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秘密了。
如是《釋續金剛鬘》中說:“灌頂是非常重要的,一切悉地依之如影隨形,恒不舍離。我如實地解說其中的含義,因而最初要細細聆聽:開始,若具慧弟子獲得灌頂,則堪爲圓滿次第瑜伽之器。若無清淨的灌頂,行者雖了知續部義,阿阇黎與弟子也同樣會墮入可怖的大地獄。”
“猶如獅乳不可蓄存在土陶之器中,同理,大瑜伽的續部豈可施給非器之人?否則,弟子刹那死後,今生來世都將領受無盡的衰損。”
《大印明點》中也說:“最初,暫時先給弟子一次灌頂,這時,一定令其成爲堪爲解說無上密法之法器。再者說,沒有灌頂就不會有成就,如沙子裏榨不出酥油一般。”
如是,四續部中都有這樣嚴峻的叁昧耶,即不可向未得灌頂者開示咒中秘密。在此恐繁不錄,當參閱各各續部了知。
若要想成爲堪修具有圓滿顯密兩種道體的上師瑜伽之器,僅僅獲得下叁部灌頂是不行的,一定要獲得一種無上壇城中的灌頂。
至于要獲得清淨灌頂,先應以共通道淨修相續。在《釋續金剛鬘》中,金剛手向能仁金剛持請問:
“弟子具何德,成瑜伽續器?”
是問進入無上壇城灌頂,應具有什麼樣的功德?回答說:
“淨信敬師長,常住于善業,
離諸惡分別,多聞聖教法,
遠離諸殺害,救拔有情心,
正具大精進,具此等功德,
是大信弟子。”
是說要先淨修,從依止善知識乃至學修總的菩薩行間的共通道,並生起覺受。在此基礎上,尤需對上師及密咒有極大信心。
雖然希望通過逐章逐句地解釋續部中的詞義,以便讓我們詳細地知道一定要依共通道作爲前行,這件事對于我們顯然是多麼的重要!但實恐卷帙浩繁,故爾不錄,望有智慧的人仔細推究續部內義,于中獲得定解。
由此看來,依靠暇滿之身獲取心要的最勝方便,就是具足一切顯密道要的上師佛瑜伽。我們理應投以最大的熱忱尋找這樣的上師瑜伽教授,並作爲觀修的重點!
甲叁、正式修習教授的情況,分二:
乙一、正座時如何行;乙二、座間如何行。
乙一、正座時如何行,分叁:丙一、前行;丙二、正行;丙叁、結行。
丙一、前行,分二:丁一、總的前行;丁二、特殊前行。
丁一、總的前行,分二;戊一、校正動機;戊二、皈依發心情況。
戊一、校正動機:
我們修持所在的地方,如《密集根本續》第十二品中說:
“在靜谧的大阿蘭若處,各種鮮花珍果等簇擁環繞。寂靜的山林能攝集一切悉地,是故應在這樣的地方修行。”
《釋續金剛鬘》中也說:
“花果水豐美,山頂罕人迹,
攝集衆悉地,修行應勵力!”
“在人迹罕至、天人會聚的地方,沒有紛擾刺耳的噪音,有著善緣的行者,遠離障難、歡喜愉悅,在寂靜祥和的園林裏,享受著五欲的歡樂,成就密咒的主尊。”
其它一切續部中,都說在寂靜的地方修行非常重要,尤其在《妙臂請問經》中說:
“曾經誕生獨覺、佛陀的聖地,或者往昔諸佛遊化的地方,是令身心愉悅的福地,也是諸天及非天等頂禮供奉的對境。或往昔戒律精嚴的高僧大德們歡喜棲居的地方。但如果找不到這樣的靜地,其它的地方:如有著清涼宜人的河流、瀑布,或有青蓮白蓮競相盛開的湖泊;杳無人迹、遠離紛擾;縱橫交錯著清澈甜美的溪水;沒有凶狠的邪魔惱亂;潔淨的鮮花、妙果等草木,紅綠相映、郁郁蔥蔥;環境住處無比幽雅清淨;虎豹獅子等猛獸隱形泯迹;適心惬意;沒有荊棘叢生的平坦地方,是共同傳稱的成就地。”
是說諸佛出生、遊化及高僧大德居住加持過的地方爲首選之處。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寶地,其它的地方如花果、樹木茂盛,溪水衆多`,人迹罕至,適心惬意,沒有惡毒的非人,也沒有其它傷及身命的違緣,具備這些條件的林下水邊也適宜居住修行。
另外還說大德們安住修行的地方,佛法興隆,國王依法治國安民,沒有損害身命的外在惡緣,自己感到順心如意的處所也是至關重要的。
但不可隨便地住在城鎮等喧囂之地,定要一處殊勝的寂靜處。因爲在寂靜處,最重要的好處是說,沒有喧囂散亂等阻礙善行,進道幅度大,無論做頂禮、供養等何種善業,在寂靜處都有極大威力。
在如此順心遂意的靜地,或茅蓬,或岩洞……善加灑淨清掃,務令幽雅宜人、舒心悅意。還應如各種修法中提到的,去作塗抹五種牛淨物[18]及鮮花鋪地等事項。
灑淨清掃事項者,如常啼菩薩供養法勝菩薩的因緣故事那樣,是有著許多重要意義的。
牛淨塗抹事項者,如《密集根本續》第八品中說:“在潔淨、寂靜的地方,或者佛陀示現誕生、涅槃的聖地,沒有各種外緣惱害身心的禅房,以糞便水等牛淨物塗抹,常時殷重地供養佛陀。”
這是說供養上師及壇城天衆時,要在極爲潔淨的地方,塗敷五種牛淨物。
在禅房的四周,或門前,或門上等隨便一個合適的地方,壘四座垛子,觀想爲四大天王,並向他們委托護持修道的事業,令修道時,違緣息滅、順緣具足。
