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課

  

第四十課

  

思考題

  1.請以比喻說明,我們應如何精進行持般若?也談一談在修學般若方面自己有何思想沈澱?

  2.在了知般若超勝世間一切知識和寶物,以及擁有般若者超勝不具備此的一切衆生後,可能對叁寶有信心的人都想獲得這樣的境界,既然如此,那我們應如何修學它?

  3.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說明,行持般若的菩薩必將成爲人天一切衆生的指望處。也談一談落實講經聞法及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4.爲什麼行持般若的菩薩能令諸魔畏懼?在魔王製造違緣時,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法來消除?作爲修行人,爲什麼要先認識魔障並弄清遣除魔障的方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今天講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說以比喻說明如何精進。

  未二、以比喻說明如何精進:

  

人昔未得之至寶,別時已獲心歡喜,

  

得即不慎已遺失,失而求寶恒憂苦。

  

如是趨入大菩提,如寶般若行莫棄,

  

如獲寶取勤纏裹,疾速而行消憂苦。

  首先講一個世間的比喻:比如說,一個人通過各種方式已經獲得了一個前所未得的非常珍貴、難得的珠寶。獲得後,他心裏歡喜若狂、無比喜悅。大家都知道,在得到如意寶後,不但能解決生活問題,所需資具和財物皆能圓滿;這樣的話,他肯定非常高興。但剛剛得到不久,就因粗心大意、沒有謹慎等,而失去了這個如意寶。那個時候他身心非常痛苦,在尋找的過程中也一直飽受煎熬。世間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比如轎車丟了、錢包掉了、鑰匙找不到了、轉經輪不在了,這個時候就會很傷心,甚至好幾天都不吃不喝,或者一直不開心。

  同樣的道理,在無邊無際的輪回曠野中,遇到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在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抉擇一切萬法爲空性的般若法或緣起法時,大家千萬不要放棄。《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般若波羅蜜多最上甚深,難見、難聞、難解、難入。”經典裏面雖然描述得很清楚,但沒有般若境界的人,也不一定知道這是特別難得的法寶。如果通過聞思修行,再加上自己的信心和佛的加持,在自己真正通達其中的意義時,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它比什麼都重要。

  世間上有些人喜歡財富,有些人喜歡美色,有些人喜歡妙音,有些人喜歡地位,有些人喜歡名聲……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就是證悟般若空性。所以,我們在遇到這樣的法門時,應該比得到任何如意寶都要歡喜。但就像剛才所講的比喻一樣,如果沒有小心注意,這種機會就很容易失去。其實,自己真正獲得快樂時,不一定能發覺它的珍貴,一旦失去機會往往會發現,但想再擁有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前一段時間,我見到一位曾在學院出家後來還俗的人,他哭得很傷心,因爲他的哭聲,我回到家後內心也有一定的變化。記得有一天晚上,我講完課回家時,在我門口有一位在家人站著。剛開始我看不清楚,後來借助微弱的燈光,發現是曾經見過的人,仔細一看才知他已變成一位特別可憐的在家人。他哭著說:“我沒有臉見別人,也不敢再到經堂裏去,但我很想念學院和上師,對法寶也很有信心,可是現在我只能晚上回來看一看,然後就要離開,不可能再呆下去。”後來我大概問了一下他的情況,他內心一直很憂愁。因爲,以前擁有出家的快樂和學習大乘佛法的機會等殊勝因緣,如今因違緣出現、沒辦法對治煩惱而失去了這些善緣,想再撿回來這一輩子也不可能,所以他心裏面非常傷心。在這個世間上,很多因緣偶爾會聚合在一起,也會因偶爾的因緣分散,一旦分散就很難再聚集起來。

  可能很多人在接受乃至享用大乘空性妙法時,還沒有感覺到這種機會很難得,因爲人在順境時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當時的處境,一旦失去這麼美好的光陰,雖然流連忘返,想失而複得也不容易,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放棄空性法門。就像一個人把寶珠丟了,通過各種途徑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他就會特別小心、滿懷喜悅地取受,並十分勤懇、精心地把寶珠纏裹在衣服等裏面,迅速返回家中珍藏起來;希望從此之後再也不要出現以前的遺憾,以免産生各種憂愁、痛苦。

  相信大家通過其他人的行爲或曆史,也能了解學習大乘般若波羅蜜多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所以,在遇到這樣的如意寶時,千萬不能放逸。以前一本書裏講:“一日精進,勝百年懈怠。”如果我們一直懈怠,再過一年、二年、叁年……也不會有長進。所以,在聽到般若空性時,大家就應從它的教義、理論、實修上好好結合自己的心,那個時候就很容易認識到其中的奧義。不說開悟,一旦真正對空性意義有甚深認識,對什麼善法都很容易精進。

