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教的學習並非一天兩天就能立竿見影。當然,對某些有緣者來講,肯定有這樣的情況。但一般來講都需要潛移默化,不一定馬上有明顯的效果:今天我沒有我執了,或今天已經天亮了一樣,我見到了光明本性。雖然有些人會這樣,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如此。但不管怎麼樣,只要長期熏習,相續肯定會有改變,所以大家一定要長期學習。
我經常這樣想:如果是世間知識,學完了以後再也沒有興趣學了。而《中觀根本慧論》等佛教經論,我以前也講過,現在大家還在繼續學,但都覺得很有意思,還很想學,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佛法無比深奧所致。如果是世間課程,不管是大學的課本,還是中學的課本,如《化學》一冊,《物理》二冊,讀完了以後再也不願意學、再也不願意聽了。
記得從1987年開始,陸陸續續有很多漢僧到學院來,我們一直交流,現在很多知識分子還願意聽。如果是一個世間的老師,他們肯定不會聽,因爲按世間的狀況來講,現在還在二十年前的老師前聽課,可能這個人精神有問題,所以再怎麼樣也不願意聽。但世間跟出世間在學習方法上完全不相同,所以我在有機會時,也經常到沒有出家前就認識的那些上師前去聽法。每聽一次,哪怕是短暫的一堂課,都深深覺得這對自相續或對自己的今生來世有很大的利益。
現在我們一起學習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看得特別簡單,而應逐漸讓身心有所變化。當然,就像世間的讀書人一樣:字體是慢慢變好的,並非一天兩天就能寫得特別好。相信大家將讀小學的字體、讀中學的字體和讀大學的字體相比較,就能發覺在不知不覺中有很大變化。所以,有關般若空性的道理,學習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長期學習,到一定的時候,相續中的我見和法見就會逐漸減少,不過這也是自然的規律,因爲般若主要宣講摧毀衆生相續中的我執和法執。
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也不要有厭倦心,應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對大乘佛法充滿信心,或像佛陀在因地時那樣,哪怕爲了求得一個偈頌,越過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我們現在聽課,很快樂、很容易,根本不用費力。城市裏面有人說聽課很累,實際上與高僧大德求法的經曆比較起來,應該說很輕松。因此,大家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以歡喜心來接受。
未叁(宣說如是精進行持之功德)分五:一、勝他修行之功德;二、成爲人天指望處之功德;叁、能擊敗惡魔之功德;四、攝集一切波羅蜜多之功德;五、他者隨喜彼善之功德。
申一、勝他修行之功德:
如離雲日光燦燦,驅散所有重重暗,
映蔽一切螢火蟲,含生群星明月光。
行勝般若之菩薩,善行空性及無相,
摧見濃暗勝衆生,羅漢獨覺多菩薩。
這裏用比喻說明證悟般若空性的智慧勝過一切。
比如說,在這個世間當中,當離開一切烏雲的光燦燦的太陽在大地上升起時,重重烏雲遮障的黑暗,及其余世間所有黑暗全部會一並消失。因爲它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也能映蔽一切光明,包括自身一部分具有微光的螢火蟲所發出來的光,憑手裏拿著的電筒等明燈及自身本來帶有光明的天人等發出來的光照亮附近的所有含生的光,以及星星的光和月亮的光。也就是說,當太陽升起光芒普照時,這些光全部會隱沒,或全都不明顯。
同樣的道理,真正行持般若空性或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宛如光芒萬丈的太陽,他善巧行持空性和無相,以般若的威力能無誤摧毀一切我見、法見的濃重黑暗,超勝像螢火蟲一樣的外道、世間平凡人等一切衆生,還有像含生一般的通達人無我的阿羅漢,以及像群星一般的緣覺,和像月光一般的沒有圓滿通達法無我的菩薩衆。總而言之,真正通達一切萬法遠離戲論的菩薩,能遣除世間所有低劣見解引發的黑暗。
《大智度論》中說[1]:如意寶珠能遣除黑暗,般若亦能遣除叁界衆生的黑暗;如意寶珠能遣除熾熱,般若空性也能遣除衆生煩惱的熾熱;如意珠能遣除衆生的寒冷,般若也能遣除衆生不信等寒冷……以很多比喻說明:如同如意珠有無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最後還例舉衆多比喻說:般若具有其他很多功德,比如遣除衆生心裏的黑暗,而如意寶珠卻沒辦法擁有這些功德,所以般若遠遠超勝如意珠。
大家都知道,太陽升起的時候,月亮、群星、螢火蟲所發出的光,以及大城市裏的各種燈光,和我們學院中爲數極少的小小路燈所發出來的光,全部都沒有了。也就是說,所有世間光明在太陽光的威懾下,全部都會映蔽無余。而且太陽升起來時,世間所有黑暗全部能無余遣除。雖然太陽具有如此威力,但它根本沒辦法遣除我們內心的黑暗,就是依靠摩尼寶等世間任何珠寶,它們的威力也不能遣除。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般若空性是衆生的真實妙藥。爲什麼呢?因爲衆生最苦惱、最痛苦的就是對世間執著,有了執著以後每個衆生都會飽受煎熬。如果執著減少了,或者說根本沒有,那在世間即使沒有吃、沒有穿,也會過得很開心。
