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叫你为开悟者,但在生活中却能活得洒脱、自在。虽然有时会有种种痛苦和烦恼,但它们不会留存很长时间,即分别念在你的境界中很容易消失。就像在大火正在燃烧的钢炉上撒一些水,一会儿就没有了一样。以前很多上师都讲:若能对空性法门长期闻思,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可以运用自如,一点困难都没有。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对般若法门进行过长期闻思修行,从他们的行为和表情也看得出来,这个人肯定是证悟空性的人,这个人肯定要接近证悟空性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长期修学空性!
申二、成为人天指望处之功德:
王子施财欲实义,成众尊主乐亲近,
此今尚令群生悦,得势在位何须说?
如是巧行智菩萨,施甘露令人天喜,
此今尚勤利群生,住法王位何须说?
首先讲比喻:比如说,一位国王的太子为了救护许多百姓,不断拿出皇宫里的财物作布施,这是因为他精通一切人规教言,很想维护自己的国家,所以一切行为全部利益与他有关的人们,而且他的发心也没有自私自利,一直想帮助他们。虽然他还没有获得王位,但人们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已经看出,这位太子非常了不起。自然他也成了众太子中的尊主,人们也乐意亲近他。现在世间当中,有些领导还没有当大官时,他的行为人们也特别看得起,比如他当县长时,人们都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以后肯定能当省长;他当省长时,人们也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以后可以当国家主席。
但有些人地位越来越高后,就不再考虑众生的利益。虽然在下面的时候,人们对他希望很大,但越上去越没有感觉。可能他们已经满足了,或已知足少欲了。但这里并不是这样,颂词说:既然王子在没有得到王位时,尚且全力以赴地利益众生,人们也特别敬仰他,那一旦他真正得到王位,即给他授予王位灌顶,整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由他做主,此时因他有能力、有权力,帮助众生、利益国家就更加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在有心力不足的王子位时,尚且精进利益众生,那在当国王拥有权势时,帮助众生就更不用说了。
与此比喻相同,善巧行持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因地时(即没有成佛之前)也通过佛法甘露来利益包括非人在内的人天一切众生,让他们皆大欢喜,所有众生都非常敬佩他。所以,很多道友一定要有听法、传法的兴趣,因为这是菩萨的相。虽然现在还不是真正的菩萨,但也要随学。在我记忆当中,我们学院有些道友好几十年从来没有缺过一节课,特别重视每天的传法,这非常好!
外面城市里有些六七十岁的道友,从《入行论》开始到现在一堂课都没断过,而且每次都要坐两三个小时的车,从很远的地方去参加共修。我了解了这些居士的情况后,觉得他们真正具足菩萨的相,很了不起!其实,对听法有欢喜的意乐,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成就相。传法也是这样,我为什么要求学院中的法师和菩提学会里的辅导员,在所有事情中把传法放在第一,就是因为传法非常重要。虽然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作为法师,传法应放在第一,这样其他琐事就不会耽误它。若将传法跟其他事情一样对待,可能经常会选择其他事情。这里也讲得很清楚,即应以佛法甘露来利益众生,在菩萨阶段这是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
但在用佛法来利益众生时,一定要有利他的心。《经庄严论》里讲:“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意思是说,菩萨时时刻刻护念众生,其爱心从骨髓或内心深处发出,并非仅在口头上说:我好喜欢你、我好爱你,而是恒时欲求像对待独子一样利益一切众生。现在世间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说“我爱你”之类的言词。实际上,无有条件、恒时利益众生的菩萨,并不是在表面上,而是在心坎深处。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讲,的确需要这样。
