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P31

  ..續本文上一頁,令心馳散,及于所余善緣馳散,是否掉舉?答:掉是貪分,由余煩惱,馳散非掉,是二十隨煩惱中散亂心所。于善緣馳散,隨其所應,是善心心所,非一切散,皆是掉舉。”

  《極白增上心疑問》中如此設問道:

  “掉舉與馳散,是否爲一種?若不是一種,又有什麼差別?”

  《善慧笑音答疑》中清楚地說:

  “掉舉與馳散兩者,並非一種。如《集論》中所說,掉舉屬貪分,令心不寂靜。而馳散比掉舉內容要廣大得多,因爲也有嗔恨等的馳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掉舉與馳散兩者,不僅障礙止修,還障礙觀察修。”

  遮止馳散的不共口訣,已記錄于《甘丹大手印釋文》中,此處就不贅述了。

  如是,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要斷除一切沈掉、散亂,以具備叁種特點的正念,一心專注于真如空性中,漸次由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及平等住,如是九住心次第,輾轉增上,漸入佳境,迅速圓滿靜慮波羅蜜多。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實現。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斷除沈掉動搖不定過,恒于諸法谛實性空中,

  心一境性等住叁摩地,靜慮之度圓滿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靜慮有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叁種。

  就自性分,有世出世間兩種。就品分,有叁種。此處沒有說出這些靜慮數量差別。

  在此教授中,只是開示了靜慮的不共體性。身心現法樂住等叁種,是修持這種靜慮的作用。世出世間兩種靜慮的分法,是就修叁摩地的瑜伽士,有沒有獲得聖道上來說的,這兩種靜慮是無法由一位瑜伽士同時修的。

  癸六、智慧學修法,分二:子一、根本如虛空的空性修法;

  子二、後得如幻化的空性修法。

  子一、根本如虛空的空性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願迅速證得圓滿佛果,因此我應趣入止觀雙運叁摩地的修持。

  一心緣諸法真如空性,而修叁摩地之法,如前所說,“依止八行因,斷除五過失”,即是依靠八種對治行,斷除定障——沈掉等五種過失,如理修習,漸次成就九住心,最後成就身心輕安的殊勝叁摩地。

  這種殊勝的叁摩地,只是緣于空性的寂止,僅此還不能斬斷輪回的根本,我們還需由觀察慧觀察思擇,以成辦勝觀。

  如果我們只進行觀察,則會導致心向外散亂,就破壞了前面的安住分。若我們不重新獲得安住分,就會從寂止中退失下來,不會成就止觀雙運。

  反過來,如果我們唯一心安住于空義,雖保持了前面的寂止,但沒有了成辦勝觀的方法,任如何長時安住在寂止上,也不可能成辦勝觀,自然也成不了止觀雙運。

  因此,我們要修成止觀雙運,就應在前面所得安住分未退失的狀態中,用觀察慧觀察真如空義,猶如魚兒暢遊于寂靜的碧水中。在觀察後,所得堅固定解的執持狀態中,我們稍微安住,然後我們再觀察。這樣,我們對于止修、觀修二者,間雜而修。

  如是保任,持續修習;後來,由觀察它自身的力量,就能引生安住分;再繼續修下去,由觀察的力量不僅能引生安住分,同時,還能引生輕安時,這樣一種具有殊勝身心輕安的叁摩地,即被稱爲“止觀雙運叁摩地”。

  若知道這樣的止觀雙運修法,是非常值得贊歎的,如宗喀巴大師的《悟道歌》[51]中說:

  “若唯修習專住定,終不能斷輪回本;

  若離寂止但修觀,亦不能除諸煩惱。

  故須通達真實慧,乘以無動寂止騎,

  執持離邊中觀劍,破除一切邊執陣。

  如理觀察廣大慧,通達真實令增長。”

  “非僅專住能引定,即由如理正觀察,

  亦見能引真實義,無動堅固叁摩地,

  故諸智者應精勤,止觀雙運最希有!

  瑜伽士我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因此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由修習根本定如虛空瑜伽,迅速地成就如宗喀巴大師所贊歎的那種斬斷叁有根本的究竟對治法——殊勝的止觀雙運叁摩地。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實現。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各各觀察空性之智慧,引發輕安大樂不分離,

  勝義等至虛空之瑜伽,慧波羅蜜圓滿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子二、後得如幻的空性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願迅速地證得圓滿佛果,因此我要學習現空二聚的如幻修持。

