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

  

第四十课

  

思考题

  1.请以比喻说明,我们应如何精进行持般若?也谈一谈在修学般若方面自己有何思想沉淀?

  2.在了知般若超胜世间一切知识和宝物,以及拥有般若者超胜不具备此的一切众生后,可能对三宝有信心的人都想获得这样的境界,既然如此,那我们应如何修学它?

  3.请以喻义结合的方式说明,行持般若的菩萨必将成为人天一切众生的指望处。也谈一谈落实讲经闻法及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4.为什么行持般若的菩萨能令诸魔畏惧?在魔王制造违缘时,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消除?作为修行人,为什么要先认识魔障并弄清遣除魔障的方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般若摄颂》,今天讲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

  未二、以比喻说明如何精进:

  

人昔未得之至宝,别时已获心欢喜,

  

得即不慎已遗失,失而求宝恒忧苦。

  

如是趋入大菩提,如宝般若行莫弃,

  

如获宝取勤缠裹,疾速而行消忧苦。

  首先讲一个世间的比喻:比如说,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获得了一个前所未得的非常珍贵、难得的珠宝。获得后,他心里欢喜若狂、无比喜悦。大家都知道,在得到如意宝后,不但能解决生活问题,所需资具和财物皆能圆满;这样的话,他肯定非常高兴。但刚刚得到不久,就因粗心大意、没有谨慎等,而失去了这个如意宝。那个时候他身心非常痛苦,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一直饱受煎熬。世间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轿车丢了、钱包掉了、钥匙找不到了、转经轮不在了,这个时候就会很伤心,甚至好几天都不吃不喝,或者一直不开心。

  同样的道理,在无边无际的轮回旷野中,遇到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在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的般若法或缘起法时,大家千万不要放弃。《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难见、难闻、难解、难入。”经典里面虽然描述得很清楚,但没有般若境界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这是特别难得的法宝。如果通过闻思修行,再加上自己的信心和佛的加持,在自己真正通达其中的意义时,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它比什么都重要。

  世间上有些人喜欢财富,有些人喜欢美色,有些人喜欢妙音,有些人喜欢地位,有些人喜欢名声……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就是证悟般若空性。所以,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法门时,应该比得到任何如意宝都要欢喜。但就像刚才所讲的比喻一样,如果没有小心注意,这种机会就很容易失去。其实,自己真正获得快乐时,不一定能发觉它的珍贵,一旦失去机会往往会发现,但想再拥有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前一段时间,我见到一位曾在学院出家后来还俗的人,他哭得很伤心,因为他的哭声,我回到家后内心也有一定的变化。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讲完课回家时,在我门口有一位在家人站着。刚开始我看不清楚,后来借助微弱的灯光,发现是曾经见过的人,仔细一看才知他已变成一位特别可怜的在家人。他哭着说:“我没有脸见别人,也不敢再到经堂里去,但我很想念学院和上师,对法宝也很有信心,可是现在我只能晚上回来看一看,然后就要离开,不可能再呆下去。”后来我大概问了一下他的情况,他内心一直很忧愁。因为,以前拥有出家的快乐和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等殊胜因缘,如今因违缘出现、没办法对治烦恼而失去了这些善缘,想再捡回来这一辈子也不可能,所以他心里面非常伤心。在这个世间上,很多因缘偶尔会聚合在一起,也会因偶尔的因缘分散,一旦分散就很难再聚集起来。

  可能很多人在接受乃至享用大乘空性妙法时,还没有感觉到这种机会很难得,因为人在顺境时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当时的处境,一旦失去这么美好的光阴,虽然流连忘返,想失而复得也不容易,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空性法门。就像一个人把宝珠丢了,通过各种途径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他就会特别小心、满怀喜悦地取受,并十分勤恳、精心地把宝珠缠裹在衣服等里面,迅速返回家中珍藏起来;希望从此之后再也不要出现以前的遗憾,以免产生各种忧愁、痛苦。

  相信大家通过其他人的行为或历史,也能了解学习大乘般若波罗蜜多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所以,在遇到这样的如意宝时,千万不能放逸。以前一本书里讲:“一日精进,胜百年懈怠。”如果我们一直懈怠,再过一年、二年、三年……也不会有长进。所以,在听到般若空性时,大家就应从它的教义、理论、实修上好好结合自己的心,那个时候就很容易认识到其中的奥义。不说开悟,一旦真正对空性意义有甚深认识,对什么善法都很容易精进。

