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因爲環境、時間、家人不允許,而無法修學佛法。其實這叫無自在,沒有自在就沒辦法看破。所以修行人需要自由,有了自由才能有自己的空間,之後才能思維法理。通過思維,有些人已經入于骨髓,那就不容易割舍、放棄。而有些人法義只在皮膚或血肉裏暫時循環一下,然後就不翼而飛了。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接受法要還是有種種差別。
但無論如何,我希望大家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趨入這一智慧度,更要發願:在有生之年當中,每天都要精進讀誦、學習、思維,這非常重要!昨天有一個道友跟我說,他每天念經十幾個小時,其中有《金剛經》、《般若心經》等。我不知道他念了多少年,如果念的時間長,說明很有耐心。
其實,人的耐心很重要。臺灣出版的《慧光集》,今年已經出版到第42集——《修心七要略釋》,《山法寶鬘論講記》是第41集。記得1998年11月份的時候,慈誠羅珠堪布爲即將出版的《慧光集》第一集寫序,10多年以來《慧光集》一直不斷地出版,現在已經40多本了。所以,一個人做事情耐心非常重要。
我們學院有幾位年輕的出家人,他們說要編一本書,以季刊的方式出版,可是一個季度後就再也不見了,這說明沒有耐心。修行也是這樣,剛開始遇到一個環境時,可能會念這個經、那個經,但長期不變地精進,很多人都做不到。
如果能以自己的勇敢和善願推動,不斷增上善根,肯定會有結果。但做任何一件事情,尤其是非常大、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一般來講短暫的時間不會成功。所以我們弘揚佛法也好,或者自己修學佛法,不要想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現在有些城市裏的人覺得聽法很簡單,就像氣功培訓一樣。他們說:我願意聽般若波羅蜜多法,已經聽了叁堂課,可以了。這就不太好!
申二、成爲一切衆生之應供處:
行勝般若瑜伽者,起大悲無衆生想,
時智者成衆應供,恒行乞食具實義。
行持殊勝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人或瑜伽士,雖然對于一切衆生生起大悲心,但因他們已經通達空性的緣故,對衆生就不會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具有如此無緣大悲或智悲雙運的智者,不管住在哪裏,就成了衆生的應供處。在他面前,哪怕以一點一滴的食物作供養,也具有重大的實義。所以,通達般若空性的人到處去化緣時,施主們一定要供養他。
有些漢地的居士,經常分不清楚誰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或該不該供養,那就應該了解他證悟般若空性沒有。如果證悟,毫無疑問可以給他供養大車、大象等精美、貴重的物品;如果沒有證悟,甚至字面上都不會解釋,或從來都沒有聽過,那就要考慮考慮。其實,成爲真正的開悟者非常重要。禅宗裏面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意思是說,沒有認識自己的本心,即使學了很多年的法,也沒有很大的意義。那真正通達空性的境界是什麼樣呢?剛才講了,就是對衆生起無緣大悲。佛在《大寶積經》中也說:“我化無量無邊衆生界,令入無余涅槃界中,而無一衆生入涅槃界者。”雖然世間人看來,這個話自相矛盾,但實際上名言中度化了無量無邊衆生,勝義中卻沒有什麼可度的,也即沒有衆生趨入無余涅槃。誰若通達這樣的境界,我們就可以對他供養。不僅人類應該供養,就是非人以及天界的衆生都應對他供養。《大般若經》中也說:“若諸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多,汝諸天等,皆應供養,如佛世尊。”其意是說,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的高僧大德不管到哪裏,人天一切衆生都應把他當作佛陀那樣來供養。
當然,要完全通達般若空性,也有一定的困難。但若自己經常行持般若,就可以接受施主的供品,在因果方面也不會有大的問題。相反,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心中對空性等大乘法連信心都沒有,那接受許多財物對今生來世就會構成障礙,這特別可怕。因此我希望大家能經常聞思修行般若法,若能如此,心裏自然而然會有一些境界,這對今生來世都有幫助和利益。
申叁、成爲爲所化衆生示道之師:
菩薩爲度長結緣,人天叁途之衆生,
大道彼岸欲示衆,晝夜精進行般若。
有些菩薩了知,長久以來與自己結上父母子孫之緣的人、天人、叁惡趣等五道衆生沈溺在痛苦中,要讓他們得到叁菩提的快樂和解脫,一定要給他們宣說能獲得涅槃的正法,即指示到達彼岸的大道,所以他們日日夜夜精進行持般若波羅蜜多。如果精進于此,一定會成爲講解佛陀教法的大師。
當然要成爲法師,我覺得還是要成爲般若的法師,這很重要!今年學院漢僧聞思班講《中觀根本慧論》,講此論的法師應該是宣揚正法的法師。其他法師並不是說不是,但在大乘佛法中,講空性法的確很重要。而且誰宣說空性,我以前所講的一樣,所有諸天護法都會幫助他。《大方等大集經》中說:“是人若行般若波羅蜜時,常爲諸佛菩薩所護”可見,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常爲諸佛菩薩保護。所以,法師們以後一定要宣講利益衆生的大乘空性法門。
看過佛教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並不是學者(指專門做學問的人)。現在大學裏的博士、教授乃至博士生導師,他們認爲自己也在研究、修行佛法,其實他們只是學佛並不是修佛。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他們天天都在文字上學習,不一定有悟性。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悟性,這很重要!
