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言:以戒爲師。第叁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言:如是我聞等。第四問、惡性比丘擾亂時,佛住世時,佛自調伏;佛滅度後以何調伏?佛言:默擯之。因此,佛經開始皆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的一段經文。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不具足,法生不起來。佛講經說法的法會,就是因緣所生的,要有這六種因緣具足,法會才能成就,缺一則不可。
第一、信成就者:“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若無信心,法會何由成就?是故六種成就以“信”爲首。第二、聞成就者:“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衆生,以耳根最利,是故佛度衆生,必須說法。若無“能聞”之人,法會亦不能成就。第叁、時成就者:說法必須有好的時間,若天氣大寒大熱,或是兵荒馬亂,法會亦不能成就。第四、主成就者:此爲法會中的重要因緣,若無說法的“主”人,即使其他五種因緣具足,亦不能成就法會。第五、處成就者:若無說法的“處”所,法會亦不能成就,將在何處說法呢?第六衆成就者:講經說法,爲令“衆”聞。若無聞法的大衆,法會亦不能成就。是故以上六種因緣,名爲六種成就。
現在開始講解經文:“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有叁種解釋。第一是指法之詞,指著這一部經法叫如是,也就是指著這一部阿彌陀經叫如是。第二是信順之詞,信順者就是信仰順從。佛說的法我信仰,佛說的法我順從,這樣就如是。假若不信仰不順從就不如是,所以“如是”者爲信順之詞。第叁是顯理之詞,就是顯實相妙理。“如是”二字先消文,再釋義。怎麼叫做“如”?不變謂之“如”。怎麼叫做“是”?無非謂之“是”。因爲一切法皆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隨時都在變動,所以都不是“如”;不變動的,沒有生住異滅,沒有成住壞空才叫做“如”。無非謂之“是”;我們所說的“是”是有一個“非”對待著,而如是之“是”若有個“非”對待著,並不是絕對的“是”了。要沒有“非”才叫絕對的“是”,所以無“非”謂之“是”。現在依著這兩個字來顯理,“實相妙理古今不變謂之如”;什麼法才不變呢?即是實相妙理。古時候如是,到今天亦如是,古今都不會變動,故稱曰“如”。“無非謂之是”,依實相妙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故稱曰“是”。“如是”二字,蕅益大師解釋得太好了。我們念佛是依著心念的,能念佛之心就是實相理體,依著實相妙理來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念的阿彌陀佛是實相理體,所生之極樂世界亦是實相理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生之信願行,所生之淨土,能所一一皆是自心實相所具,亦即自心實相所作,依著實相妙理求生淨土,古今不變決定無非,故稱爲“如是”。懂得這個顯理之詞,我們的信心就堅固不易動搖了。否則我們以爲念阿彌陀佛是個粗淺之法,實際是甚深玄妙之法,因爲這是依著實相妙理來念的佛,這樣我們
的信心就會堅固,所以“如是”者亦稱“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我們要想修行用功,增長智慧,明白佛理,必須廣學多“聞”,不明佛理怎麼修行呢?所以“我聞”名爲聞成就。我是指誰呢?我是指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諸大弟子中是多聞第一,而且得到總持法門。凡是佛說的法他統統記得,一句也不會忘記。所以佛涅槃後,他將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全部背出來,把所背誦之法集錄出來,即是現在流通的經典,這是阿難尊者他親從佛聞的。再把“如是”合起來講,“如是”若以淺的來講是指法之詞,“如是我聞”,就是指著如是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故爲“如是我聞”。講解佛經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就瞎衆生的智慧眼。前面依實相妙理來講,講得很深,假如講不出這麼深,不要緊,就以最淺的指法之詞來講,絕對不會錯誤的。
(釋疑)問:世尊成道之日爲阿難出生之日,阿難二十歲才出家,世尊說法已經說了二十年,結集經藏時,阿難如何能誦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呢?
