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的学习并非一天两天就能立竿见影。当然,对某些有缘者来讲,肯定有这样的情况。但一般来讲都需要潜移默化,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效果:今天我没有我执了,或今天已经天亮了一样,我见到了光明本性。虽然有些人会这样,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如此。但不管怎么样,只要长期熏习,相续肯定会有改变,所以大家一定要长期学习。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是世间知识,学完了以后再也没有兴趣学了。而《中观根本慧论》等佛教经论,我以前也讲过,现在大家还在继续学,但都觉得很有意思,还很想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佛法无比深奥所致。如果是世间课程,不管是大学的课本,还是中学的课本,如《化学》一册,《物理》二册,读完了以后再也不愿意学、再也不愿意听了。

  记得从1987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很多汉僧到学院来,我们一直交流,现在很多知识分子还愿意听。如果是一个世间的老师,他们肯定不会听,因为按世间的状况来讲,现在还在二十年前的老师前听课,可能这个人精神有问题,所以再怎么样也不愿意听。但世间跟出世间在学习方法上完全不相同,所以我在有机会时,也经常到没有出家前就认识的那些上师前去听法。每听一次,哪怕是短暂的一堂课,都深深觉得这对自相续或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很大的利益。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看得特别简单,而应逐渐让身心有所变化。当然,就像世间的读书人一样:字体是慢慢变好的,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写得特别好。相信大家将读小学的字体、读中学的字体和读大学的字体相比较,就能发觉在不知不觉中有很大变化。所以,有关般若空性的道理,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长期学习,到一定的时候,相续中的我见和法见就会逐渐减少,不过这也是自然的规律,因为般若主要宣讲摧毁众生相续中的我执和法执。

  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也不要有厌倦心,应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对大乘佛法充满信心,或像佛陀在因地时那样,哪怕为了求得一个偈颂,越过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我们现在听课,很快乐、很容易,根本不用费力。城市里面有人说听课很累,实际上与高僧大德求法的经历比较起来,应该说很轻松。因此,大家在听法的时候,一定要以欢喜心来接受。

  未三(宣说如是精进行持之功德)分五:一、胜他修行之功德;二、成为人天指望处之功德;三、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四、摄集一切波罗蜜多之功德;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

  申一、胜他修行之功德:

  

如离云日光灿灿,驱散所有重重暗,

  

映蔽一切萤火虫,含生群星明月光。

  

行胜般若之菩萨,善行空性及无相,

  

摧见浓暗胜众生,罗汉独觉多菩萨。

  这里用比喻说明证悟般若空性的智慧胜过一切。

  比如说,在这个世间当中,当离开一切乌云的光灿灿的太阳在大地上升起时,重重乌云遮障的黑暗,及其余世间所有黑暗全部会一并消失。因为它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也能映蔽一切光明,包括自身一部分具有微光的萤火虫所发出来的光,凭手里拿着的电筒等明灯及自身本来带有光明的天人等发出来的光照亮附近的所有含生的光,以及星星的光和月亮的光。也就是说,当太阳升起光芒普照时,这些光全部会隐没,或全都不明显。

  同样的道理,真正行持般若空性或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宛如光芒万丈的太阳,他善巧行持空性和无相,以般若的威力能无误摧毁一切我见、法见的浓重黑暗,超胜像萤火虫一样的外道、世间平凡人等一切众生,还有像含生一般的通达人无我的阿罗汉,以及像群星一般的缘觉,和像月光一般的没有圆满通达法无我的菩萨众。总而言之,真正通达一切万法远离戏论的菩萨,能遣除世间所有低劣见解引发的黑暗。

  《大智度论》中说[1]:如意宝珠能遣除黑暗,般若亦能遣除三界众生的黑暗;如意宝珠能遣除炽热,般若空性也能遣除众生烦恼的炽热;如意珠能遣除众生的寒冷,般若也能遣除众生不信等寒冷……以很多比喻说明:如同如意珠有无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最后还例举众多比喻说:般若具有其他很多功德,比如遣除众生心里的黑暗,而如意宝珠却没办法拥有这些功德,所以般若远远超胜如意珠。

  大家都知道,太阳升起的时候,月亮、群星、萤火虫所发出的光,以及大城市里的各种灯光,和我们学院中为数极少的小小路灯所发出来的光,全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所有世间光明在太阳光的威慑下,全部都会映蔽无余。而且太阳升起来时,世间所有黑暗全部能无余遣除。虽然太阳具有如此威力,但它根本没办法遣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就是依靠摩尼宝等世间任何珠宝,它们的威力也不能遣除。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般若空性是众生的真实妙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最苦恼、最痛苦的就是对世间执著,有了执著以后每个众生都会饱受煎熬。如果执著减少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那在世间即使没有吃、没有穿,也会过得很开心。