作爲修行人,不要光在文字上下功夫,心裏一定要觀想空性。到一定的時候,很多境界自然而然就會現前。《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思是說,如果見到了一切相非相,即見到了空性,這個時候就見到了如來。《聖寶源經》中也說:“何人了達寂滅法,彼見自然如來尊。”以前我在《中論釋》的序言裏也引用過這個教證。所以,我們什麼時候對空性法門有真實的認識,那個時候就通達了萬法,也見到了如來,或者說認識了心的本性。
我剛才所講的一樣,現在世間人不一定喜歡這些,但不喜歡也沒辦法,無論如何我們也要主講空性。以後我們的法師,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在自己修行佛法時,空性法門一定不能離開。在給別人推薦,或爲他人傳講時,也要把這一如來最甚深的教法介紹給他人,這樣就可根除無始以來輪回的根本。否則,天天弘揚儒教、道教思想,或弘揚如何發財、如何唱歌、如何朗誦等,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有些人對唱歌特別耽著,當然唱得好應該隨喜,因爲依靠抑揚頓挫的聲音能讓很多人産生歡喜心,但能不能依靠聲音來結束輪回呢?實際上也不一定。所以,每一個人都應在相續中種下空性的種子。依靠空性的威力,有緣者會馬上開悟、解除一切迷惑,即使不能這樣,在相續中種下終止流轉生死輪回的因,也很有必要。
現在世間人認爲其他事情很重要,比如慶祝結婚的日子等。以前我遇到一位老太太,她手指上戴有一枚戒指,她說:“這是40年前我老公給我留下來的,你給我多加持一下。”我說:“本來它有加持,不用我加持。”她認爲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但我覺得聽到此空性法門,或得到其法本,才是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中的無上之寶。
因此我們首先要有這樣的認識,還要對空性法門生起信心和歡喜心,進而不斷地修學,之後就能獲得開悟。而開悟後不可能不度化衆生,因爲有了開悟的境界,不可能天天懶惰、日日睡懶覺,這樣的開悟者根本不會有。那個時候自然而然會有一種推動力,每天都會度化衆生。甚至就像《竅訣寶藏論》裏所說的一樣:哪怕說一句話,也有無量衆生得到不同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信心和歡喜心來聞思修行空性法門。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閱藏知津》雲:“八卷本《合部金光明經》,乃隋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對志德等合入,共二十四品。
彥悰序雲:此經有叁本。初,涼世昙無谶譯爲四卷,止十八品(今存);次,周世耶舍崛多譯爲五卷,
成二十品(今亡);後逮梁世真谛叁藏譯叁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
足前出沒爲二十二品。重尋梵本,得囑累品,及銀主陀羅尼品。”
[2] 《大智度論》:“【經】複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如恒河沙等劫布施叁寶:佛寶、法寶、比丘僧寶。須菩提,于意雲何,是菩薩摩诃薩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須菩提言:世尊!甚多,無量無邊阿僧祇。佛告須菩提:不如菩薩摩诃薩深般若波羅蜜中一日如說修行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诃薩道,乘是道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菩薩遠離般若波羅蜜,如恒河沙劫供養須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諸佛。須菩提,于意雲何,是菩薩摩诃薩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須菩提言:世尊!甚多。佛言:不如是菩薩摩诃薩深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一日得福多。何以故?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漸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九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