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P29

  ..續本文上一頁律儀正修行,虔誠精進受學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那些希望進入大乘法門的人士,不管是從顯密哪一種門進入,都一定要受菩薩戒。叁世諸佛亦無一例外地先要受此菩薩戒,然後學修菩薩學處,最終才能成佛的。因此在此教授中也說它爲“叁世諸佛唯一解脫道”。

  這個菩薩戒內容無比廣博,據先輩說應閱讀大乘經典而從中學習。因此,慧力深厚者當聞思大乘經典及其注釋,來了知此中學處。若無能爲力者,定應參閱學習宗喀巴大師所造的《戒品釋》。

  辛二、發心後學修菩薩大行,分二:壬一、總的佛子行學修情況;壬二、甚深中觀見學修法。

  壬一、我們如前雖發起願、行二種菩提心,但若不學修佛子大行,亦不會成就佛果。不僅如此,我們請諸佛菩薩爲證人,發願爲了迅速救度一切衆生,信誓旦旦地願如諸佛菩薩那樣學修菩薩大行。而後我們卻置之不理,反而把學修佛子行的事抛到腦後的話,這真是一種非常下劣的行爲。如《入行論》中廣爲宣說舍棄學處的過患:

  “若誓利衆生,而不勤踐履,

  則爲欺有情,來生何所似?”

  佛子大行雖有無量無邊,含攝起來,可總結爲六度。在《經莊嚴論》中,彌勒怙主詳細地說明了六度數量的決定。

  寂天菩薩說,一切菩薩行可含攝于十二種裏面,即身、受用、善根叁種,每一種又分舍、護、淨、增長四種,如是共十二種[48],這十二種其實爲六度的修持法。

  在這個教授裏,一切佛子行攝爲六度。我們應詳細了知每一度中複有六度及具有六殊勝等的情況。在大乘教法無比衰微的此時,不少人誤認爲這個教授的詞義是如何如何地簡單,不屑一顧,猶如看他人射箭,以爲輕而易舉一般,而我們一旦依照大車軌師解釋的經義,教導他們說,要這樣學習全圓道體時,又大都變得懈怠、畏縮。因此我衷心地希望,諸位持教大德廣大地弘揚這些大乘教授的心要。

  癸一、布施學修法:

  如是我們引生定解後,若趣入布施的修持,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應迅速證得圓滿佛果,因此我要如理學修叁種布施的修持實踐。

  布施的實踐,不是僅由斷除悭貪,或給他人一些財物就能圓滿布施度的,而是樂于布施的心力究竟圓滿,方爲布施度圓滿。

  因此,我應學修增長舍心的教授。所言“舍”者,有舍身、舍受用、舍善根叁種。

  其中舍身者:是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如意身,隨順一切有情的願望,從如意身中變化出無量無邊的東西而施舍。我們這樣淨修施舍的勝解心。

  我們還觀想如意身向炎熱地獄的有情,降下清涼的甘霖,變化並施給錦衣玉食,瓊樓金閣等,驅散了一切有情的痛苦,猙獰恐怖的閻摩王也成了和善的朋友,炎熱地獄有情的身體變得莊嚴圓滿,享受著種種勝樂。

  如是觀想從如意身中隨欲變化出無盡的東西,布施給寒冷地獄的有情,以及餓鬼、畜生、阿修羅、天、人,消除了他們各自的痛苦,使他們有著圓滿的身體用于修習正法。

  然後,舍受用者:觀想自己變化出無量的財物、受用,隨有情各自的希望而施給,令一切有情心滿意足。

  然後,舍善根者:觀想把自己叁世的一切善根,施舍給一切六道衆生,由此六道衆生各自的一切罪障、習氣得以淨化,心得解脫,成就法身。

  這些情況,即如《入行論》中所說:

  “爲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

  身財諸受用、叁世一切善。

  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

  與其死方舍,何若生盡施?”

  據言這些裏面亦具足叁種布施。舍身、舍受用爲財施;觀想息滅各自的怖畏痛苦,爲無畏施;舍善根爲法施。

  《菩薩地》中說:幻變出無量受用施舍給一切有情,是聰慧菩薩修行的善巧方便布施。

  《集學論》、《入行論》二論,亦極爲贊歎這種施舍修法,稱之爲迅速圓滿佛子大行不可或缺的口訣。

  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依靠這樣的竅訣,增長施舍之心,迅速地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身與受用叁時善資糧,變爲各各有情所樂物,

  無貪舍心增長之口訣,施波羅蜜多圓滿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證德。

  癸二、淨戒學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我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願速疾證得圓滿大覺,因此我要如理學習叁種戒律。

  叁種戒律分別爲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其中律儀戒又有別解脫律儀戒、菩薩律儀戒、密咒律儀戒叁種。

