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緣不關痛癢的平常之境,我們癡癡呆呆地隨逐不明真理的愚癡而去時,當機我們就應修習取舍之法,取來一切盡虛空有情的愚癡及痛苦,將我們的一切善樂施給他們。
如是,不論突然發生什麼樣意料之外的事故,我們皆把它轉成增長菩提心的助伴。意外惡緣轉爲菩提道的情況者,我們應如《八千頌》中所說的那樣,披堅忍甲,發宏誓願:
不管是病魔饑馑的天災人禍,還是身處險境的猛獸圍攻,如是等任何一種意外惡緣現前時,我都不要畏縮恐怖,應勇于面對承擔。在這個塵世間,充滿了無量無邊諸如此類的意外傷害。願其它一切有情的傷害與痛苦由我的傷害與痛苦來代替。我本是希望學修廣大的佛子行,現在這個身體即使被猛獸吃掉,又何足懼哉?我應當歡喜地施舍給它。願我未來成佛的刹土,根本沒有猛獸、饑馑、懸崖等缺憾。願我一定能夠成就一處具足圓滿功德的情器世界。
如上只是攝集了經中所說的主要內容,我們當從彼經中詳細了知。
行走坐臥一切威儀,也不要被碌碌無爲地浪費了,我們應盡力依靠善巧方便的口訣,轉爲增長菩提心的方便。威儀口訣者在《威儀普淨經》中比較詳細。
《寶雲經》中也這樣說:“于佛塔像,若華若香,而設供養,皆悉回向,願諸衆生,遠離破戒,臭穢之氣,願諸衆生得于如來戒定慧等芬馥等氣;
若以掃灑,供養佛時,願諸衆生,皆得端正,威儀具足;
若設幡蓋,供養叁寶,悉皆回向,令諸衆生遠離一切煩惱蒸熱;
若入寺舍,願諸衆生,入涅槃寺;
若從寺出,願諸衆生,出離生死,困厄牢獄;
若開門戶,願諸衆生,開善道門;
若閉門戶,願惡道門,悉令閉塞;
若坐息時,願諸衆生,坐于道場;
若右脅臥,願諸衆生,無住涅槃;
若起立時,願諸衆生,擺脫煩惱束縛;
若入廁時,願諸衆生,得入大士步法;
若坐廁時,願諸衆生,悉排出貪嗔癡毒;
若洗浴時,願諸衆生,離煩惱垢;
若受水時,願諸衆生,離諸臭穢;
若洗腳時,願諸衆生,離煩惱障;
若用楊枝時,願諸衆生,除諸不淨;
出入動止,願我此身,但爲利益安樂六道一切衆生;
若禮佛時,願諸衆生,速成佛身,一切人天之所恭敬。
善男子,如是菩薩善解回向滿願具足。”
如是等等,廣爲開演,望從彼經中詳細了知。
(六)修心七義的第六節內容,爲修心的誓言,共有十八種:
一、修心不違戒;
二、不現怪誕;
叁、不墮黨類;
四、內懷關愛他人之心,外在的身語行爲與同法道友和合而住;
五、不講他人過錯;
六、雖見他過,亦不挂懷;
七、先對治粗重的煩惱;
八、斷除一切自利的思想,如以修心爲資本,而貪求名聞利養等;
九、修善行時,不摻雜執相、我愛執的劇毒;
十、不懷恨曾傷害過自己的人;
十一、不相譏罵等;
十二、不伺機報複;
十叁、不傷害其他有情的身心;
十四、自己的過失責任,不推诿他人;
十五、舍棄損公肥私的意樂、行爲;
十六、修心不要僅僅希望利益魔鬼;
十七、莫由于修心而懷著我慢矜誇之心;
十八、斷除損人利己的邪惡心態。
(七)修心七義中第七支內容爲修心的學處,有二十二種:
一、學習唯以利他之心,修習飲食瑜伽等一切瑜伽;
二、學習以自他等換的意樂祛除障礙、發揮威力;
叁、學習作任何善行時,首先以菩提心發起,結束以回向印證;
四、學習苦樂順逆,皆持爲修心的助伴;
五、學習舍命守護一切誓言,尤其修心的誓言;
六、學習在煩惱生起時,無間即能依止對治法,截斷它的相續;
七、學習修法的主因——依止上師,令心堪能,成辦修法所必須的順緣;
八、學習不退失對上師的信敬,不退失對修心的歡喜,不退失守護叁戒學處;
九、學習叁門不離善法;
十、學習對一切沒有偏執地修心;
十一、學習任何顯現皆用來修心;
十二、學習特別地專緣自己的敵人等,修習慈悲心;
十叁、學習不待善惡緣,恒時修心;
十四、學習修持攝盡心要的重點內容;
十五、學習斷除沒力量修習善行卻勤苦于現世俗務等的六種顛倒;
十六、學習恒時修持,不作間歇;
十七、學習毫無疑惑地專心修習;
十八、學習數數伺察,斷除煩惱;
十九、學習不炫耀功勞;
二十、學習對少許的惡言,心胸不要狹隘;
二十一、學習修法不爲沽名釣譽;
二十二、學習持重堅穩,不可朝秦暮楚。對于善行,不要開始風風火火地感到好奇,稍作一點隨即又舍棄,行爲要常時不變、矢志不渝。
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通過自他等換而修習取舍法,由修心的七節內容使修心達到究竟的境界,令此偶一獲得的暇滿人身不被白白地虛耗,並擁有殊勝的價值。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這樣實現。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情器世間充滿罪業果,非愛衆苦猶如密雨降,
見爲能盡惡業果報因,惡緣取爲道用求加持;
總之善惡之相任顯現,皆以諸法心要五力修,
轉爲增進菩提二心道,熾然歡欣修行求加持;
