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不異色”,指色與空在本體上無二無別,心和外境只不過是我們的迷亂顯現。就像在做夢時一樣,夢中雖有山河大地、苦樂感受,但這些全部都是幻相,一旦你醒過來,就會發現夢中的色法與空性沒什麼差別。同樣,我們現在所感受的一切,實際上也跟做夢沒有兩樣。通過夢境來認識色法與空性之間的關系,就會證達中觀比較甚深的境界。
問:現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通過克隆可以複製生命,通過鼠腦戈登可製作出有“生物腦”的機器人。那這樣的生命出現之後,究竟在因果輪回上,這個賬怎麼算啊?
答:好,我給你算賬!(衆笑)
近年來,隨著克隆綿羊等現象的産生,生物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很多人以爲現在人類不僅能製造機器,並且也可以創造生命了,但實際上,佛教並不認可這種觀點。爲什麼呢?因爲一個生命的出現,必不可缺的因素就是要有中陰身的加入。佛陀在經中也說了,我們周圍的中陰身無量無邊,充塞于虛空中、水裏。有一次,阿那律尊者用神通看見水裏擠滿了中陰身,因此不敢再喝水。後來佛陀告訴他:“中陰身到處都有,你不應以阿羅漢的神通來觀察,而應以肉眼所見,抉擇某些行爲的取舍。”
我以前去上海科技院時,在實驗室裏依靠顯微鏡,也看到了不計其數的生物。通過這樣的觀察,我深深體會到: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一定就真的不存在。進而對佛語生起不可退轉的信心。
中陰身其實也是如此,它的存在一般很難被人們發現。既然空間裏彌漫著無數中陰身,那在因緣聚合的情況下,它就可以進入某些細胞,從而産生一個生命。所以,這種用克隆技術降生的衆生,必須要有中陰身介入,否則,即使有克隆的方法,也不可能培育出生命來。以前科學家尤智表講過:“科學就是再怎麼發達,甚至連一個小小的蟲蟻,也不可能造出來!”因此,生命並不是科學所能創造的,只不過在精血、溫度等因緣具足時,偶爾因爲中陰身的加入,才會出現一個新的生命。
(六)問:堪布,您剛才講了克隆問題,我想問一下:在佛教十二緣起支中,克隆的衆生有沒有入胎的過程?
答:克隆的衆生,不一定要經過胎生的十二緣起。它若是以胎生方式産生的,那可以具足十二緣起,但如果是濕生的話,就不會有入胎的過程。比如夏天的土糞中,因緣聚合時會出現一些昆蟲,但你不能說土糞就是創造生命的因。佛陀在經裏也講過,衆生有胎、卵、濕、化四種降生方式,例如頂生王就是在人的頭頂上出生的。所以,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奧秘,佛陀在不同經典中都闡述過。
關于胎生的全過程,《大寶積經·佛爲阿難說處胎會》[2]中描述得特別細致。你看了以後,會覺得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對現代醫學的發現洞見無余。當然,並非因爲我是佛教徒就贊歎佛教,其實只要你詳細觀察便會明白,當今不管是醫學、生理學,還是科學家所研究的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乃至整個緣起性空,在佛教裏沒有一個不提及、沒有一個不包括的。因此,大家應該明白佛教的偉大。
問:隨理唯識承認最後有個阿賴耶識,數論外道也認爲有一個神我,對于這種實有的執著,麥彭仁波切等大德都認爲不能解脫。既然如此,那隨理唯識和數論外道的區別又在哪裏呢?
答:隨理唯識與數論外道的差別,當然是很多。麥彭仁波切所說的“承認實有阿賴耶識不能解脫”,意思是指這樣的實執是輪回之因,但並不否認“在隨理唯識的基礎上,再進入中觀的見解,就可以得解脫”。
一般來講,要想獲得解脫,必須要有萬法皆空的基礎。隨理唯識由于執著阿賴耶識實有,故而與這一點相違,但也並不是說它跟外道沒什麼差別。
(七)問:我是礦業大學的研究生,有個問題想請您開示一下:既然證悟空性的聖者都生死自在了,那爲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答:往生極樂世界,是圓滿利他方便的最好途徑,就像你到社會上工作的話,先進入北京大學是非常好的橋梁。法王如意寶也曾講過:如果有機緣往生極樂世界,自相續的所有功德會迅速圓滿,此時再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會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所以,很多高僧大德盡管已證生死自在,但還是發願先到極樂世界圓滿功德,然後再去度化衆生。
(八)問:我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學生。我們都知道,大乘行人的根本職責在于利益衆生,這麼多年來,您也一直在弘法利生,只要身在學院,不管多累都會給四衆弟子講課,弘法利生占據了您生命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那麼,我想問的是:您個人如何平衡弘法利生和個人修行之間的關系?
答:我不敢說有什麼弘法利生,但自己的的確確覺得,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和上師們,是一輩子中最有價值的事。雖然我也去過一些國家,享受過世間的名聲、待遇,但如今到了這種年齡,回顧自己的人生時,覺得這些都沒有實義,最有意義的就是遇到了上師和大乘佛法。
所以,我平時在學院也好、出去也好,經常對自己有個要求:哪怕能幫助一個人,將這種佛法的智慧傳遞給他,也覺得收獲特別大。要知道,幫助人的方法有多種,如果給別人一兩萬塊錢,當時他可能很高興,但這解決不了他的生死大事。只有將特別純潔的佛法傳給他,他的生生世世才會受益無窮。
當然,每個人的因緣千變萬化,我以後會怎麼樣,自己也沒什麼底。但我的目標也不是很大,過去建立學會時就說過,即使只有20個人長期學習也可以。因此,只要我有一口氣,就算把佛教的思想傳給10個人、5個人,甚至1個人,我也覺得很有意義。這一點不是口頭上說說,確實內心中是這樣想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每天盡量起早一點、睡晚一點,抽時間做些功課、念些經。但我的念經、修行確實比較差,因爲平時有很多事要做,又舍不得放棄翻譯,又舍不得放棄慈善……總覺得人生幾十年很短暫,稍微有點因緣做善事時,自己一定要抓住。當然,抓住的時候,並不像想象得那麼容易,有時需要面對很多困難。但即便如此,我的心情也很快樂,不管事情成不成功,都會以歡喜心來面對!
[1] 詳見《妙法寶庫22—智悲清流》之《金剛經開示錄》。
[2] 又名《阿難入胎經》。
《北京大學哲學系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