  其中別解脫律儀戒者,爲七斷及其從屬[49]。沙彌應如理守護律儀所攝叁十六種學處,及其相應的罪過;比丘則應如理守護律儀所攝的二百五十叁條戒,以及關于十七事[50]所攝無邊粗細墮罪方面的止持、行持、開許叁者的製界;菩薩則應守護律儀所攝十八根本墮、四十六種惡作,以及佛所說叁種戒律的不順品——無邊的粗細罪過;密咒戒律則如下面所說的那樣。

  如是,對此叁種律儀戒的製界,我當如理守護,甯舍生命亦不舍戒地淨守律儀戒;我當如理地學修六度,淨守攝善法戒;我當願如佛所說,緣十一種事利益有情,淨守饒益有情戒。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理學修這叁種戒律,速疾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別解脫戒菩薩密咒戒,雖遭命難而亦不棄舍,

  攝持善法饒益衆有情,戒波羅蜜多圓滿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癸叁、安忍學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願速疾證得圓滿大覺,因此我要如理學習叁種安忍的修持。

  叁種安忍者分別爲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擇法忍。

  我們若修習這些安忍,應先善加思惟安忍的勝利及嗔心的過患,從而發起大歡喜心修習安忍。

  安忍的勝利者,現前能獲得殊勝的善趣身,形色殊妙,種族高貴,衆人喜樂等,可以說善趣中大多數的圓滿,是從安忍而來。果位佛身,相好莊嚴,觀無厭足,瞻無不順亦是由忍力生。若無安忍的修持,我們就無法令廣大的佛子行達到究竟完美的境界。

  嗔心過患者,我們若隨猛烈嗔心所轉,則易被病魔所乘,由此導致壽命短促,福德漸衰,死入地獄,有如是等無邊過患,尤其會令我們的大寶菩提心退失,由隨逐于嗔心,會導致學修佛子大行的動力消失殆盡。

  通過思惟這些道理,我們應想到,修習安忍是成就佛果不可或缺的因資糧,從而使我們發大歡喜,即使叁界一切有情都敵視自己,詈罵、譏諷、威脅,乃至淩遲處死,割肉如指甲大小許,用種種殘酷的手段歐打致死,我亦不起刹那的嗔心,對有情的慈悲心亦毫不退卻,仍有著持久的歡喜力去修證菩提。若能如斯,那麼,對于細微的損害及痛苦,當然更不會生起嗔恨心了。

  我們這樣思惟,發大雄心,遮除嗔心,修習安忍。

  對我們作損害的對象修習安忍,並不是僅僅強迫自己“不要嗔恨”,而且這樣作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我們應當依靠一種善巧方便,使我們發起強大的心力,當我們的身命資財遭到任何一種損害時,我們應這樣思惟:

  假如自己的母親被病魔所乘,心意迷亂,無端地傷害要幫助她的親人,打罵一向疼愛的兒子,這種情況下,自己不但對她生不起嗔心,還會生起無限的悲憫,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母親擺脫病魔的纏縛。

  而現在損害我的這些有情,亦皆爲我的慈母,在煩惱魔的唆使下,不由自主地做出這樣惡劣的行爲,我怎麼可以生起嗔心呢?尤應住于悲心中,想著用何種辦法才能讓這些慈母有情,擺脫煩惱魔的煎熬,而努力地用這種方法利益她們。

  另外,由百般損害我,讓我受種種痛苦,亦是在消除我宿世的惡業,我理應當忍耐這些損害及痛苦,迅速地圓滿我的菩提資糧。如此看來,這些傷害實際上,成了我淨化罪障、圓滿資糧的方便。這些現似傷害我的有情,亦或就是上師慈悲的化現呀!不管怎樣,他們一定是我的善知識了。他們利益著我,我卻恩將仇報,反而傷害了他們。

  我們如是思惟而修。

  這些修法,即如《四百論》中所說:

  “雖忿由魔使,醫師不嗔怪;

  能仁見煩惱,非具惑衆生。”

  月稱論師也說:

  “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

  智者善觀已,不嗔諸有情。”

  《本生論》中說:

  “若有不思自法衰,爲淨我惡而行損,

  我若于此不堪忍,忘恩何有過于此?”

  如果我們遇到了有損名聞利養的事情,我們不僅不應嗔恨,而且還應想到,它是前來爲了給我解開名聞利養的束縛,是使我迅速從流轉輪回中解脫出來的善知識,對我有著無比的恩德。

  如是思惟而修,此即如《入行論》中所說:

  “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

  彼豈非于我,救護墮惡趣?

  我爲求解脫,無須利敬縛,

  若有解我縛,我何反嗔彼?

  我欲趣衆苦,如佛所加被,

  閉門而不放,我何反嗔彼?”

  我們這樣思惟後,然後:

  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對任何慈母有情,刹那間亦不生起忿恨心,無論她們對我作什麼樣的損害,我都倍加珍愛,猶似如意寶,觀爲善知識,勤加供養,轉複利益,以德報怨。我願把一切慈母的罪障痛苦取到自己的內心上,自己的一切善樂施給慈母有情。如往昔釋迦牟尼佛如何對待五位夜叉兄弟那樣,我尤應珍愛對自己作損害的有情,從各…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