在高高的供臺上,只要自己有的話,盡可供奉釋迦佛、文殊菩薩、宗喀巴大師等的身像,《般若經》、《續部》等經函。在其面前裝飾點綴上美妙的莊嚴品,陳設清淨無谄的供品。
自己的座鋪下,用白土畫上右旋的萬字圖。其上有條不紊、整齊地鋪上吉祥草,我們應隨念往昔大悲世尊就是在金剛座菩提樹下,安住在吉祥草座上,以慈力調伏百千萬億的魔軍,而最終證得無上圓滿大菩提。由此因緣我們應這樣發誓:
“我要隨學世尊的大行,也在這種座上,調伏我執大魔及其眷屬,究竟徹底地修持這個甚深道!”這樣反複地發誓自我勉勵。
在草上鋪一條柔軟舒適、後面稍高的座墊。爲了長期修持,不致使座位發黴腐爛,可依戒律所說,設置一個有透氣格子的木座。若條件不允許,應在座位與地面間留少許空隙。
坐時姿態,身方面的要點爲毗盧七支,另外再加上調息,共有八種要點。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蓮花戒論師的《中觀修次》等論中都說應依此八支去打坐。
即便到了修習密咒的兩種道次第階段,身的要點也同樣如此。
如《釋續金剛鬘》中說:“行者安住在舒適的禅座上,兩眼端視鼻尖,鼻與臍部垂齊,兩肩平舒,舌抵上鄂,唇齒隨意而放,呼吸放松,不要用力,漸漸遠離急促,進入自然的呼吸狀態,金剛跏趺而坐。”
溫薩巴大師把這些身要內涵編成頌詞爲:
“手足及腰叁,唇齒舌爲四,
頭眼肩氣息,爲毗盧八支。”
坐姿應具有其中所說的八種要點。
如毗盧佛的坐姿者:雙足金剛跏趺;二手置臍下四指處,左下右上,兩拇指尖相抵;雙肩舒緩;脊骨端正;頸稍下彎,稍含下颌;唇齒自然而放,舌抵上腭。
像這些身姿要點對于真心修行者來說,是極爲重要、不可或缺的。瑪爾巴譯師曾說:
“西藏的一切教授總集起來,也敵不過我——瑪爾巴譯師單純的一個坐姿教授。”
譯師所認爲的甚深殊勝教授就是宗喀巴大師耳傳裏的這個身要七支,它實在是應該值得我們珍惜的扼要。
至于坐姿爲什麼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又有什麼過失?一一又有什麼功德?如是等內容,很有必要詳細地了解,但在此也無法全部寫出來,望從上師口授中了知。
身姿具如是七要後,到了調息這一要點時,則是通過九節風淨化,或者靜觀氣息的流動,令其舒緩自然。
九節風淨化法者:開始從右鼻孔吸氣,左鼻孔呼氣;然後左鼻孔吸右鼻孔呼;最後同時呼吸,這樣各作叁次。呼吸的同時,觀想自己心中一切罪過呼出去,諸佛菩薩的加持吸進來。
靜觀氣息的流動,令其舒緩自然者:身具七要後,這樣觀察自心,看看這個心是隨逐于現世的安樂享受去了,還是念及後世,趣入善法品呢?若是隨逐現世的榮華富貴,它一定帶著貪嗔的念頭,先識別它,然後這樣思維:這種惡劣的心態,無始生死以來從不間斷的禍害我,這次又要想讓我浪擲難得一次的暇滿人身。現在一定要把這個惡劣的心從迷境中拔出來。
隨後呼氣的同時,勝解自己內心中的煩惱及其種子也以黑糊糊的樣子呼出去,消融清淨;向內吸氣的同時,勝解十方佛菩薩的一切加持吸收進來。
隨後呼吸不要發出聲音,也不要存在出入息不均勻,以及著力呼吸的急促感等現象,任其自然流暢,慢慢觀察吸進、呼出,一呼一吸算一次,七次間盡力持心不散,然後再多持七次,盡其所能令心念,清濁分開,讓心住于清晰明了的狀態中。
身體要點這部分,若從道的要點這方面來解釋的它的重要性及所具有的極大作用,顯然要說的內容還有很多,看來在這裏無法完全寫出來,某些要點也在《甘丹大手印釋文》中寫過了。
這樣呼吸自然後,觀察自己的內心並校正動機,我們要生起一種殊勝的善心來。
觀察內心並校正動機是一切修法的開首,如經文開篇的梵文。如宗喀巴大師在《極白增上心疑問》中這樣問道:
“一切修法的開首,象梵文那樣重要的是什麼呢?”
《善慧笑音答複》中說:
“無等的大師您是這樣認爲的:一切修法的最前端,象梵文那樣重要的是善加觀察自己的內心。”
宗喀巴大師確確實實也是這樣說的,《極白增上心疑問》中說:“把它的內涵切實放在各自的內心上,如這樣去作:在寂靜處,端身正坐,攝心內斂,善加思維,在這無始輪回深邃可怖的溫床裏,往昔就曾經常地領受這樣種種的猛烈劇痛,你自己心裏是完全明白的。以後自己再也不要投生到這樣的地方來,若未能達成此願,我的內心一定是徹底腐爛的了。最初生起這種強有力的感受,猶如腎炎發作般的劇痛,是當務之急。這樣雖然很難,但若無這樣的感受,則無論上師如何開示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的甚深方法,即使自己也明白無誤,…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