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沒有生死相,沒有煩惱相,沒有男女相,並及沒有山河草木、森羅萬像等差別相,如心經上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至于無智亦無得,”就是這個道理。你我現在之所以有人生宇宙,形形色色等相的,都是從真起妄的幻相,所謂“唯識所變”,如一翳在目空花亂墜;亦若“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好象舞臺上的戲子,做官發財,討妻生子,頃刻間變作討飯化郎!臺下人看得認真,代爲啼笑!試問劇子原無這些心想,本是個常人,都是假的。菩薩也是這樣,一方面徹悟自性本來無生清淨,另一方面透視人間諸法,皆是夢幻泡影,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自明白之後,發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就要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要覺悟真理,自利益人,這才叫做“覺有情”的意趣。
照這樣說來,菩薩的正義,要能覺悟,悲願修行等條件,方稱菩薩的資格,並不是同一班凡見偶像,如叁官、土地、城隍、嶽廟等,這些只可稱神明有福德的鬼神,但是他也能賞善罰惡的。不過菩薩的種類很多,有果後行因的,如觀音文殊等,有久修菩薩的,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菩薩,有初發心菩薩,如吾人等能認識菩薩大義發心修行,自利利他,不論在家出家都叫做菩薩;然而在家菩薩,先受叁皈五戒,後受菩薩大戒,不論國王宰官士農工商軍政等等,首先教化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妻子,親戚眷屬,再利及人群,以慈悲方便,引導衆生,歸敬叁寶,護持佛法,即名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宏法利生,領衆行道,乃至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凡有利益,無不興崇,即名出家菩薩僧,上來釋“菩薩”竟。底下再把菩薩應有的要素說明如下。
(二) 大悲拔苦
我們要是真真學菩薩道,必須先要有大悲心,然後菩提心。大願大行大果,都由此而産生的,如普賢行願品中說:“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能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一段文道理微妙,誠爲學菩薩者的先河。
什麼是大悲?就是“悲已及人”,了知天人阿修羅地獄鬼傍生,從無始來至于今生,昏迷不覺,造一切罪,生死輪回,苦不可言!由是菩薩起大悲心,欲令胎卵濕化諸衆生等,皆要離苦,得究竟樂,故名大悲,如大悲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意思。
言“同體”者,了知含靈抱識同一體性,如楞嚴觀音圓通章說:“一者上合十萬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衆生同一悲仰,”就是這個意義。
(叁) 發菩提心
有了前面大悲心,才能生出這大菩提心來,佛經中說:“大悲爲首,菩提心爲本,方便爲究竟。”怎樣發心?或見衆生苦而發心的,或睹佛相好而發心的,如阿難等,或遇善知識開導的,或從經卷而發心的,總之是內心無漏種子淳熟,遇外緣就開發了。所謂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無論布施一錢,供獻一花,燃一柱香,誦一卷經,念一句佛,回向法界衆生同成佛道,如大忏悔文說:“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唯以最上乘,發善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叫做發大心。
摩诃止觀發大心章說:“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初。”要是使菩提心增長不退,必須嚴淨菩薩叁聚淨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同時要忏悔業障,這樣令菩提心,念念精明,長養聖胎,日新月異,功德不可思議。否別,遇惡緣逼迫擾亂,容易返失,如舍利弗往昔做六信菩薩,被婆羅門乞眼生瞋,即失大心,墮落做蛇五百生,此生遇佛方出家,回小向大,尚有余習哩!
(四)立大誓願
我們學菩薩道,要是令菩提心增長不退,必須以願海來攝持方可,因爲從古以來諸佛菩薩曆代祖師並及世間偉人,都是由願力而成就大業的。所謂願者,希望達到目的的意思,古德所說:有願必成,有志竟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生宇宙,不可以沒有志願,若無願望,其行爲思想等,都沒有標准,猶如垣上之草,隨風東西,又同水上的浮萍,漂動不定。所以如彌陀有四十人願,觀音十二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累劫以來發大誓願,度盡一切苦惱衆生,然後方成佛道,就是上報四重恩的意思。菩薩既然如此,吾人學菩薩道,亦應如此,這些都是別願各有不同。“總顧”,即是蒙山施食當中所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廣觀衆生生死輪迥的苦厄,發第一大願。又知苦報不能解脫,皆由貪瞋癡等煩惱的招感,故發第二大願。要滅世間苦集的因果,必須廣修戒定慧等無量的法門,故發第叁大願。因爲精修六度萬行,福慧雙運,時至機熟,方成無上大菩提果,故發第四大願。這總願人人都要發的,再說到個人的別願是怎樣?我從今生起乃至盡未來際生,願大地衆生,個個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然後普令信受叁皈五戒,至于善根成熟了,再以大乘佛法引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同登佛果而後已。這是個人的願心如此,不知各位的大願以爲怎樣?
(五)行菩薩道
願海雖然廣大深遠,若不是行山來填塞他,就成了空腹高心,空中樓閣,毫無受用!比況我念之心想到杭州西湖遊玩,身子不去,終不能親曆其風景。學菩薩道,也是這樣。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說:“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這叫叁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亦複如是,這就叫做應無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剛般若的妙心,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實相般若之體,如是方名菩薩大行。又這一句曹溪慧能六祖大師當初賣柴時間聽到的悟處,從此至五祖請法,更爲大悟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並有六祖法寶壇經流世,其中有明心見性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爲東土第六代祖師,故壇經中叫人從金剛經即可成佛的。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此四法,攝受一切衆生,故名四攝法。又《華嚴經 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五十叁位善知識,在每一位,皆說我已發菩提心,雲何學菩薩道?雲何修菩薩行,每位知識都將自所證到的法門,開示善財,第一位德雲比丘,最後就是普賢菩薩,指示十大願行,所謂,“一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叁廣修供養,四忏海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衆生,十普皆回向。”詳看行願品中最爲透明,每一行都是盡法界虛空界,極爲周徧圓融,我們學菩薩道的,就依此大行修去,爲學菩薩道的標准。然而在這五士叁位善知識當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國王宰官長者居士,有菩薩,有徧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執色相,只消有道德智能超勝于我的,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誠爲後世學菩薩道的模範,吾人須知,是爲至要。
(六)證大果報
根據諸大乘經中,行菩薩道,廣修福智菩提寶糧,所謂叁祇修智慧,百劫種相好,久修勤苦,乃可得成,至于六度行滿,方可因圓果滿成正覺,轉八識成四智,成大菩提,轉二障成大涅槃,所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八不共法等完全具足。佛位上的自證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等覺不知妙覺事,故從略不宣。(依楞嚴經經過五十五位妙莊嚴路。依仁王經五十二位。成唯識論中經曆五個位次,方成佛果)
(七)結論
個人因爲這幾天在法藏寺講經,心力不足,故對于此題沒有大的預備,說不周到的地方很多,請各位扶教,要詳細請閱大乘經論可也。前來所說很爲粗淺,打動各位耳目,抱歉萬分!願各努力。
七、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楞嚴經》雲:「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爲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惡心,心裏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
白雲端禅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叁臺。」又《金剛經》雲:「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于動用中磨煉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
《虛雲大師參禅要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