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在現實生活中的意蘊(理淨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使“心”無論在對物質的得與失都不會有喜樂愛憎取舍之變化。使這顆被名利所誘惑的“心”得到一時的平靜,當我們在心安時就會于事處境皆能自由自在,不被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或誘惑所左右,所以說如果人們能夠進行一些禅修,通過“禅法”使人們真正得到“安心自在”。

   2、放下知足

   在佛法中主張人們要在生活中對名利、物質上的追求要時刻而止,即做到“知足”;在生活中無論是已經得到的,或者是沒有得到的都能順其自然,即學會“放下”。然而由于物質的誘惑和名利的追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都會爲此舍身忘我,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種種手段,甚至有人不惜代價觸犯法律。因爲人們物質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永遠也無法達到最滿足之時,當你得到達到百萬時還想億萬,當你有汽車時還想有別墅,當你是省長時還想做總統,如此無窮無盡永遠不會滿足。作爲人類作社會的主宰者和創造者,應當在現實生活中積極向上,克服障礙創造未來,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但是,如果人們爲了個人利益和願望,執著于物質和名利上的追求,勿必會損壞他人利益,給人們共同生活的社會帶來危害。

   但是,如何才能使人們克製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將人們精進向上的精神完全運用于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這就需要通過“禅法”的修習,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物質的追求和名利的誘惑,皆是有限不能永久常存,並且往往事與願違,你所要追求的往往會得不到,而你不想要的也許常常伴隨你時刻不離,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八苦”[⑧]之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使人們知道物質的富有是短暫的和有限的,無論你有多少金錢和財産,當生命結束時你只能帶走一只小小的木盒,其它的一切對你都無能爲力。所以如果人們能夠學習“禅法”,認識到生命的有限和物質的無常,放下對物質的追求和名利的誘惑,你會感悟到現實生活滿足,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佛教教人“放下知足”,能夠遠離物質的誘惑。如《童蒙止觀》所說:“一切衆生,常爲五欲所使,沈淪叁塗,我今修禅,複爲障蔽,此爲大賊,急當遠離。”[⑨]

   3、止惡揚善

   善與惡是人們現實生活的兩種表現形式,也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兩種表達方式。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五彩缤紛的社會生活中,有人能夠約束自己的欲望而潔身自好,有人卻因爲五欲之樂的誘惑而墮落不堪回首。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在金錢和地位面前有幾人能不動心,有多少人能夠保持最初的那顆赤忱之心。正因物質的誘惑使人們的內心都變得自私自利,才會使我們的社會有如此之多的腐敗,打砸搶社會犯罪分子,以此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使得社會風氣日下,人心越來越變得自私。爲了拯救這種社會的弊端,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佛教的“禅法”的含義就是“靜慮”,[⑩]即靜思己過的意思,所以說“禅法”的真正目的在于“止惡揚善”。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善惡不分,常常將惡反以爲善而努力追求不放,反而把善的當作惡不敢去做。這裏所說的善與惡不是指現象上的善惡,而是指本質上的善惡,如對五欲[

  ]的追求是惡人們卻以爲是善是好,而把吃虧與人爲善認爲是壞事。人們之所以善惡不分是因爲五欲的誘惑,所以說我們要通過“禅法”的修習,使人們正確認識到五欲對自己的壞處,而樹立起一種正信和正念,消除人們以自私而起的虛妄分別對事物的錯誤判斷。“禅法”就是要人們通過禅修驅除妄心,使內心始終能保持清淨無染。引導人們發菩提心救助他人,做一些有利于衆生和社會的事業,以此而起到止惡揚善、淨化社會的作用。

   4、除病安康

   在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提高,正好由于物質生活的提高,引起了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及,心理素質的缺乏和失調導致身體疾病的起源。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僅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應當包括心理素質的提高,唯有生活水平和心理健康雙軌道運行,才能達到人們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可是人們往往由于對物質生活上的追求,而失去了心理素質的健康,使得人們雖然享有物質生活的富有,卻在心理上嚴重空虛而導致身體的疾病。在佛法上講身體是由五陰[

  ]衆因緣組合而成,是衆生業力受報的依靠,所以心理的健康無形中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修習“禅法”就是要人們在心理得到永久的安甯,俗話說:“心安則體宜”。我們身體上的種種疾病雖然體現在四大不調[

  ],但其根源出自衆生的內心的心理作用,如果心理素質強則病不可侵,心理素弱則諸病易入。所以禅宗在修禅定時,最主要的就是強調“調心”,禅定的目的就是要調解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生理現象,當你在禅定狀態下時,心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心注一境”,無波動式妄念起伏的現象。生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呼吸作用。運用血液循環和心髒跳動的減慢,甚至于絕對的停止,來調解人們日常生活中勞累不堪的身體各個生理機構系統。在禅宗認爲人體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等等,都是爲了支持神經系統的作用而設的。最終神經系統也只是爲了做精神(或心識)活動的依靠(緣)而已。當修禅定者在進入禅定時,心識已幾乎停止其活動,其時神經系統已不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它,這時爲了支持神經系統而設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心髒跳動等作用,都得到了全面絕對性的休息,這樣就能夠通過禅定來回複人們疲憊的身體。使得身體再次回到一種完全健康的狀態下。