而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众生到底有没有母亲对独生子那样的执著呢?恐怕只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很执著。有些人说:我的母亲病了,您可不可以加持一下,因为她是我的亲生母亲。就像这样,很多人虽然口头上说得很好:利益一切众生,但众生只是如母有情,并不是老母有情,因为并没有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汉地经常有人说如母有情,其实应该是老母有情,也就是说,众生真正是自己的母亲。既然我们生生世世的母亲沉溺在轮回中,那就应该帮助她们,而帮助她们的唯一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华严经》云:“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所以我们应赶快发起菩提心,因为有了菩提心,就能永远断尽一切有漏而利益群生,若没有菩提心,想利益众生也没有办法。还说:“趣向菩提心清净,功德广大不可说。”
为什么有些人再怎么苦、再怎么累也毫无怨言,心甘情愿日日夜夜默默无闻地帮助众生,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利益众生的心,而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有些人因为有自私自利的心,或者说我执很重,一旦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就不愿意利益众生。所以,自私自利心很重的人,只能暂时在很短的时间中,从表面或形象上帮助一下众生,根本不可能做得长远、究竟、彻底、圆满。故每个人皆应发愿:乃至生生世世尽心尽力利益众生。
当然,凡夫人不可能把自己的事情百分之百全部放弃,但在世间中一定要选择利益众生。以前我们没有接受大乘佛法教育时,经常想社会或他人要给我做什么,也即一直等着别人为自己服务。但现在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就不要管别人对我好不好,而应始终想着帮助众生。所以总结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给别人做了什么事情。至于别人为自己做不做都无所谓,因为自己就是众生的服务员。若有这样的心态,才算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颂词讲:此时尚且能如此精勤行持众生之利,那在获得佛果时利益众生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因地时,大家一定要无条件地付出,也就是说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对所有学习大乘佛法者来讲,每个人皆应在心里这样发愿。
申三(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分二:一、能令诸魔畏惧;二、魔不能害彼之理。
酉一、能令诸魔畏惧:
尔时恶魔怀刺痛,忧凄苦恼气焰消,
何能退此菩萨意?威逼诸方烧陨石。
菩萨具足要点如此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恶魔心里很不高兴(看到我们在学般若,或心里已经产生般若空性的定解,它们也会不高兴),它们想:他们获得佛果对自己会有很大危害,因此心里就像刀割枪刺一样痛苦难忍。而当它们想起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镇服他们,就特别忧伤凄惨,身体和内心极其痛苦、烦恼。因为这样的原因,它们一直想制造违缘,但因般若的力量和菩萨的发心力,魔王的威力和气焰却逐渐削弱。
如此一来,魔王实在忍无可忍,它们一直琢磨:如何才能让菩萨的道心退失?哪怕让他们求遍智的心一刹那退失也好。进而通过各种方式来制造障碍。但就像佛陀将成佛时,虽然魔王一会变成美女来引诱,一会变成三十六种头像的动物来恐吓,一会变成各种魔军以种种武器来攻击,但因佛陀入于大慈大悲的禅定中,致使武器变成鲜花,美女变成丑女,一切景象全部化为乌有。虽然魔王为了威逼菩萨,从四面八方用火来焚烧并抛掷纷乱陨石,还从外境和内心两方面制造其他各种各样的违缘,但因菩萨已经证悟空性,或者说安住于般若的境界,就不会遭受任何危害。
不说佛菩萨,就是我们安住在这种境界,也不会有任何损害。《华严经》云:“十方一切诸魔王,菩萨威德悉调伏,勇猛安住莫能坏,决定修行究竟法。”所以,只要我们能好好调伏自己的心而安住,十方魔众根本不能危害,而且所修行的法要也会究竟圆满。在修行过程中,若我们对法生不起信心、身体不堪能、产生种种分别念,就要安住在佛陀大慈大悲的境界中,或观想:佛怎么样入根本慧定,我也这样入定,并如是安住,那很多魔众的违缘都会消失。《佛本行集经》中也讲:“魔众如是可畏来,彼圣卓然不惊动,如大智见小儿戏,菩萨观魔亦复然。”所以,如果能真正安住在超胜的智慧境界,纵然魔众示现各种各样的幻化,也无济于事。