  《那先比丘经》里讲:精进能助一切善法。意思是说,所谓精进,能助长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大悲心等善法。所以,在学习这样的般若空性法门时,在座的道友都需要精进。不说成办出世间的利益,成办任何世间事情也需要精进。如果没有精进、天天睡懒觉,连开小卖部或摆地摊之类的事情,以及做自己一个人的饭、洗自己的衣服,不精进的人都做不成,那更何况说利益众生。所以,人需要以意志力或毅力来精进。

  当然,这跟前世的善愿有关系,即生中的自我勉励、自我监督、自我启发也很重要。为什么世间很多人都获得了成功,其原因也在这里。不说世间的成就,就是《冈波巴四法》:“愿心向法,愿法向道,愿道断惑,愿惑显智。”精进修行的人,也很容易获得。有些人虽然表面上也在修道、听课,但始终找不到感觉,那就只能拥有形象,实则徒劳无益。所以我一直要求大家:对讲课的人来讲,每天所讲的内容自己一定要有感觉;对听课的人来讲,每天所学的内容也要找到感觉。当然,以做作业等方式来学习也不例外。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唱歌的人给我打电话,她说:“我两三天当中始终找不到感觉,怎么办哪?”过了几天她又打电话给我:“现在我在录音棚里,很高兴,因为感觉找到了!”就像失去多年的孩子已经找到那样,她非常欢喜。的确,作为唱歌的人来讲,也需要有一种感觉,如果感觉找不到,怎么唱也不行。

  以前我们拍《释迦牟尼佛广传》时,导演说:任何一个动作都要从心坎深处流出,也即内心要深深思维,感情上要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要演义成王子,那就要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义成王子,这样所有动作就能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如果想自己是假义成王子,并不是真的,那所表演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会逼真。

  现在不管是在佛学院还是在城市,学习《般若摄颂》的人都比较多,这一点我也不愁。以前担心没有人学,现在看来还很不错。但学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大家一定要从中得到真正佛陀所说的内容,虽然所获得的有多有少,但一定要感受到。当然,佛陀的金刚语每一个人的理解方法都不相同,但对每个人来讲,所得到的都是有利的。因此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摆形式,也不要搞表面的动作,这样很累,没有意义!

  我是这样想的,在这个世间上,我们现在所学的内容——缘起空性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一个学问和知识能比得上它的教义,因为它完全宣说了一切万法的本质或真理。在这个世间中,包括古希腊哲学家在内的西方哲学家,以及东方的理论学家,虽然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绞尽脑汁做过研究、剖析,但都没有说出空性的教义。有些人很想说,但说不出来。比如《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虽然道也可以宣说,但这并不是恒常的大道;名也一样,说得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名。还说:无是天地的起源,有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就像这样,虽然很多人很想说出真理,但真正的空性或远离一切戏论的教义谁也说不出来。

  所以,有时候看一看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学说或论典,也能对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中观传承祖师和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强烈的信心。若能不断闻思修行中观和般若,相信坚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每个人都可以生起来。当然这种信心并不是迷信,也不是自以为是的狂妄,因为任何智者想破斥《般若摄颂》和《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讲到的般若空性都不可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力争得到般若的境界。

  当然,这种境界说难,需要花很长时间;说不难,密宗里用简单的表示方法就可认识心的本性。而真正认识它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一般的人,其实已成为肉身菩萨。以前六祖一说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就打动了印宗法师,他说:印宗乃具缚凡夫,有幸见到肉身菩萨(指六祖),愿拜为师。他通过六祖这一句话,就已经感动了。对真正开悟或通达一切万法本性的人来讲,他的语言、行为,哪怕是一个微笑、一缕目光,也能打动无数的人。表面上看来,他们也是一般的肉身相,但实际上这个肉身在世间起的作用特别大。即使已经离开世间,在历史上他们留下来的印痕也会依然清晰。所以,每一个人都应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对般若空性有深刻认识。

  当然,要有深刻认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而应花一定的时间。这样以后,逐渐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就会改变。有些人跟我们讲:现在听课已经两三年了,还没有开悟,太累了,我不学了!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在有生之年坚持学习。因为…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