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P8

  ..續本文上一頁,此乃引禮引贊之事,而老人此行足證老人視新戒若孩提,因而關心與照顧,而新戒亦深切感念戒和尚,有如父母之愛護嬰兒,乃至有感激落淚者。憶二壇正授前二日,舉行忏摩時(按此典應由羯摩行之,但戒師均爲本省大德,本省以前無傳戒之事,不懂各項節目故由戒和尚一人行之)唱誦“往昔所造諸惡業”忏悔文時,老人首先落淚,忏悔文四句,共唱誦叁次計十二句老人臺上泣不成聲,新戒臺下淚流滿面,戒和尚臺上一片虔心,臺下新戒員誠忏悔,致而落淚也,此情此景,今日思之猶自落淚,戒期中一次老人召見仁發心作一件事,命以毛筆字寫兩份資料,一份爲通告,一份爲老人簡短訓話,老人贊仁毛筆字還可以,再勤寫豈不更好,老人贈賜兩個月餅,戒期圓滿全體新戒恭送戒和尚時,均各依依不舍,竟有多人落淚者,戒期圓滿未半年,仁晉住臺北十普寺,親近白公上人,而戒和尚常去十普寺,因有機緣向戒和尚請益,而老人有問必答,且不厭其詳,因而獲益良多,四十六年秋仁離十普寺晉住臺北觀音山淩雲寺,每年正月必去海會寺與老人拜年,四十八年慈航菩薩開缸,肉身不壞,廣仁被召至汐止彌勒內院爲慈航菩薩永久紀念會,服務作事,但去八堵海會寺拜年之禮節未斷,且有時去海會寺禮谒,老人有時留飯,談及講經辛苦事,老人以偈曰“百千世界中,滿中真金施,不如一法施,隨順見真谛”老人複曰:廣仁,你應學習講經,乃至隨便講開示都可以,必須立意正確,發心真實,其功德不可思議,所說發心真實,是不可爲名聞利養而去講呵,聽清楚了吧,切記切記! 聆此開示,獲益良深,頂禮辭退,多少年來,老人壽誕,雖不能親去祝嘏,但必有微禮奉上,七十四年高雄縣六龜鄉,妙通寺傳授叁壇大戒,源公長老被聘爲羯摩和尚,當老人臨戒壇時,仁聞訊立即前去禮座,並奉呈禮金,老人曰:廣仁,你來作書記最好,仁請問雲:仁來作書記有何好處呵?老人說廣仁你下堂當書記不只十次了吧!以新戒來說,可以由你筆下多得些修學的資料。以我而言(老人自稱),你可替我寫法語,還可代我上堂說法呢。仁答曰:祗要戒和尚吩咐,戒弟子自當依教奉行,真的代老人撰寫了六篇法語,以老人年事太高,目力太差了呵,並代老人兩次上堂說法,老人深爲喜悅仁,也受到老人嘉勉。近兩年來,老人法體不適,每次住院多則十天半月,少則叁五日,此次住院爲時較久,廣仁親去醫院探視,並奉供最上品大條高麗人蔘一斤,禮金參仟元整,老人此次住院,缁素多人均各擔心,孰意此次老人真個舍壽而去,老人預知時至,前一日即出院回寺,于國曆四月十六日安詳入滅,戒弟子廣仁,幾次去海會寺,目睹遺容,目見遺物,無限悲痛,無限哀思,頌以辭曰:

  “中輪沙門,吾師道公,操行高潔,禀性洞明,遍參高德,無所不暢,我師大智,隨事啓蒙,含英秀發,令衆相應,示以正道,導以佛乘,群生景從,見者生敬,世緣已滿,預知報謝,不驚不怖,安詳示寂,人天眼滅,萬衆淚傾,馨香禱祝,惟願吾公,乘願早來,廣度有情。”

  值得永遠尊奉的開示

  釋廣化

  道源老法師爲舉世公認之當代高僧,自出家以來,爲法爲教,爲衆生,付出了一生的辛勞,獲得衆人共贊。他是我的教授和尚,也是我師父的教授和尚,他待我師徒如親人,原來裏面是有一段特殊因緣的,他老人家是我師公上慈下航老法師的結拜同參,我師公排第五,他老人家排第七,這是他老人家親口告訴我的,所以對我們師徒特別關照,不勝感激。回憶當年我初出家時,懵懂無知,于修行路上猛闖,跟師父吵著要去閉關修行,師父曆經修行路上之關要,憐愍我雖發大心,但不知修行途徑,盲修瞎煉。他老人家,以大慈悲心,帶我到道老那裏請開示入道之門,道老慈悲開示說:“閉關是養道,你現在連道都沒有,你閉什麼關,養什麼道。初出家的人應該在大衆中多磨煉身心。爲常住服勞苦的工作,例如打掃廁所,清理水溝,甚至打掃大殿、僧寮;種菜除草(掘地除草,佛製比丘不許作,但是沙彌可做。)等,這樣才能替自己培福報,福報多了,修行路上障礙就少。看經典修智慧,亦容易啓發,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早晚二堂課誦要認真去做,有的人爲了偷懶,不做早晚課,因怕人笑他,故意裝模作樣坐在床上坐禅,豈知有形有像的早晚課,你都修不好,那無形無像的禅功,你還能修得成嗎!早課中的楞嚴咒一定不可缺少。因爲楞嚴咒稱爲咒中之王,護持行人,修行無諸魔障,修行不要亂闖,盲修瞎煉只是浪費時間與精神而已,惟有靠自己腳踏實地去修福修慧,嚴持淨戒,才能真正獲得佛法中的受用。”我經他老人家這樣慈悲開示後,如夢方醒,依教奉行,出家以來,在修道途上,確實受到了無量的好處。此恩此德,不知如何去感謝他老人家,亦惟有永銘心腑,徐圖報答。而今他老人家謝絕塵寰,往生西方,謹將他老人開示我的這一段話,公開于世,給後來佛門中初出家的人,用作修行參考,多少也提供剛起步的人有個下手處。