有时候我们会因自己生邪见、想退班、想换班、不想上课、不想写作业等而认为自己着魔了,此时就应安住在佛陀的大慈悲三昧定境中,或者说安住在离戏的空性境界。虽然真正的离戏空性唯是圣者的境界,但我们以前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也可依定解而安住。或者在学密法时,如果上师直指了光明心性就是本来的如来,那也可以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出定后,还要不断祈祷根本上师为主的传承上师。若能如此而行,一切魔的幻化都会消失,但首先要认识魔众的幻变。
通过这次学习《般若摄颂》,很多超越魔境的方法大家皆应了解,这很重要!比如说,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那就应该观察路上有没有违缘。如果提前知道路上有对行程不利的强盗等逆缘,就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旦遇到就能坦然面对。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佛法的漫漫长路中,若先认识魔怨,在遇到时就可通过各种方式来应对。
为什么有些修行人一直能超越魔障?这是因为他们有时祈祷护法神,有时祈祷根本上师,有时安住在内心的境界,有时以幻化相的方式来对待。如果我们也能如此用功,到晚年的时候修行就会圆满。在末法时代,不要说修学大乘般若空性,就是守居士戒,或者学小乘法,如果对修行道路中的违缘和障碍不明白,修法就不会究竟。《窍诀宝藏论》里面也讲[2]:修法要圆满,需要很多顺缘。
有些修行人在一座寺院闻思修行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这很了不起。末法时代人心很乱,大多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或今天换一个道场、明天换一位上师、过一段时间换一个法。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最大的违缘就是心不定,心若不定,修行就不会成功。如果今天试试这个法,明天试试那个法,这样下去最终什么都不能得到,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详细观察,一旦决定就不要变来变去,否则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境界。
总之,希望大家先要认识魔的幻变,一旦遇到魔障就要安住在般若空性中,或把《上师心滴》等密宗教言所讲的窍诀用上,这样就能遣除一切违缘。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大智度论》云:“如宝珠能除黑暗,般若亦如是能除三界黑暗;如宝珠能除热,般若亦如是能除淫欲、瞋恚热;如宝珠能除冷,般若亦如是能除无明、不信、不恭敬、懈怠等冷心。日月皆诸宝所成,日能作热、月能作冷,虽俱利益众生,以不能兼故,不名为如意。宝珠所在处,毒蛇等诸恶虫所不能害,般若亦如是,贪欲等毒所不能病;若有人毒蛇所螫,持宝珠示之即时除愈,有人为贪欲等毒蛇所螫,得般若波罗蜜贪恚毒即除,如难陀、鸯群梨摩罗等;有人眼痛、盲瞽以宝珠示之即时除愈,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人以无明、疑悔、颠倒、邪见等破慧眼,得般若即时明了;如人癞疮痈肿,以宝珠示之即时除愈,般若亦如是,五逆癞罪等得般若即时消灭……如如意珠有无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今当别相说般若功德:是如意珠但能除恶鬼,不能坏魔天,般若则能除二事;珠能治身病,般若能治身心病;珠能治人神所治病,般若能治一切天龙鬼神所不能治病;珠能治世世曾所治病,般若能治无始世界来未曾所治病……珠不能转人心,般若能转一切众生心性所乐所欲;珠能令所著处浊水清,非一切水,般若力能令六觉浊心即时清净,又于诸龙王、鬼神王、人王等贪恚浊心能令清净;珠能使所著函箧房舍有威德,般若力能度十方无量世界阿僧祇众生,令有威德……”
[2]如《窍诀宝藏论》云:“宣说功德圆满之六法:
畏惧轮回痛苦寻依处;以信调伏自续随学佛;见大福德布施积二资;
精进鞭策日夜勤行善;知惭有愧为法愿舍命;具有妙慧境心现法性。具足此等趋至轮回岸。”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