   叁、“禅公案”給現實生活的思索

   1、風動幡動——自私之心不能見事物真相

   在中國佛教禅宗史上最著名的禅宗公案,當年五祖弘忍大師將衣鉢傳于六祖慧能後,由于慧能入室較晚並且沒有文化,引起了五祖門下衆弟子不滿,而因爲爭奪衣鉢引起了不少風波。慧能得法後經曆了千難萬險,與獵人爲伍磨練意志、修其忍辱,最後來到廣州法性寺,正好遇上印宗法師講《涅槃經》,講經結束後由于風吹動寺院前的幡在飄動,有一僧人說:“這是風動”,另一僧人卻說:“這是幡動”,二人正在互相爭執不下時,被剛進寺門的慧能聽到,上前便說:“即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這話也正好被講經完還沒有走遠的印宗法師聽到,感到此人非平常即刻請慧能上座請求深義。

   這則公案寓意深遠,不僅震醒了正在爭執不下的兩位僧人,也振驚了當時在場的所有大衆,也振驚了印宗法師,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禅宗的發展。這則公案到了今天我認爲仍然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非常大的影響。其實二位僧人之所以對于“風動幡動”有爭執,就是因爲個人的自私心所致,人們的自私心以“我執”爲主,總認爲自己的見解認識是對,而不能從他人的角度對事物本身進行正確辯證的判斷。是實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只是人們不能夠正確的認識而已。由于這種“自私心”以先入爲主,不聽他人見意一意孤行,最終不僅給自己造成傷害,還且還會形成對他人和社會的危害。所以修習“禅法”就是要人們通過自我認識和自我思過,來驅除人們內心的自私之“心”,破除我執我見來達到“無我”境界。這裏所謂的“無我”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公無私精神,在佛教就是自覺覺他的菩薩精神。當一個人在沒自私之心時,就能夠正確的認識到事物的真相,也就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2、磨磚成鏡——理論不能與生活相結合

   “磨磚成鏡”[

  ]的公案說的是南嶽懷讓禅師開導馬祖道一的故事,是說當時馬祖道一參學來到懷讓禅師的住錫地南嶽,自結庵而住專門參禅打坐,懷讓禅師聽說後便前往住處看望,見道一整日坐禅而不得禅法要領,于是便取一磚在其面前磨磚。道一十分驚異問:禅師爲何磨磚?懷讓禅師言:磨磚成鏡;道一更加困惑不解問:磨磚豈能成鏡?懷讓禅師言:磨磚不能成鏡,坐禅豈能成佛!道一當下大悟禮懷讓禅師爲師,繼續修學禅法一十六年,後來成爲禅宗一代宗師。

   這則公案說明了馬祖道一只知道坐禅能夠成佛,卻不知道成佛是不能完全脫離實際生活,只有將禅法運用在實際的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體悟才能最終達到一種超越現實生活的境界,這種超越現實生活的境界就是“成佛”。同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知識和文化,其目的就是爲了對社會有所作爲,但是如果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文化,脫離了社會和現實生活,既使文化知識再高也一無事處。我們通過修習禅法消除自我的“我慢”之心,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價值,將自己所學運用與現實生活,我們的心靈也再不會感到空虛和不安。

   3、斷臂求法——心理的缺陷比身體殘疾更嚴重

   “斷臂求法”[

  ]說的是二祖慧可向達磨祖師求法的故事,是說慧可爲了表示自己對求法的虔誠,用刀砍斷自己一支手臂,感動了達磨祖師于是問慧可心可痛?慧可言:“我心不安,請祖師爲我安心”,達磨祖師言:“將心拿來我爲汝安”!慧可內外尋心了不可得,達磨祖師言:“汝心已安”!慧可此時忽然大悟得其心法,就成爲中國禅宗史上的二祖。慧可雖然缺了一支手臂,但卻以禅法開導一切衆生,將印度禅法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爲一代傑出的禅宗祖師,受到後世人們的無限尊敬和美好贊揚。

   這則公案在我們現實生活雖然有些牽強,但卻也能夠讓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人,如果在心靈上有了最大程度的滿足,對于身體上的殘疾就會顯得微不足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不計其數的殘疾朋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爲社會和人類作出具大貢獻,使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也所不能及。“禅法”就在于能爲心靈殘疾之人“安心”,只要我們的心安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我們的社會變的美好和諧,我們的前途也會變…

《“禅”在現實生活中的意蘊(理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