  根本定中,顯現方面如虛空般空靈,連塵許般的世俗法亦不可得;決定方面,有著決定了知一切法無谛實的堅固定解。根本定是在這兩種狀態聚合的境界中修習。

  當從根本定起後,看到山河大地、房舍人畜等內外的任何現象時,這一切現象會自然呈現出虛假如幻的境界,或者不是這種境界,我們也要學習呈現這種境界。

  虛假如幻,在經中有多種比喻,如幻化、陽焰、尋香城、谷響、影像、夢境等[52]。在這個教授中,提到幻化、夢境、影像叁喻。其中的夢境、影像二喻更爲重要,因爲既然是比喻,那麼在比喻的上面,我們應有所體驗,才好理解蘊含的真義。在我們藏地,幻術並不流行,我們除了聽聽上師的解釋外,自己根本沒有幻化的東西如何顯現這方面的體驗,而夢境、影像就不同了,我們可以通過對這兩種比喻的感受而去思惟虛假如幻義,自然會容易生起。

  在《入中論》、《四百論釋》等多部論著中,月稱論師更爲贊歎由影像喻思惟,以引生對現空二聚的定解。

  宗喀巴大師也說影像喻有著它的特別之處。由鑒于此,金剛持善慧法幢也在本教授中重點地說明了影像喻。

  一切內外諸法,猶如清泉池中的月影一樣,不可否認地顯現出來。當我們觀察月影如何顯現的情況時,它並非如顯現的那般真實。就是說,雖然顯現,但並不真實,而是虛假如幻化一般,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對此獲得定解,究竟圓滿如幻叁摩地。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外內諸法悉如幻化夢,亦如清泉池中映月形,

  雖其顯現無實了知已,如幻叁昧圓滿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壬二、甚深中觀見學修法: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爲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願迅速證得圓滿佛果,因此我要尋求無謬的究竟甚深中觀見,然後如理地修習。

  如《入行論》中說:

  “此一切支分,能仁爲慧說。”

  世尊所開演的八萬四千法蘊,皆是爲了令弟子領悟甚深緣起真理的方便。如“諸行對治法,宣相應法蘊”所說,八萬四千法蘊是八萬四千煩惱的對治法。而一切煩惱的究竟根本則是谛實執愚癡,若摧毀了愚癡,其它一切煩惱自然會泯迹于無形;而其它的煩惱中,即使消滅其中一個,也不會殃及另一個,比如貪心的對治法不能對治嗔心,嗔心的對治法不能消滅貪心,此乃《顯句論》中所說。

  如果修愚癡的對治法——緣起,則能摧壞一切煩惱,如聖天菩薩說:

  “猶如身根遍及身體的一切部位,愚癡則遍覆一切煩惱。因此消滅了愚癡,也自然會消滅一切煩惱。”

  因此,一切經典和論釋都是令我們領悟甚深緣起真理的方便。大悲世尊在般若經中,以無邊理路開演了甚深的緣起真理。但由于其中的內涵深廣難測,故爾世尊說,若能領悟此理甚爲稀有難得。

  在許多的顯密經典中,世尊多次授記的龍樹菩薩,他能一如世尊的密意,如理诠釋此中的甚深義。因此我們只有依靠龍樹菩薩的理路,尋求般若深義,除此之外,再無其它方便。如月稱論師說:

  “出離龍樹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

  如果我們依從與龍樹菩薩宗規不相順的教授,那麼,不管這種教授如何如何地玄奧,如何如何地名聞天下,我們亦無法依之領悟勝者的究竟密意——甚深的緣起真理。如《極白增上心疑問·善慧笑音答疑》中說:

  “大悲的怙主,您依照月稱菩薩觀點,教導我們說:“總而言之,若是違背了龍樹菩薩的善規正見,不管它是何種見解,得到如何的贊譽,說什麼具有百種圓滿的功德,而實際上,不要說依之能證得一切智,即使解脫也是辦不到的。”我虔誠地合掌稱歎,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話語!”

  龍樹菩薩在解釋般若深義時,開示了觀察體性的離一異之理,觀察因的金剛屑之理,觀察果的有無生滅之理,如是等無邊理路。而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理中之王——緣起之理。

  依賴緣起之理,決擇遠離一切戲論邊的真如空性,深爲智者贊歎。若對現象的緣起之理引生定解,由此獲得對因果的深信心,會使我們特別地精進于方便分。若對空性引生定解,由此任何相執之境就難以束縛我們。不僅如此,若我們對現象緣起引生了定解,遠離斷常等一切戲論邊的空性,自然地會呈現出來。若我們對空性引生了定解,亦自然地就會呈現爲現象緣起。這樣一來,自然會生起,空性呈現爲緣起,緣起呈現爲空性,由現象破除有邊,由空性破除無邊的境界。

  我等父尊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供獻了無量的內、外、秘密供養,並且殷切恒時地祈禱,最終感得文殊菩薩親現慈容。文殊菩薩教導了一切顯密道要,尤其在龍樹菩薩理路的基礎上,開示了甚深究竟的中觀見——現象破除有邊、空性破除無邊的甚深緣起真理。宗喀巴大師亦心領神會,把文殊菩薩所教授的正見扼要,作成偈頌爲:

  …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