答:解釋這個疑惑須要知道阿難出家的因緣。世尊度阿難出家時,阿難說:我很願意出家,但世尊說法已經說了二十年,我都沒有聽到,因此我不願意出家。世尊說:只要你肯出家,我可以把過去二十年所說之法,爲你再說一遍。這樣阿難才答應出家,所以阿難尊者才能誦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
“一時”者爲時成就。講經要有講經的時間,但是佛經上記載的都是一時,沒有說某年、某月、某日,這也是當時結集經藏的人有大智慧。若是記載上某年、某月、某日,反而不好懂,因爲各個國家的曆史不同。佛在印度說法,走遍了五印度,一時到這個國家說法,一時到那個國家說法,在時間上無論那一國都不好定。再者,佛法將來流通到全世界,各國的年、月、日也不一樣。尤其佛說法,一時天上,一時人間,時間更不一樣。如華嚴經七處九會才說完,人間說了叁處五會,天上說了四處四會;這樣天上的時間與人間的時間怎麼記載?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呢?不能記載的,所以只記載個“一時”。這個“一時”蕅益大師解釋得好,怎麼稱爲一時呢?“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就稱爲一時。“師資道合”者,師是老師,資是弟子,老師跟弟子之道相合,老師願意講佛法,弟子願意聽佛法,師資之道就相合了。“說聽究竟”者,老師把佛法說究竟圓滿了,弟子聽佛法也聽究竟圓滿了,一時圓滿,故稱爲“一時”。
“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爲主成就。一個法會必須有說法的主人,像我們現在開一個講經法會,必須有一位講經的法師,沒有一位講經的法師,講經的法會如何成就呢?佛住世時,就是講經的法師,所以他是說法的主人,故稱爲主成就。梵語“佛陀”略稱爲“佛”,華言覺者;“覺”是覺悟,“者”是指人之詞。覺者是覺悟的人,一個大覺大悟的人,就稱爲佛陀。那爲什麼不直接翻譯成覺者,而保留了原來的梵音呢?因爲“含多義”不翻,這在中國翻經的法會有五種不翻的規定。五種不翻者:第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者。第二、含多義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語具有六義者。第叁、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者。第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第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所謂般若二字,聞之者生信念,如譯爲智慧則生輕淺之意故不翻。含多義不翻乃五種不翻之一,即是一個梵語的名相,含的意義很多,而在中國找不到很適當的名詞,所以就不翻。佛陀如果簡單的翻成覺者,還不夠佛陀的意思。因爲要具足叁覺才能稱爲佛陀。叁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先講自覺,自己覺悟了稱爲自覺。覺悟了什麼呢?覺悟了“真心本有,妄心本空”。凡夫的心是個虛妄不實的心,本來是空空洞洞沒有一個心,我們執著出來有個心。妄心本來是空的,這妄心沒有本體,妄心的本體就是真心,真心是本來就具有的。用一個比喻來說: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沒有本體,波的本體就是水。在華嚴經上說:世尊成道時,叁歎奇哉!看見“一切衆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衆生就因爲把妄想都當成真實的,而起了執著,所以把如來智慧德相統統蓋覆住了。因此衆生與諸佛不同,就是衆生多了一個妄想執著。只要把妄想觀空,不起執著,立地就成佛。因爲真心本來就具有的,妄想心本來是空的,世尊自覺就是覺悟這個道理。自己覺悟了以後,就看見衆生是可憐愍者,你們本來是佛,爲什麼要當個苦惱的衆生呢?所以就要說法度衆生,稱此爲“覺他”,這自覺而又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第叁種覺是“覺行圓滿”;行即是功行,自覺的功行,覺他的功行都圓滿,稱爲“覺行圓滿”。叁覺圓滿就是超九界以獨尊的德號。六道的凡夫皆迷而不覺,佛能自覺,就超過了六道凡夫,也就是超過了六凡法界。二乘聖人自己覺悟了,但是不肯“覺他”,即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佛不但自覺而能覺他,又超過了聲聞,緣覺二乘法界。而菩薩呢?他既能自覺也能覺他,但他的覺行不圓滿。佛的覺行圓滿,超過了菩薩法界。這樣就超過了六凡法界,超過了叁乘聖人的法界,超九界以獨尊,故稱爲佛陀,譯爲覺者。
(釋疑)問:世尊自己成佛,可謂自覺的功行,已竟圓滿。但是現在還有無量的衆生尚未得度,何能謂之覺他功行已竟圓滿呢?
答:凡是善根成熟的衆生,應當見佛得度者,皆已度盡,故謂之覺他之功行亦已圓滿。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此爲處成就。梵語“舍衛”,華言聞物。乃印度之大國,國王名波斯匿,因爲該國名聞全印度,而又物産豐富,故名“聞物”。在該國都城之郊外,約六裏遠的地方,有一祇樹給孤獨園。“只”是只陀之略譯,華言戰勝,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太子出生時,適逢與鄰國交兵戰勝,爲紀念其戰功,故爲太子取名只陀。“給孤獨”之梵語爲須達多,乃一位長者之名。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這位長者不但大富大貴,而又是大慈善家,常常周給孤獨之苦人,故尊稱爲給孤獨長者。此處道場,乃只陀之樹,給孤獨之園,故名“祇樹給孤獨園”。現在再詳細講講此座道場之因緣由來。
須達多長者,爲兒娶婦,去了鄰國王舍城“珊檀那”長者家中。珊檀那半夜起來,打掃舍宅,准備菜飯。須達多聽見了,就起床問珊檀那,全家忙碌是爲了請國王或是爲了嫁女兒之事呢?珊檀那說:是爲了請佛來應供。須達多善根深厚,聽到了一個佛字,身毛皆豎!即問:“何以名佛”?珊檀那廣說佛的功德,須達多又問:“佛現今在何處?我很想見佛”。珊檀那答說:“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須達多求珊檀那同往見佛。見佛後,佛爲他應機說法,須達多即獲得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乃聲聞四聖果的初果,已超出凡夫而入于聖人之流。須達多當即求佛往舍衛國說法,佛即受請,並告他說:必須籌建一座大道場,因爲我的弟子很多,要有大的講堂,大的宿舍的花園才能容納…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