方便善巧具足四加行,任遇何事隨即作修習,
修心誓言學處取修行,有暇大義不虛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壬叁、增上心、菩提心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我由如前修習知母、念恩、報恩,生起悅意慈;再由多方面思惟我愛執過患及他愛執的利益,生起猶如摩尼寶般地珍愛憐惜一切慈母有情;更複想到她們的處境,生起難以忍受的大悲,由修取舍之法,令心不由自主地籠罩在慈悲的光環裏。我誓願救拔一切慈母有情,出離有寂的所有衰損,安立到無上的佛位上。
如是思惟修增上心。
那麼,若問:“你有沒有能力把一切有情安立到圓滿佛位上呢?”實際上,就現在而言,我連一個有情也不能把她安立到佛位上。不僅如此,即使我證得兩種阿羅漢果,也只能利益少數的有情,沒有能力把一切有情安置到佛位上。
到底誰才有這種能力呢?只有無上的正等正覺才有這種威力。佛身功德,爲明顯圓滿的相好莊嚴;
語功德,具六十四支妙音,不待勵力,每一音聲能使一切有情隨類得解;
意功德,現觀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的一切所知境;對一切有情,大悲恒轉,遠離親疏,猶如慈母疼愛獨子般,刹那不超越度脫衆生的時間;
利生事業不待勵力,任運成就。身語意的每一絲光明,皆能安立無量有情于一切智位。
總之,具備了一切種功德,遠離一切種過失者,唯是圓滿的大覺世尊。因此我要想使自他二利都達到究竟完美的境界,就應獲得這樣的佛位。故爾,爲了利益一切慈母有情,無論如何我應當速疾速疾獲得圓滿大覺世尊的寶位,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這樣實現。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駕禦取舍之風幻行者,修行慈與大悲增上心,
生死大海解脫有情故,菩提之心精熟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壬四、受取願心、菩薩戒法。
我們通過七因果教授及自他等換修法,對菩提心産生強烈變動的覺受後,這時我們應以儀軌受取願心。
我們祈請一位具相的大乘善知識,盡己之力陳獻供品,以不共皈依爲前行,後受取誓願菩提心。
如何受取的儀軌情況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非常清楚,各種儀式如我們平時見過的那樣,不可缺少。
受持願心後,爲增長我們對發心的歡喜力,(一)隨念發心的種種利益;爲正增長發心,(二)晝夜六時發心,(叁)不舍有情,(四)積集兩種資糧,學修如是令現世發心不退的四因。
同時,我們還要學修願心的八種不共學處,謂斷舍四黑法,依止四白法。此乃後世仍不舍離菩提心,使菩提心現行的八因。
如阿底峽尊者說:“我們要想進入大乘法門,那麼,對于猶如杲日皎月般,驅除黑暗、息滅熱惱的菩提心,即便我們花費經劫的時間精進修習方得生起,也是萬分值得的。”
大寶菩提心乃是大乘道的棟梁,是策勵佛子大行的殊勝動力,是無上甘甜佛果的不共碩種子。我們應竭盡全力,精勤地令此大寶菩提心永不退失,輾轉增長。
當我們的菩提心力越來越強大,有能力荷負佛子戒擔時,我們就應當受取菩薩戒,如理學修其中的學處。
受取菩薩戒有多種廣略不同的儀軌。《菩薩地戒品》中有廣的受法。《入行論》則歸納爲兩個偈子來受取。在《道炬論》中,則記載了《寶積經》中所說,文殊菩薩往昔生爲虛空王時發心的儀軌。另外,聖境印度的許多善巧成就師也有多種廣略儀軌。這些儀軌除了詞句的差別外,內容是相同的,皆說要發誓學修盡所有的菩薩學處。因此我們亦以諸佛佛子作證,這樣發誓受取菩薩戒:
“過去的諸佛菩薩如何學修一切菩薩行,未來的菩薩如何學修一切菩薩行,現在十方的菩薩如何學修一切菩薩行,我亦效法諸佛菩薩,爲速疾救度一切慈母有情,從今爲始,學修一切菩薩大行。”我們受菩薩戒後,還要殷切祈禱:
“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理學修菩薩戒學處,不被十八根本墮、四十六惡作所染汙。一切佛子大行總攝爲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種。我當發大精進學修一切佛子大行,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而行。”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叁世諸佛唯一解脫道,清淨菩薩律儀範身心,
大乘叁聚…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