這個道理,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都已懂得,所以他們過得很快樂。而世間人,平時一直耽著這樣那樣的事物,再加上沒有善知識給他們講一切都是空性之類的開示,那要獲得安樂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家務必認識到,一切佛法中最圓滿、最完整的就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中,對深廣兩方面完整闡述的,就是一切空性的教義。如果我們認真學習《中觀六論》、《法界贊》等論典,就能了解釋迦牟尼佛第二轉*輪所宣說的般若空性的教義。
記得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中,引用了龍猛菩薩《出世贊》的教證:“若不達無相,佛說無解脫,故佛于大乘,圓滿說彼義。”其意是說,通達空性才能真實得解脫,而無相的意義佛陀在大乘中已圓滿宣說。這是法尊法師翻譯的。在十幾二十年前,我和極個別道友一起,在當時的桑耶塔裏完整學習過《入中論·善解密意疏》。在解釋“彼至遠行慧亦勝”時,宗喀巴大師引用了《出世贊》中這個教證。
的確,高僧大德引用教證有很甚深的意義。作爲後學者,在有時間時最好能把這些教證背下來,如果實在不能背,把它抄在筆記本上,有時間的時候看一看,也許依靠一個教證就能息滅很多痛苦。在世間,身體不太好的人經常會帶一些藥;我們要根除心中的疾病,也要帶一些佛法的藥。當然,不可能把《大藏經》裝在箱子裏到哪裏去都背著,但對相續最有用的教證,還是應該抄下來隨身帶著。
以前我讀書時,買一個日記本都很困難,所以有時在商店看到很好的日記本就羨慕不已:我有錢該有多好!把它買下來,裏面就可抄很多教證。現在我們這裏很多修行人這一點並不缺,所以對自相續很有用的教證一定要記下來,若能長期受持,哪怕一個教證,對你終生都會有非常大的利益。
人的心理健康特別重要。美國柯達公司創始人喬治·伊士曼說過:人有四個存折,即健康、感情、事業、金錢,如果健康的存折丟了,其他全部都會過期。當然,他所說的健康可能主要是指身體健康,其實人心理的健康若丟了,金錢、事業、感情等也不會有用。因此,大家千萬不要丟失心理健康的綠卡,但這必須以長期依止上師叁寶聞思修行來維護。噶舉派有一個簡單的教言叫《岡波巴四法》,最近我翻譯了,雖然文字很少,但講得很深、很好。對很多道友來講,如果沒有能力背誦或受持特別廣的教言和經論,對比較短的教言也要認真行持,這非常重要!
大乘佛法非常甚深難得。大家都知道,剛開始世親論師也不能接受大乘佛法,他誹謗說:我的哥哥無著在十二年中寫了很多沒有用的書……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後來無著菩薩知道弟弟誹謗大乘的過失非常嚴重,就派兩個人到他能聽到念經聲的地方去念《十地經》和《無盡慧所說經》,世親論師認真聽了念誦的聲音後,就感覺到了大乘的殊勝性。(其實很多世間人也是這樣,有些人現在雖然沒有學習大乘空性和菩提心方面的法門,但若我們能給他們傳授,他們肯定能接受。尤其是知識分子,接受能力非常不錯,但需要因緣、環境,否則會一直處于迷茫的狀態。)當即他就想割掉自己的舌頭來忏悔,經那兩個人勸說後,他趕到了兄長處。兄長告訴他:割掉舌頭沒有用,最好多造一些大乘論典。爲什麼在《俱舍論》及其《自釋》中,有一些“傳說”的字眼呢?這是論師後來對小乘有些觀點不滿意的原因導致的。後來他每天都要讀一遍《般若八千頌》。
既然被人們稱爲第二大佛陀的世親論師,每天都要特別精進地受持大乘經典,那有些人以自己已經開悟或已獲自在爲借口,什麼善法都不修,就不太好。對每一個人來講,哪怕你的境界再高,善法還是要不斷修持,這一點特別重要!
在這裏大家一定要懂得,大乘般若空性的智慧勝過一切。在我們相續中,如果有般若空性,或真正能感受到《般若經》中的微妙甚深之理,就會像在須彌山上能無余照見其他群山一樣,其他學問皆能無余通達。也就是說,到了此境界,其他學問一看就能了知,比如:這個也可以包括在這裏面,那個也可以包括在這裏面,即般若空性涵蓋世間一切學問。
確實,其他學問根本不能與般若的教義相比。這一點並不是我們毫不負責地贊歎自己,相信智者們通過很長時間以非常細微的智慧來觀察、研究後,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記得我在剛學中觀時,分別心也很重、疑惑心也很強,後來因爲舍棄了各種各樣的瑣事,在寂靜地長期全力以赴、專心致志地精進聞思,對般若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雖然不敢說有大的開悟,但從骨髓裏或心坎深處的確對般若法門生起了堅定的信心。
這種境界,是不是知識分子的修行人都可生起。一旦有了這樣的境界,雖然人們…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