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身的種子如何安置的道理;對何種道有自在權力;有什麼相應的不共誓言。然後,還要了知在修道時,在不違越四種灌頂義的條件下,從瓶灌的生起次第,直到第四灌頂的第五次第雙運道之間,如何在內心上生起的情況。
如果對這些內容了然于心,自然會對宗喀巴大師耳傳竅訣、金剛持善慧法幢的教授金剛語,獲得不共信解,由衷地執爲最勝的教授。
庚五、供靈藥及己身爲仆從後,受持戒律的情況:
滅除煩惱四百零四病,種種支分妙善良藥供,
願充仆使聖心令悅樂,直至虛空臣民願永作。
供養一切有情共同的善業所感,能祛除疾病的一切靈丹妙藥,尤其把自身供爲上師能仁金剛持的仆使,如《釋續金剛鬘》中說:
“金寶錦衣裳,種種鮮花鬘,
供已住師前,弟子如是言:
從今我爲仆,主尊哀納受,
如是令歡喜,盡我普供師,
師體金剛持,故供清淨師。”此中清楚地說到,應把一切供養上師,尤其把自己供爲仆從。
《勝樂根本續》中也說:
“百千黃金供,種種世珍奇,
雙層布百匹,象馬及地域,
耳飾寶钏镯,項鏈美戒指,
金品持爲供,賢妻孝兒女,
仆使姐妹等,當敬禮後供。
如弟子所言,具慧白上師:
盡我身所有,如是當供養,
從今我爲仆,供我于師尊。”是說總的一切供養灌頂上師,尤其應把自己供爲仆從,一如上面所述。如是,在《戒源》等多部續典中所說內涵與此亦同出一轍。
下叁部續典及顯宗經典中也多有開示此類內容。把自己供爲仆從的要點,如《入行論》中說:
“願以我身心,恒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我願爲尊仆;
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如《勝樂修法》中說:
“爲拔諸衆生,度脫生死海,
我身刹那間,供養諸佛尊。”
如其所言,我們把自己供養給上師佛衆爲仆從後,從此,自己再也沒有任何自由,無論作任何事情都要順應上師佛衆的意旨,而上師佛衆除了利益衆生之外,更無余事可言。因此我們要任勞任怨地承擔起上師佛衆的責任,刹那不隨逐于煩惱邪行,乃至輪回未空之際,永無厭倦地利益有情,矢志不渝。《誓言叁尊》中,說供養己身是菩薩戒的關鍵。
“煩惱四百零四病”者,是說風、膽、涎、混合病爲四種根本病,每一種又分一百零一種,共四百零四種病。導致這些疾病的因有四百零四種惡業。積集這些惡業的四百零四種煩惱,通過滋潤惡業而直接生起這些疾病,故爾疾病的緣有四百零四種煩惱。
如是,對于上師佛衆進行內、外、秘密、真如供養,以及供己身爲仆從的情況,遵循諸續部義,在含攝續部諸義的《上師五十頌》中,並就其原因一起這樣說道:
“金剛持親說:悉地隨上師。
知已一切物,普令師歡喜。
師尊稍愛樂,任何一件物,
乃至世珍奇,普供于上師。
供師即成爲,恒供一切佛,
供師大福德,福德獲悉地。”
《秘密成就》中也說:
“諸物供上師,歡喜無盡時,
身語意堅固,常令師歡喜;
惠施清淨處,師恩使弟子,
任運無礙證,無垢真如境。”
《善巧方便成就》中也說:
“虔誠叁時中,頂禮尊師足,
亦不顧身命,曼遮前行供;
叁世佛親宣,無上真如性,
由上師恩德,弟子任運證。”
如是等一切續部及諸大成就者的論著中,皆言若如彼供養上師,將速證大手印殊勝成就。
依據師言,在此處受持菩薩戒及密乘戒,所以此處受戒情況者,明顯觀想上師本尊聖衆,以不共皈依作爲前行,受持願、行菩提心律儀者:勝解自己跟從上師能仁金剛持念誦叁遍:
“我今皈依勝叁寶,罪墮一切各各悔,
有情衆善盡隨喜,大覺菩提意受持。”
當第叁遍念誦圓滿的同時,勝解自己獲得清淨的願、行菩薩戒。
據說這種作法,不能令昔未曾獲得菩薩戒者最初獲得,但可令昔曾獲得者輾轉增長。
另外,據說這種受戒情況是馨底巴及阿布雅嘎熱等諸大成就者依照續部的意趣,在灌頂時,最初受取願、行菩薩律儀時,即是以這些詞句來受取的。
《金剛帳》等續部及大成就者的很多論著中,宣說了各種廣、略受取願、行菩提心的儀軌。因此不必拘泥于前面所說的那首頌文。此處所列的這種受戒法,是依照阿阇黎阿布雅嘎熱的意趣,適用于那些修道多時的利根行人。
因此現略示如下:首先善加思惟共不共皈依之理,明晰觀想各各所緣、行相,並且發誓乃至未證菩提之間,永不舍棄不共叁寶;不僅如此,還需要生起慈心,觀視一切衆生猶如可愛的獨生子;同時看到衆生沈淪輪回險處,倍受種種痛苦的煎熬,自己生起難忍的猛厲悲心;進一步,由慈悲二心引發出菩提心,想到:“爲了利益這一切如母有情,我要獨擔救度的重任,把他們安立于大寶佛位,因此我應證得佛果”;緣此菩提心,立誓發願:“乃至未證菩提之間,永不舍棄菩提心”,如是受願菩提心;然後,在此願心策勵下,想到:“我當如理學修菩薩六度萬行”,而受持行菩提心律儀——菩薩戒。
