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心是無與倫比的。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作爲弟子積資的福田,上師的一個毛孔亦超過一切佛者,如《吉祥密集根本續》第十七品中說:“善男子,譬如十方盡所有之諸佛世尊,諸佛世尊身語意金剛所生盡所有之福德聚,猶不如阿阇黎一毛孔之福德殊勝。何出此言?善男子,菩提心者,爲諸佛智慧心髓,爲諸佛智慧生處乃至爲一切智之攝持處。”
《桑布紮》亦雲:“十方諸佛亦供養具慧阿阇黎,皆因觀見圓滿大覺及菩薩之福德不及阿阇黎一毛端許,故爾看到諸佛供養菩薩阿阇黎。”
在《桑布紮》其它譯本中說:
“諸佛菩薩見,上師一毛孔,
勝過十方佛,及菩薩福德,
是故供上師。”其相對應的注釋《教授穗》中說,無謬開示正道的金剛阿阇黎,尚且是諸佛的供養處,更何況作爲他的弟子呢?另外,許多續典中也有類似此種宣說。
戊叁、稱誦外、內、秘密、真如功德而祈禱,分四:己一、稱誦外功德而祈禱;己二、稱誦內功德而祈禱;己叁、稱誦秘密功德而祈禱;己四、稱誦真如功德而祈禱。
己一、稱誦外功德而祈禱者,爲“從于如來叁身莊嚴輪”這首偈子。諸位上師對此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爲,從“無數諸佛出現未就馴”到這個偈子間,是稱誦外功德而祈禱的情況,“汝之蘊處界與諸支分”這一偈子是稱誦內功德的祈禱文,“一切智智嬉處所出生”這一偈子是稱誦秘密功德的祈禱文,“無障俱生喜樂自受用”這一偈子是稱誦真如功德的祈禱文;
有的認爲,從“無數諸佛出現未就馴”到“供養上師乃至一毛孔”間的叁個偈子爲外功德,“從于如來叁身莊嚴輪”到“汝之蘊處界與諸支分”間的二偈子爲內功德,“一切智智嬉戲所出生”這一偈子爲秘密功德,“無障俱生喜樂自受用”這一偈子爲真如功德;
有的認爲,“從于如來叁身莊嚴輪”以上的偈子爲外功德,“汝之蘊處界與諸支分”與“一切智智嬉處所出生”二偈爲內功德,“無障俱生喜樂自受用”一偈爲秘密、真如兩種功德的祈禱文。
雖有如此多種說法,但就弟子隨各自的勝解而祈禱方面上講,意義是相同的。而對于那些智慧廣博的人,通過這些不同的劃分法,會使其從不同角度,生起對整個顯密道,尤其對二種密乘道次第扼要的理解來。
不管怎樣,此處的祈禱情況者:爲了攝受我等五濁惡世中無緣親見如來金色身的業障衆生,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隨我們的根性,化現爲凡夫的身形,爲我們開示圓滿的教授扼要,巧施方便,漸次把我們引至究竟的佛地,悲心之切,豈有限量?
如是修習恭敬心,並誦:
從于如來叁身莊嚴輪,方便善巧光豔幻網中,
凡夫身現衆生作引導,圓滿大悲依怙誠祈請。
其中所言“如來叁身莊嚴輪”者,諸佛現證菩提時,同時任運成就法、報、化叁身,代表這叁身的爲身金剛種子嗡,語金剛種子阿,意金剛種子吽,以這叁個種子字莊嚴身體。而且到無上密續時,從最勝秘密中所宣“語金剛作爲報身”等說法,亦有多種,在此也不便多講。
此處的“如來叁身莊嚴輪”文,與“叁身無盡莊嚴輪”、“身語意秘密不可思議”,叁者意義相同。
其中身秘密不可思議者:往昔持力菩薩,從東方“伏敵”世界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並聽如來說法。
持力菩薩爲了能看到如來的身量及頂髻端,把自己的身體化現爲高八萬四千由旬的身量看時,而如來的身體又變爲六百八十萬由旬,還是看不見如來的身量、頂髻端。
于是,持力菩薩運起大神變,向上方飛去,經過百千萬恒河沙數的佛土,最後到達一處名爲“蓮花”的世界,定睛看時,而這時,如來的身體更爲廣大,猶如虛空,他還是看不見頂髻端,不知道身量到底有多高?于是無奈地請問那個世界的蓮花王藏佛:“如何才能看到釋迦牟尼的身量及髻端呢?”
蓮花王藏佛說,虛空未盡之際,永遠無法看到,並且還廣爲宣說:
“虛空量幾許,佛色亦如是;
世依怙頂髻,等同虛空界;
虛空所遍處,身亦如是遍,
身所遍及處,語遍意亦遍。”等
語秘密不可思議者:目犍連尊者爲了觀察如來的梵音究竟能覆蓋多大範圍,便到達須彌山頂、外鐵圍山等處,再聽時,聽到的聲音還和原來在跟前的一樣。
于是尊者運用神力,向西方穿過九十九條恒河沙數的佛土,到達光明幢世界,再次聆聽時,還是與在靈鹫山坐在如來面前聽法一模一樣。
光明幢世界有光明王佛,身高約一由旬,菩薩衆身高約半由旬。目犍連正好在那些菩薩的缽沿上走走停停。菩薩衆用手撫摸著目犍連,非常驚奇地請問光明王如來:
“這樣微小的生命,卻有著比丘的外相,正徘徊在缽沿上,是怎麼回事呢?”
如來說;“這位就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神變第一的聲聞弟子,萬不可小看他!”