  至于我爲 道老作觀經紀錄的因緣,諒有人說,在此恕不煩敘。

  敬悼道源長者

  聖印

  道源長老圓寂了,法弱魔強,衆生福薄,從此不知何時何日,長老始乘願再來紅塵,度悲苦無依的有情,執筆思之,不禁泫然。

  長老人格的高超,德行的卓越,尤其修持的嚴謹,對淨土法門的專精造詣,在本省堪稱一代高僧。近幾年來,教界內耆宿,先後凋謝的不乏其人,然使我起了莫大的感觸的莫過于這次道老的西歸,因爲目前在臺的佛教前輩,已寥寥可數,後起之秀跟上來的卻不多,在人才零落的今日,道老的在此時此地凋謝,在整個佛教來說,誰都不能否認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溫文爾雅,慈霭親切

  道老平日給人印象,總是那麼樣的慈祥,那麼樣的精神奕奕。他老爲人崇尚實際,樸實惜福,從不在人天福報上轉念頭,更不炫耀自己。他洞悉中國佛教之振興,要在紹隆正法,培植人才,所以傳戒以及僧教育乃是使佛教起衰振蔽重要的一環。因此他老不顧上了年紀、也不論風雨寒暑,一年到頭,經常到全省各地佛學院講學,和應邀擔任戒壇叁師,或得戒、或羯摩、或教授,上山下海,備極辛勞,時至今日,其戒子桃李滿天下,譽滿寶島。

  由于我蒙各傳戒主辦單位青睐,時被邀請擔任叁師之一的教授職,有好幾次恰和道老同在某寶刹任叁師職位,因有過往。叁番兩次的親近,但見他老慈藹祥和,他是那樣溫文爾雅,所講的每一句話莫不含有至高的法門,以及修身必備的金言玉律,言談之中,更覺老人家待人的親切,其誠懇,其純真,令人爲之動容。

  提倡淨土,不遺余力

  道老認爲當今末法衆生業重,上根利智而能修證的人,真是微乎其微,念佛生西法門簡捷了當;上上根的人可以修,下下鈍智的人也可以修,老太婆可以修,大學生乃至學者博士也一樣可以修。這是一個平實易爲而又甚深且廣的法界。所以幾十年來,他提倡淨土,在各地念佛道場領導打佛七、說開示,而道老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念佛,從未間斷。

  法身菩薩未成佛前,也要仰仗佛力,方便固有多門,但念佛如能真切,仗佛慈力,必定往生西方了脫生死。道老以此法界法身示範他人,可說菩薩心腸,契機圓融了。

  說法講戒,很有內涵

  道老受聘中國佛教會要職,及諸山名刹教授、住持等職,但不因名望自尊,不爲利祿所囿,名聞利養視之若浮雲,一生唯以上求下化爲己任。

  而其待人接物,總是一片慈心。平易近人,絕無門庭之見,對于同修,無論老少,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無所軒轾,令人一望而起崇敬景仰之心。

  記得有一次我忝任海會寺傳授菩薩戒會尊證時,目睹道老爲諸戒子開示,即興談到要大家每天供養叁寶,吃飯時一定要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若存此供養心,佛法僧即常時與你同在。一時聽者鹹感法喜充滿。佛教主張“一切唯心”,在授戒時啓發戒子必須培養供養的心,這實在是又方便、又合情、合理、契合佛法。只此一端,足見道老隨順衆生,方便說法,實在處處都很有內涵。

  開示扼要,感人至深

  道老在海會寺打佛七時講“念佛與十大願王”,其中“念佛與勸請”一節開頭的幾句話:

  “我們對于各宗各派的善知識,都要請其轉*輪,請其住世。對于專門弘揚淨土的善知識,自然請其轉*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諸大菩薩,都要請其轉*輪,請其住世。對于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自然請其轉*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要請其轉*輪,請其住世。對于阿彌陀佛,自然請其轉*輪,請其住世了。”

  我們從這段話,可以發覺他老的講話多麼的铿锵有力、層層推進,自然打動聽者的心弦。幫助聽者進入漸漸省思領悟的境域。

  又他老“佛堂講話”裏有一段話:

  “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夢境也離不開貪嗔癡。夢見順境是貪;夢見逆境是嗔;還有一些糊塗夢,夢中就是糊糊塗塗,醒來還是糊糊塗塗,那就是癡。凡夫的夢,大多是這樣的。”

  試看輕描淡寫幾句話,已爲淺薄無知沈耽叁毒的凡夫俗子勾畫出一個可悲可憐的迷失的輪廓。

  接下去說:

  “夢見佛的很少。又母親夢見遠遊的兒子很容易,如愛子遠遊,逾期未歸,則其倚闾盼望之情,結念成夢。而其子則遊興正濃,早把母親忘了,絕不會夢見他的母親。假使有人告知他母親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動思親之念,但還是不曾夢見他的母親,因爲念不切故。倘若遊子欲歸不得,思親心切,即能夢寐見之了。這是說夢中見母,尚須深思切念,何況見佛?”

  從上述這番話,可以看出他老譬喻說法的功力,使人不由得不感動。

  相信凡是親自聆聽而獲教益或者只是聽過錄音帶的,要是聽過他老所講的“佛說八大人覺經”、“地藏經”的,都有同感,道老無論身教言教,都感人至深,所以凡是他老所到的道場,必然是座無虛席,人人引頸渴待他老的甘…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七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