其次,受密咒戒情況者,這樣祈禱上師佛衆垂悲護念曰:
“上師佛菩薩,懇祈護念我:
弟子我某某,從于此時起,
乃至菩提藏,如其叁世怙,
定證大菩提,無上菩提心,
我今令生起;律儀戒學處,
攝善法等行,饒益有情戒,
叁者我誓受;佛正法僧伽,
無上叁寶尊,佛陀瑜伽出,
衆戒我受持;殊勝金剛部,
鈴杵及契印,亦清淨受持,
複持阿阇黎;殊勝寶生部,
悅意叁昧耶,每日六時中,
常施四種施;大菩提所出,
清淨蓮花部,外秘密叁乘,
諸法各受持;殊勝事業部,
具足一切律,清淨各受持,
竭力行供事;無上菩提心,
我今令生起,爲利諸有情,
我持無余律;未度令得度,
未脫令解脫,未蘇息蘇息,
悉安入涅槃。”如是誦叁遍,在第叁遍圓滿的同時,勝解自己獲得殊勝密乘戒。
作爲密乘戒的所依,需要具備清淨的菩薩戒,因此“如其叁世怙”等四句即是顯示受持作爲密乘戒的支分——願行菩提心的情況。如上所說,願、行菩提心明現生起後,發起如是強烈的欲樂心:
“因爲願行菩提心是叁世諸佛的唯一共行道,所以我應在未證無上大菩提之間,永不舍棄大寶願行菩提心。”
同時勝解受取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律儀。這樣先受願、行菩提心,而後承許未證菩提之間,永不舍棄,如理守護五部總、別叁昧耶律儀。
受戒時,不可只是鹦鹉學舌般地跟隨念誦,應當先了知所要承許的誓言、律儀,緣它們生起不可遏製的強烈希欲心,如所製界,誓死守護。
五部各自的誓言者:毗盧佛部有六種誓言,乃至未證菩提之間,誓願承許,永不舍棄,分別爲學修叁種律儀、皈依叁寶。
不動佛部有鈴、杵、手印及阿阇黎四種誓言。
寶生佛部有四種誓言,即六時學修財施、無畏施、法施、慈施四種布施。
阿彌陀佛部有叁種誓言,分別爲受持外在的事部、行部叁昧耶,受持秘密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叁昧耶,以及受持叁乘正法的叁昧耶。總之,是受持叁乘四續所包含的一切法。
不空成就佛部有兩種誓言,爲守護一切叁律儀製戒以及供養叁昧耶。
若詳細列出其中的細支末節,雖有無邊誓言,但總攝起來的話,則有如是十九種誓言。五部總的誓言者,則有飲食叁昧耶、守護叁昧耶、依止叁昧耶。對于這一切誓言,都要誓願守護,舍命不犯。至于每條的詳細情況,恐文字過于繁多,在此就不解釋了。
依此而行,昔未曾獲得密咒律儀者雖不能最初獲得,但對于曾獲得者,卻可令其輾轉增長,並且成爲最殊勝的修行供養。
因爲上師本尊聖衆所思所想,無非是拔濟有情超越輪回險怖之處,即便看到一位有情正從輪回深處向上緩緩攀升,他們的心中都充滿著無限的喜悅。何況我們現在不僅自己要從輪回中解脫出來,還至心發誓勇荷重擔,獨自拯救一切等虛空的有情超越輪回。而且我們還一如誓願,又承許守護爲利有情願速疾成佛的最上方便——無上的誓言與戒律。試言,我們還有何事較此更令上師本尊聖衆歡喜的呢?所以說,依教奉行是最爲殊勝的供養。
這種受持五佛部戒的儀軌源自《金剛頂續》、《金剛空行》、《索布紮》等續部,雖然主要是在壇城灌頂時受持的方法,但阿巴達熱等大成就者的論著中,說到在供養上師、壇城本尊聖衆時,亦可以此作爲受持五佛部戒的方法。宗喀巴大師在《密集勝樂大威德叁尊修法及壇城儀軌》中,也說到供養上師壇城本尊時,以此受持律儀。由鑒于此,在修上師瑜伽的這個時候受持以上兩種戒律,大成就者溫薩巴父子把它看得是多麼重要!
己叁、忏悔等余支修法,分五:庚一、忏悔罪障;庚二、隨喜善根;庚叁、請轉*輪;庚四、請佛住世;庚五、普皆回向。
庚一、忏悔罪障:
如是受持戒律後,忏悔罪障者,溫薩巴父子說,對照叁種律儀的製界,反觀自心有沒有被那些罪過所沾染,而後修忏悔之法。
其中對于別解脫戒者,通過開示別解脫戒學處的或廣、或略的攝頌,而觀察自心是否被那些罪墮沾染。對于菩薩戒者,則是通過《戒律二十頌》以及《根本墮頌》,而觀察是否被根本墮罪或惡作罪所沾染。對于密咒學處者,則是通過《上師五十頌》、十四根本墮、八粗罪方面的偈頌而反省內察。根本墮、粗罪方面的偈頌,或依普遍流通的頌文而作,或以佛智大師的《大威德壇城儀軌》中所出的頌文,反觀內心是否被根本墮所沾染,如其中說:
“(1)不謗阿阇黎,(2)不違善逝語,
(3)如是不怒言,金剛兄弟失;
(4)何時亦不棄,慈心對有情,
…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