隨後,目犍連亦示現神變,一跏趺坐,即遍滿光明幢世界,乃至他又祈禱釋迦佛回到這個世界等的詳細情況,可參閱《秘密不可思議經》。
意秘密不可思議者:恒河沙數世界裏的一切草木,皆焚燒成灰燼,然後倒入恒河沙數的大海中,經過千年的攪拌,最後撈出來,取出任一灰塵,若請問如來,此一灰塵是出自何方世界?何方區域?乃至是何種草木時?
世尊即刻以無礙智全部現量觀見,能毫不混淆地指出這些一一微小的灰塵,出自某世界,某地方,某草木,以及出自某根,某莖,某枝,某葉,某果……。
這只是世尊自己在經典中解釋智慧的情況時,所列的一個比喻,我們不可認爲僅限于此。如《贊應贊》中說:
“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
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寬廣。”
因爲佛的智慧頓時周遍叁世一切所知法,所以僅形象地比喻佛的智慧等同于所知量、相似于虛空際。而實際上,包括天人在內的一切衆生,誰也不能說出佛智的定量標准來。佛的一切種智,周遍一切所知法,即便諸大聲緣阿羅漢、地上大菩薩亦不能現前證知,無法測出其量的大小。
總之,如宗喀巴大師所說:“您身語意秘密的行徑,即使大地菩薩、聲緣聖衆如何觀察,也總是一片茫然,更何況梵天帝釋等世間衆呢?”
如是身語意秘密不可思議的功德,不僅超出我們的想象,即使在業障清淨的異生面前,或境界更高的有情面前,所顯現的相好莊嚴的殊勝化身,我們這些多障衆生亦無緣見到。爲了我們這些多障衆生,諸佛普運無量悲心及善巧方便的幻化,隨機示現爲如此平凡的血肉之軀,來教化利益我們這些憂苦衆生。
如是思惟,修習信敬心而祈禱。
這與《釋續金剛鬘》中所說的“外護聲聞行”義相符合。
諸佛在濁世示現爲凡夫身普度衆生,在《二觀察續》、《金剛帳續》等許多續部,以及《父子相見經》等許多經部中有宣說。至于其中如何宣說的情況,人多耳熟能詳,並且篇幅很大,就不再列舉了。
對此道理,我們也應通過往昔的傳記生起定解。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隨應所化有情的意樂,也多次示現平凡的形相。如爲了調伏指鬘,釋迦佛示現爲一位普通的比丘;爲了調伏葛波那王,釋迦佛變化成轉輪王,目犍連變化成大臣;爲了調伏乾達婆王極喜,釋迦佛化成一位普通的乾達婆……如是等等現爲平凡的樣子作利益有情的事迹,于諸多經典中俯拾皆是。
己二、稱誦內功德而祈禱:
汝之蘊處界與諸支分,五方如來父母菩薩衆,
忿怒之主自性等皆是,叁寶體性恩師誠祈請。
這位具足叁恩的根本上師,在我們這些愚昧者的世俗眼光裏,雖現出和我們相差無幾的平凡樣子,但就其內在的蘊處界而言,卻並不平凡,集攝了五方佛父佛母、八大菩薩、十大明王等一切叁寶的體性。
這樣思惟修習信敬心而祈禱。此中詳細情況已在明觀資糧田中解釋過了。
己叁、稱誦秘密功德而祈禱:
一切智智嬉處所出生,曼達輪圍俱胝衆體性,
百部遍主執持金剛王,最初雙運依怙誠祈請。
若依秘密而言,這位具足叁恩的根本上師,是四續部中所說盡所有的一切壇城的主尊、一切壇城的幻變者以及一切壇城的體性。總之,這位上師集攝了十方無邊刹土中一切佛菩薩的悲心智慧,故安其名爲“遍主金剛持”。
這樣思惟,令生起強烈的勝解恭敬心而祈禱。
修成“最初雙運依怙”之法者,如克主傑大師說:
“持命極細水晶寶,清淨光明虛空遊,
皎潔月光圍繞身,頂禮最初雙運怙。”
是說由專住金剛身要,根本及支分風[41]收攝並融入中脈,漸次顯現出喻、義光明;由俱生大樂智及其乘騎成就雙運身。又從此雙運身的等類相續中,獲得稱爲“雙運最初依怙”的報身,具有五種決定性。再從報身的內心遊戲中,顯現出百部種姓。
“百部”者,毗盧佛部、寶生佛部、阿彌陀佛部、不空成就佛部、不動佛部,每部又分二十種,如是共有百部。
百部複攝爲五部,五部又可攝爲叁部秘密,這叁部秘密又可再攝爲一部大秘密,即金剛持。
這些道理是秘密中更爲秘密之法,是密集的心髓,故爾說此祈禱爲秘密祈禱。
己四、稱誦真如功德而祈禱:
無障俱生喜樂自受用,無別情與非情極遍體,
遠離初邊後際之普賢,勝義菩提心汝誠祈請。
此處又被稱爲“了義上師”修法,其中內涵者,如克主傑大師說:
“二現戲論分別融法界,截斷叁有輪轉風流動,
一切空性俱生勝歡喜,大樂法身之前誠頂禮。”
我們若欲詳細地洞悉其中的奧妙,則需要對下面相關的道理也要明了無余,首先我們要知道輪回的根本是我執,而欲遮止它,則需要證悟真如的智慧,通過持續地修持這種無我慧,並且不與相關的支分脫節,由此就可證得解脫,對此道理應引生非僅虛詞浮言的定解;而且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知道無上部的不共之法,風息作爲輪回涅槃一切法的根本的道理;還…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