,即做到“知足”;在生活中无论是已经得到的,或者是没有得到的都能顺其自然,即学会“放下”。然而由于物质的诱惑和名利的追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为此舍身忘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种种手段,甚至有人不惜代价触犯法律。因为人们物质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也无法达到最满足之时,当你得到达到百万时还想亿万,当你有汽车时还想有别墅,当你是省长时还想做总统,如此无穷无尽永远不会满足。作为人类作社会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应当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克服障碍创造未来,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如果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和愿望,执著于物质和名利上的追求,勿必会损坏他人利益,给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带来危害。
但是,如何才能使人们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将人们精进向上的精神完全运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这就需要通过“禅法”的修习,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的追求和名利的诱惑,皆是有限不能永久常存,并且往往事与愿违,你所要追求的往往会得不到,而你不想要的也许常常伴随你时刻不离,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八苦”[⑧]之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使人们知道物质的富有是短暂的和有限的,无论你有多少金钱和财产,当生命结束时你只能带走一只小小的木盒,其它的一切对你都无能为力。所以如果人们能够学习“禅法”,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物质的无常,放下对物质的追求和名利的诱惑,你会感悟到现实生活满足,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佛教教人“放下知足”,能够远离物质的诱惑。如《童蒙止观》所说:“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沉沦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离。”[⑨]
3、止恶扬善
善与恶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两种表达方式。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有人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而洁身自好,有人却因为五欲之乐的诱惑而堕落不堪回首。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金钱和地位面前有几人能不动心,有多少人能够保持最初的那颗赤忱之心。正因物质的诱惑使人们的内心都变得自私自利,才会使我们的社会有如此之多的腐败,打砸抢社会犯罪分子,以此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使得社会风气日下,人心越来越变得自私。为了拯救这种社会的弊端,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佛教的“禅法”的含义就是“静虑”,[⑩]即静思己过的意思,所以说“禅法”的真正目的在于“止恶扬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善恶不分,常常将恶反以为善而努力追求不放,反而把善的当作恶不敢去做。这里所说的善与恶不是指现象上的善恶,而是指本质上的善恶,如对五欲[
]的追求是恶人们却以为是善是好,而把吃亏与人为善认为是坏事。人们之所以善恶不分是因为五欲的诱惑,所以说我们要通过“禅法”的修习,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五欲对自己的坏处,而树立起一种正信和正念,消除人们以自私而起的虚妄分别对事物的错误判断。“禅法”就是要人们通过禅修驱除妄心,使内心始终能保持清净无染。引导人们发菩提心救助他人,做一些有利于众生和社会的事业,以此而起到止恶扬善、净化社会的作用。
4、除病安康
在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正好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引起了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及,心理素质的缺乏和失调导致身体疾病的起源。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当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唯有生活水平和心理健康双轨道运行,才能达到人们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可是人们往往由于对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而失去了心理素质的健康,使得人们虽然享有物质生活的富有,却在心理上严重空虚而导致身体的疾病。在佛法上讲身体是由五阴[
]众因缘组合而成,是众生业力受报的依靠,所以心理的健康无形中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修习“禅法”就是要人们在心理得到永久的安宁,俗话说:“心安则体宜”。我们身体上的种种疾病虽然体现在四大不调[
],但其根源出自众生的内心的心理作用,如果心理素质强则病不可侵,心理素弱则诸病易入。所以禅宗在修禅定时,最主要的就是强调“调心”,禅定的目的就是要调解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现象,当你在禅定状态下时,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心注一境”,无波动式妄念起伏的现象。生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呼吸作用。运用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减慢,甚至于绝对的停止,来调解人们日常生活中劳累不堪的身体各个生理机构系统。在禅宗认为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等,都是为了支持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设的。最终神经系统也只是为了做精神(或心识)活动的依靠(缘)而已。当修禅定者在进入禅定时,心识已几乎停止其活动,其时神经系统已不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它,这时为了支持神经系统而设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跳动等作用,都得到了全面绝对性的休息,这样就能够通过禅定来回复人们疲惫的身体。使得身体再次回到一种完全健康的状态下。
三、“禅公案”给现实生活的思索
1、风动幡动——自私之心不能见事物真相
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最著名的禅宗公案,当年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鉢传于六祖慧能后,由于慧能入室较晚并且没有文化,引起了五祖门下众弟子不满,而因为争夺衣鉢引起了不少风波。慧能得法后经历了千难万险,与猎人为伍磨练意志、修其忍辱,最后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遇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讲经结束后由于风吹动寺院前的幡在飘动,有一僧人说:“这是风动”,另一僧人却说:“这是幡动”,二人正在互相争执不下时,被刚进寺门的慧能听到,上前便说:“即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这话也正好被讲经完还没有走远的印宗法师听到,感到此人非平常即刻请慧能上座请求深义。
这则公案寓意深远,不仅震醒了正在争执不下的两位僧人,也振惊了当时在场的所有大众,也振惊了印宗法师,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禅宗的发展。这则公案到了今天我认为仍然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其实二位僧人之所以对于“风动幡动”有争执,就是因为个人的自私心所致,人们的自私心以“我执”为主,总认为自己的见解认识是对,而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对事物本身进行正确辩证的判断。是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只是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而已。由于这种“自私心”以先入为主,不听他人见意一意孤行,最终不仅给自己造成伤害,还且还会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所以修习“禅法”就是要人们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思过,来驱除人们内心的自私之“心”,破除我执我见来达到“无我”境界。这里所谓的“无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公无私精神,在佛教就是自觉觉他的菩萨精神。当一个人在没自私之心时,就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事物的真相,也就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2、磨砖成镜——理论不能与生活相结合
“磨砖成镜”[
]的公案说的是南岳怀让禅师开导马祖道一的故事,是说当时马祖道一参学来到怀让禅师的住锡地南岳,自结庵而住专门参禅打坐,怀让禅师听说后便前往住处看望,见道一整日坐禅而不得禅法要领,于是便取一砖在其面前磨砖。道一十分惊异问:禅师为何磨砖?怀让禅师言:磨砖成镜;道一更加困惑不解问: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言: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道一当下大悟礼怀让禅师为师,继续修学禅法一十六年,后来成为禅宗一代宗师。
这则公案说明了马祖道一只知道坐禅能够成佛,却不知道成佛是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只有将禅法运用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体悟才能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这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就是“成佛”。同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和文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对社会有所作为,但是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文化,脱离了社会和现实生活,既使文化知识再高也一无事处。我们通过修习禅法消除自我的“我慢”之心,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价值,将自己所学运用与现实生活,我们的心灵也再不会感到空虚和不安。
3、断臂求法——心理的缺陷比身体残疾更严重
“断臂求法”[
]说的是二祖慧可向达磨祖师求法的故事,是说慧可为了表示自己对求法的虔诚,用刀砍断自己一支手臂,感动了达磨祖师于是问慧可心可痛?慧可言:“我心不安,请祖师为我安心”,达磨祖师言:“将心拿来我为汝安”!慧可内外寻心了不可得,达磨祖师言:“汝心已安”!慧可此时忽然大悟得其心法,就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二祖。慧可虽然缺了一支手臂,但却以禅法开导一切众生,将印度禅法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一代杰出的禅宗祖师,受到后世人们的无限尊敬和美好赞扬。
这则公案在我们现实生活虽然有些牵强,但却也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人,如果在心灵上有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对于身体上的残疾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不计其数的残疾朋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为社会和人类作出具大贡献,使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也所不能及。“禅法”就在于能为心灵残疾之人“安心”,只要我们的心安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我们的社会变的美好和谐,我们的前途也会变…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理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