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共命”。這種鳥有兩個頭一個身,若死了一個另一個也活不成,所以稱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前面雖只標出六種鳥,實際上還有很多種其他的鳥,故稱“衆鳥”。“晝夜六時”,這與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鳥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極樂世界的鳥,晝夜六時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鳥叫的聲音非常和諧幽雅。“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諸衆鳥,所演暢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乃屬于叁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義,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種類。由此所修之叁十七種行法,從衆生地能通達至于佛之寶所,故名爲“道”。叁十七道品分爲七科,所謂“叁四、二五、只七、單八”。下面分科解釋:
第一、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共有四種:“(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一)觀身不淨者;娑婆世界的人,由于父母所生,血肉之軀,身體內外充滿汙穢。修行者,常觀此身,穢惡不淨,即能破除“身見”。(二)觀受是苦者;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修行者,常觀凡所受者,無不是苦,即能破除“愛見”。(叁)觀心無常者;妄心念念生滅,刹那不住。修行者,常觀此心無常,即可破除“心見”。(四)觀法無我者;衆生所執之我,乃內心外身組合而成。內心是受、想、行、識四蘊,外身是色蘊。所謂“我”者,乃五蘊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觀念五蘊法中,原無實我,即破“我見”。四念處,乃佛四種遺囑之一。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住世時,弟子等依佛而住;佛涅槃後,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如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我們要了生死,斷煩惱必先修四念處,是故列爲叁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進,簡別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惡令斷:謂未修淨業之前,愚癡顛倒,造作惡業,必須斷除,以免障礙聖道。(二)未生之惡令不生:謂雖然發心修行,但以煩惱未斷,惡念仍然生起,必須立加製止,不令萌生。(叁)未生之善令生:謂一切善法,必須發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長:謂一切善法,必須廣修,日益增長,勿令退墮。此四正勤,前兩句即“諸惡莫作”,後兩句即“衆善奉行”。
第叁、四如意足:爲四種禅定,如意者,所願皆遂;足者,所依之義,如人的身體依足而立。謂依此四種禅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願望之義,依此願望之力,能得禅定,而發神通。(二)精進如意足:謂依此精進之力,能得禅定,而發神通。(叁)心如意足:謂依此一心專注之力,能得禅定,而發神通。(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謂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禅定,而發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義,猶如大樹生根,能攝持自體,不被狂風動搖。(一)信根:信叁寶四谛等法,不被疑惑動搖。(二)精進根:勇猛精進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動搖。(叁)念根:憶念正法,更無他念,不被邪念動搖。(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亂動搖。(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癡動搖。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堅固之後,發生力用,能破諸邪法,故名爲“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進力:能破懈怠。(叁)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亂。(五)慧力:能破愚癡。猶如大樹生根之後,發揮大力,而能開花結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華言覺,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以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僞,不致錯取諸虛僞之法,故名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錯修于無益苦行,故名精進覺支。(叁)喜覺支: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不依計斷計常,著空著有顛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實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覺支。(四)除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身心諸見煩惱之粗重部份,使身心輕快安適,故名輕安覺支。(五)舍覺支: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支。(六)定覺支:若發諸禅定時,善能覺了,諸禅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故名定覺支。(七)念覺支:若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時,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均平不偏。或有時定力太過,其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支,審察提起,而不令沈沒。或有時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發念用除、舍、定叁覺支,以攝持之,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故名念覺支。
第七、八聖道分:“聖”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谛之理,明析正確,故名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爲主體,設若知見不正,則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見四谛之理,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長,故名正思惟。(叁)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之語,故名正語。(四)正業: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業,住于清淨之身業,故名正業。(五)正命:清淨身、口、意叁業,順于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命(五種邪命者;一、詐現異相:即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二、自說功能:即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叁、占相吉凶:即學占蔔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即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即于彼方得利,則于此方稱說之;于此方得利,則于彼方稱說之,以求利養)。(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故名正精進。(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于無漏清淨之禅定,故名正定。
以上叁十七道品分爲七科,講演已竟。經文中尚有一句結詞,即“如是等法”;“等”者,等于六度萬行。即謂諸衆鳥,不但演說五根、五力...而且演說六度萬行,一切諸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聞到了衆鳥演說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于是常念佛、法、僧叁寶。
以上“壬一、鳥音法利”一科講演已竟,以下接講“壬二、征釋略顯”。
壬二、征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科征問解釋極樂世界何以有鳥說法。“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佛告訴舍利弗,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爲前面所說的那些鳥,實是罪業報應而轉生的。“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爲什麼呢?因爲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叁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叫一聲舍利弗,極樂世界連叁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那裏有個實實在在的惡道呢?“何況有實”的“實”,是對著前面“實是罪報所生”的“實”而解釋的。這就是怕衆生會起懷疑心,鳥是屬于畜生道,畜生是罪報而生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麼會有罪報生的鳥呢?這是需要詳作解釋,不是由罪報而生的。那麼這些鳥從那裏來的呢?“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衆鳥,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爲了要使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出這些鳥來說法的。
(釋疑)問:叁十七道品,乃小乘法相,往生極樂的衆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說此小乘法呢?
答:叁十七道品,乃叁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爲基礎,再進修六度萬行。
問:既然需要叁十七道品,爲什麼由五根、五力說起,而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呢?
答:生到極樂世界的衆生,即已超越四念處等十二種道品。例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世界的衆生,皆是蓮花化生,身體清淨,用不著「觀身不淨”。極樂世界的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用不著「觀受是苦”。經雲:“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叁:一、“位不退”,已入聖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衆生,不退墮二乘地。叁、“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來果海,用不著「觀心無常”。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執”已破,用不著「觀法無我”;所以不說“四念處”。正定聚的衆生,自然斷惡,任運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極樂世界的衆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
問:極樂世界有佛菩薩說法就好了,何必變化衆鳥說法呢?
答: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爲愛鳥的衆生,以及好奇心的衆生,而示現的。問者又說:我生來就不愛鳥,這些鳥對我個人說,簡直是打閑岔?答:鳥是應機示現的,你既然不愛鳥,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看見鳥,也不會聽到鳥叫聲,這樣你就可以放心了,請勿疑心,趕快生起信心吧!
講到這裏把“壬二、征釋略顯”一科講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聲”一科講完。下面接講“辛二、化無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衆鳥會說法,而且諸寶行樹,及寶羅網也會說法。阿彌陀佛的國土,有輕微的風,吹動了“諸寶行樹,及寶羅網”;路旁由…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