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P30

  ..續本文上一頁方面利益她們。將來我成佛時,首先施給她們正法的甘露。如是我當發起越來越強烈的饒益心及雄心壯志,迅速圓滿安忍波羅蜜多。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這樣實現。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叁界九生無余作恚怒,譏罵脅迫乃至命根斷,

  不報不鬥仍要利益彼,忍波羅蜜多圓滿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此處所說“叁界九生”者,過去有些大德認爲,從欲界投生到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叁種方式,同樣,從色界投生到叁界,從無色界投生到叁界,亦各有叁種,如是投生方式共有九種,故稱“叁界九生”。

  或者解釋爲,叁界輪回,猶如旋火輪、水車輪般,從無始以來,無休無止地漂泊,無休無止地受生。所言“九生”,極言其多。

  在這個教授中,著重說明了發起佛子強大的心力,修習安忍的情況。其中雖沒有直接說明叁種忍的數量、名稱,但其內涵都隱含在裏面了。

  其中的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比較明顯。思擇法忍者,爲生起對叁寶功德、黑白業果、佛菩薩殊勝威神力的勝解心。在上面所述修持法中也都具備這些含義。

  癸四、精進學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願速疾證得圓滿佛果,因此我應如理學修叁種精進的修持。

  叁種精進分別爲: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

  一切功德,皆隨逐于精進,如果懈怠行事,連今生的事情都辦不好,更何談學修廣大菩薩行,並使之達到究竟呢?

  我們這樣思惟其中勝利、過患,發大歡喜,修習精進。

  正式修法者:如果以一千大劫爲一晝夜,以這樣的晝夜一直累加到百千俱胝倍的叁大阿僧祗劫,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即使爲了祛除一位有情的痛苦,我唯住在有情地獄中方能成佛的話,我亦爲證得圓滿菩提,生大歡喜,發起精進,發精進已,終不棄舍,更何況時間較其短暫,痛苦又極微細的情況呢?

  我們這樣發起披甲精進。此乃《菩薩地》所說發起披甲精進的情況。

  另外我們還可如《無盡慧經》中所說,如下思惟:

  假設從無始生死以來,到現在以前的時間,爲一晝夜,叁十晝夜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心,見一尊佛。如是經恒河沙數年長的時間,始知一位有情的思想行爲。我亦爲了了知一切有情的思想行爲,不生刹那怯弱,始終精進如一,臻至勝境。

  如《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設等生死前後際,成爲極長大晝夜,

  集此爲年成長劫,以盡大海水滴量,

  發一最勝菩提心;須以此相漸集余,

  一一資糧悲無厭,無諸懈怠修菩提。”

  我們應如此中所說的那樣,披意樂甲,發大雄力。

  如果我們對此感到太過艱難或歲月太過久遠,就無法令我們的心力達到究竟,反而會生長推延懈怠或畏懼怯懦之心。在成佛的道路上,我們應懷著輕車熟路、閑庭信步的想法,猶如幹渴難耐的大象躍入清涼的蓮池那樣,內心發大歡喜,豪氣幹雲,並且感到曆劫的歲月,不過如彈指之間短暫。

  如《攝功德寶論》中說:

  “不善巧的菩薩計算著俱胝劫的時間,感到太過久遠,要經受無量辛苦,方能證得菩提。由此他們感到若修清淨正法,就要長時間受苦,從而使他們産生懈怠怯懦的情緒,最終難以究竟圓滿精進波羅蜜多。因此,這些懈怠的菩薩,應看看那些善巧的菩薩,他們以氣沖霄漢的魄力,認爲從最初發起勝心乃至無上菩提之間的歲月,不過晝夜之間,如此他們自然會發大精進。假設有人說:“粉碎須彌山後,將證得大菩提”,如果有的菩薩,連刹那刹那生起的心念長短,都考慮在內的話,他就會變得懈怠起來;如果有的善巧菩薩認爲,這有何難?我要發心刹那間粉碎須彌山。從而發大精進,自然不待久遠,這位菩薩將會證得無上菩提”。(藏文一百八十頁)

  我們應生起此中所說的那種氣沖霄漢的壯志。

  當然,如果在實際修行中,確實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要受種種難行、痛苦的話,自然會變得推延懈怠、畏縮膽怯。然而,事實上,我們要知道,在成佛的道路上,並不會産生痛苦,只會由衷地生起大樂歡喜。

  如《入行論》中說:

  “騎菩提心馬,從樂而趣樂,有智誰退曲?”

  《寶鬘論》中說:

  “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

  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

  此中身無苦,意苦從何有?