  这个道理,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都已懂得,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而世间人,平时一直耽著这样那样的事物,再加上没有善知识给他们讲一切都是空性之类的开示,那要获得安乐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家务必认识到,一切佛法中最圆满、最完整的就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中,对深广两方面完整阐述的,就是一切空性的教义。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中观六论》、《法界赞》等论典,就能了解释迦牟尼佛第二转*轮所宣说的般若空性的教义。

  记得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引用了龙猛菩萨《出世赞》的教证:“若不达无相,佛说无解脱,故佛于大乘,圆满说彼义。”其意是说,通达空性才能真实得解脱,而无相的意义佛陀在大乘中已圆满宣说。这是法尊法师翻译的。在十几二十年前,我和极个别道友一起,在当时的桑耶塔里完整学习过《入中论·善解密意疏》。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宗喀巴大师引用了《出世赞》中这个教证。

  的确,高僧大德引用教证有很甚深的意义。作为后学者,在有时间时最好能把这些教证背下来,如果实在不能背,把它抄在笔记本上,有时间的时候看一看,也许依靠一个教证就能息灭很多痛苦。在世间,身体不太好的人经常会带一些药;我们要根除心中的疾病,也要带一些佛法的药。当然,不可能把《大藏经》装在箱子里到哪里去都背着,但对相续最有用的教证,还是应该抄下来随身带着。

  以前我读书时,买一个日记本都很困难,所以有时在商店看到很好的日记本就羡慕不已:我有钱该有多好!把它买下来,里面就可抄很多教证。现在我们这里很多修行人这一点并不缺,所以对自相续很有用的教证一定要记下来,若能长期受持,哪怕一个教证,对你终生都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人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美国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说过:人有四个存折,即健康、感情、事业、金钱,如果健康的存折丢了,其他全部都会过期。当然,他所说的健康可能主要是指身体健康,其实人心理的健康若丢了,金钱、事业、感情等也不会有用。因此,大家千万不要丢失心理健康的绿卡,但这必须以长期依止上师三宝闻思修行来维护。噶举派有一个简单的教言叫《冈波巴四法》,最近我翻译了,虽然文字很少,但讲得很深、很好。对很多道友来讲,如果没有能力背诵或受持特别广的教言和经论,对比较短的教言也要认真行持,这非常重要!

  大乘佛法非常甚深难得。大家都知道,刚开始世亲论师也不能接受大乘佛法,他诽谤说:我的哥哥无著在十二年中写了很多没有用的书……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后来无著菩萨知道弟弟诽谤大乘的过失非常严重,就派两个人到他能听到念经声的地方去念《十地经》和《无尽慧所说经》,世亲论师认真听了念诵的声音后,就感觉到了大乘的殊胜性。(其实很多世间人也是这样,有些人现在虽然没有学习大乘空性和菩提心方面的法门,但若我们能给他们传授,他们肯定能接受。尤其是知识分子,接受能力非常不错,但需要因缘、环境,否则会一直处于迷茫的状态。)当即他就想割掉自己的舌头来忏悔,经那两个人劝说后,他赶到了兄长处。兄长告诉他:割掉舌头没有用,最好多造一些大乘论典。为什么在《俱舍论》及其《自释》中,有一些“传说”的字眼呢?这是论师后来对小乘有些观点不满意的原因导致的。后来他每天都要读一遍《般若八千颂》。

  既然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的世亲论师,每天都要特别精进地受持大乘经典,那有些人以自己已经开悟或已获自在为借口,什么善法都不修,就不太好。对每一个人来讲,哪怕你的境界再高,善法还是要不断修持,这一点特别重要!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懂得,大乘般若空性的智慧胜过一切。在我们相续中,如果有般若空性,或真正能感受到《般若经》中的微妙甚深之理,就会像在须弥山上能无余照见其他群山一样,其他学问皆能无余通达。也就是说,到了此境界,其他学问一看就能了知,比如:这个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那个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即般若空性涵盖世间一切学问。

  确实,其他学问根本不能与般若的教义相比。这一点并不是我们毫不负责地赞叹自己,相信智者们通过很长时间以非常细微的智慧来观察、研究后,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记得我在刚学中观时,分别心也很重、疑惑心也很强,后来因为舍弃了各种各样的琐事,在寂静地长期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精进闻思,对般若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虽然不敢说有大的开悟,但从骨髓里或心坎深处的确对般若法门生起了坚定的信心。

  这种境界,是不是知识分子的修行人都可生起。一旦有了这样的境界,虽然人们…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