  《那先比丘經》裏講:精進能助一切善法。意思是說,所謂精進,能助長利益衆生的菩提心、大悲心等善法。所以,在學習這樣的般若空性法門時,在座的道友都需要精進。不說成辦出世間的利益,成辦任何世間事情也需要精進。如果沒有精進、天天睡懶覺,連開小賣部或擺地攤之類的事情,以及做自己一個人的飯、洗自己的衣服,不精進的人都做不成,那更何況說利益衆生。所以,人需要以意志力或毅力來精進。

  當然,這跟前世的善願有關系,即生中的自我勉勵、自我監督、自我啓發也很重要。爲什麼世間很多人都獲得了成功,其原因也在這裏。不說世間的成就,就是《岡波巴四法》:“願心向法,願法向道,願道斷惑,願惑顯智。”精進修行的人,也很容易獲得。有些人雖然表面上也在修道、聽課,但始終找不到感覺,那就只能擁有形象,實則徒勞無益。所以我一直要求大家:對講課的人來講,每天所講的內容自己一定要有感覺;對聽課的人來講,每天所學的內容也要找到感覺。當然,以做作業等方式來學習也不例外。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唱歌的人給我打電話,她說:“我兩叁天當中始終找不到感覺,怎麼辦哪?”過了幾天她又打電話給我:“現在我在錄音棚裏,很高興,因爲感覺找到了!”就像失去多年的孩子已經找到那樣,她非常歡喜。的確,作爲唱歌的人來講,也需要有一種感覺,如果感覺找不到,怎麼唱也不行。

  以前我們拍《釋迦牟尼佛廣傳》時,導演說:任何一個動作都要從心坎深處流出,也即內心要深深思維,感情上要産生共鳴。比如說我要演義成王子,那就要認爲自己是真正的義成王子,這樣所有動作就能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如果想自己是假義成王子,並不是真的,那所表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不會逼真。

  現在不管是在佛學院還是在城市,學習《般若攝頌》的人都比較多,這一點我也不愁。以前擔心沒有人學,現在看來還很不錯。但學的時候,最關鍵的是大家一定要從中得到真正佛陀所說的內容,雖然所獲得的有多有少,但一定要感受到。當然,佛陀的金剛語每一個人的理解方法都不相同,但對每個人來講,所得到的都是有利的。因此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要擺形式,也不要搞表面的動作,這樣很累,沒有意義!

  我是這樣想的,在這個世間上,我們現在所學的內容——緣起空性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任何一個學問和知識能比得上它的教義,因爲它完全宣說了一切萬法的本質或真理。在這個世間中,包括古希臘哲學家在內的西方哲學家,以及東方的理論學家,雖然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絞盡腦汁做過研究、剖析,但都沒有說出空性的教義。有些人很想說,但說不出來。比如《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說,雖然道也可以宣說,但這並不是恒常的大道;名也一樣,說得出來的都不是真正的名。還說:無是天地的起源,有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就像這樣,雖然很多人很想說出真理,但真正的空性或遠離一切戲論的教義誰也說不出來。

  所以,有時候看一看古今中外著名學者的學說或論典,也能對龍猛菩薩、月稱菩薩等中觀傳承祖師和本師釋迦牟尼佛生起強烈的信心。若能不斷聞思修行中觀和般若,相信堅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每個人都可以生起來。當然這種信心並不是迷信,也不是自以爲是的狂妄,因爲任何智者想破斥《般若攝頌》和《中觀根本慧論》中所講到的般若空性都不可能。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力爭得到般若的境界。

  當然,這種境界說難,需要花很長時間;說不難,密宗裏用簡單的表示方法就可認識心的本性。而真正認識它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還是一般的人,其實已成爲肉身菩薩。以前六祖一說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就打動了印宗法師,他說:印宗乃具縛凡夫,有幸見到肉身菩薩(指六祖),願拜爲師。他通過六祖這一句話,就已經感動了。對真正開悟或通達一切萬法本性的人來講,他的語言、行爲,哪怕是一個微笑、一縷目光,也能打動無數的人。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是一般的肉身相,但實際上這個肉身在世間起的作用特別大。即使已經離開世間,在曆史上他們留下來的印痕也會依然清晰。所以,每一個人都應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對般若空性有深刻認識。

  當然,要有深刻認識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而應花一定的時間。這樣以後,逐漸自己的心態和行爲就會改變。有些人跟我們講:現在聽課已經兩叁年了,還沒有開悟,太累了,我不學了!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在有生之年堅持學習。因爲…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