  唯悲世間苦,由此而久住。

  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

  爲盡過集德,恒勤修資糧。”

  如果我們決定生起這樣的大雄心力,自然就沒有痛苦,只會法喜充滿,而且這種法喜漸漸增長,當我們證得初地時,證得一種“諸法遍樂”叁摩地,這時,任何顯現唯是安樂。

  如《入中論》中說:

  “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

  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

  此中是說,初地以上菩薩,即使有人向他求取頭顱,僅由此使他內心生起的安樂,亦超過聲緣入滅盡定。

  我們這樣披精進甲,發大雄力,精進修行,還需要依靠口訣並具備善巧方便諸支分。如果沒有口訣扼要,又不具備方便的支分,唯一向精進,亦不會有什麼進展。

  例如,當我們認爲調心對于修行特別重要時,從而作出非常努力的樣子,但由于不知道提防愚昧煩惱,不了知叁種律儀的製界,反而會被罪墮腐蝕了心續。

  因此,猶如國王用兵打仗,裝備起四種軍隊,既要能消滅對方,又要能保護己方的身命,對這兩點,絞盡腦汁地周密布署,以防不測。同樣,諸位菩薩發起精進時,也要發起四力,謂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息力,伺機消滅懈怠、嗔心等煩惱,而不被某種微細的煩惱及罪行尋隙傷害。如果在具有這兩種方便的情況下,諸位菩薩發起精進,那時,內心的大歡喜自會遮止推延懈怠、畏縮怯弱的心,大悲恒運,永無厭倦地利益有情,爲了成辦無上菩提的一切因資糧,專一精進,迅速圓滿精進波羅蜜多。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這樣辦到。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即使一一有情利益故,無間獄火若需劫海住,

  大悲無悔勤求勝菩提,精進之度圓滿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此處文字上,著重提出發起佛子廣大心力的情況。其它二種精進,在文字上雖未明顯說明,但已隱含在裏面了。所言“攝善法精進”,是爲了圓滿無上菩提的因資糧,而發起精進。其中“饒益有情精進”的意思,說得更爲明顯。

  頌文中還有許多重要難懂的內涵,如由歡喜心、悲心二者,遮止推延懈怠、耽著惡事懈怠、畏縮怯弱懈怠的情況等。此處恐繁不錄,望有智慧之士,結合大車軌師的論著,對于本教授中的含義,務必了然于胸。

  癸五、靜慮學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願速疾證得圓滿佛果,因此我要如理地學修一切菩薩靜慮。

  修靜慮的地方以及身體有什麼樣的扼要等內容,在前行中已講過。佛陀雖說了多種靜慮的所緣境,總結起來,有如所有性所緣、盡所有性所緣兩種。而且叁摩地的所緣境,不可一概而論,緣任何一種境都可以。但有一種條件,必須緣顯現在內在意識上的所緣境,而不是以擺在眼前的木石等爲所緣境。因爲叁摩地是心所——正念的體性,是由緣內在的意識之境而生的,叁摩地的所緣境,是不會顯現爲根識之境的。

  此處所修叁摩地的所緣境是真如空性。這種空性不是由心造作出來的空性,也不是片面性的空性,而是一切法谛實空的真如。緣此所緣境真如而修叁摩地,應具兩種特法:一者爲專一而住的無分別;一者爲具有最極明亮的力量。對此二者的生起,沈掉二者從中作障。掉舉障礙專一而住的無分別,沈沒障礙具有最極明亮的力量。在具有明亮力量的狀態下,一心專注空性修持時,若某時,雖有安住分,但明亮的力量稍微減弱,這時爲細沈出現;若某時,明亮的力量完全消失,雖有微弱的澄清分,但由于沒有了明亮的力量,這時爲粗沈出現。若連澄清分也沒有時,則是極大沈出現從中作障。

  掉舉者,如《集論》中說:

  “雲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相,障止爲業。”

  此中是說,掉舉爲貪著色聲等悅意妙欲,而馳散的一種心所。

  《辨中邊論》、《經莊嚴論》、《瑜伽師地論》等多種大車軌師論著中,開示了遮止沈、掉二障,以修成清淨叁摩地的道理。

  宗喀巴大師也在廣略道次中,開示了這種道理。

  而金剛持善慧法幢,在這個教授中,說“沈掉動搖不定過”,在沈掉外,又講了散亂這種過失,顯然是代表性地開示了文殊怙主傳授給宗喀巴大師的不共教授——甘丹大手印的住心修法。其中將護住心時,強調了遮止散亂馳散的情況。

  那麼,遮止掉舉與遮止散亂馳散之間有什麼差別呢?掉舉既然屬于馳散,除了掉舉,還有什麼馳散呢?

  我們要知道,兩者之間的差別很大,掉舉雖是馳散,除此之外還有多種馳散,馳散包括的內涵很大。

  另外,掉舉如前所說,屬于心所——貪的一部分。而馳散不僅馳散于貪境,還可以由嗔心、慢心、嫉妒等因素而馳散,況且除由煩惱而馳散外,也可以馳散于善境、無記境,或者馳散于六根境,總之,馳散的種類五花八門。

  這一切都障礙著清淨的叁摩地。我們應了知它們的對治法,這些內容存于甘丹耳傳不共教授——甘丹大手印中的修住心階段。

  宗喀巴大師也一再簡略地提示了這些情況,在《菩提道次廣論》中,講到如何識別掉舉的結尾處,這樣說:

  “問:由余煩惱,從所緣境…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