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14

  ..續本文上一頁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

  【要義】對真妄的關系有疑問。解答中用法和喻,分叁段說明。

  前文陳述不生滅真如全體起動而成爲生滅心。然對于生滅心滅時不生滅的真如心亦滅之理,即真妄同體的一點,尚有懷疑,故解答之曰“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一切心識之相,換言之,即業轉現等叁細六粗的染心,盡皆是從不覺無明顯現的,雖可以滅,然不生滅真如的覺體是不可滅的。這是用非一門之義來解答。再問:識相皆是無明,故可滅,然真如覺體不滅,則離真如覺體,另有無明存在麼?這是在真妄別體的點上懷疑。解答之曰“無明之相,不離性覺”。即此等諸識無明之相,不是離開隨染本覺的體性而另行存在的。這是依據非異門之體而作解答。其次,加以結束,就非異門之體而言,倘沒有無明別體,則非可壞;關于非一門之義,則用真妄差別來說明無明非不可壞。

  用譬喻來說,好比水波的關系:大海之水因風而動,而成爲波(好比真如因無明而成爲諸識),此時水相(濕性)和風相(波)毫不舍亂(好比真妄相依之體的非異),而水的本性是靜的,決非動的(好比真如不變),因此風的緣倘止滅了,波動之相即滅。然水的濕性隱然存在,毫不可壞(好比妄止真顯)。

  前文中法和喻分別而言,今合說之。衆生本來具有的自性清淨心,即真如本覺的海水,遇到了不覺無明的風,變成一切諸識妄染的波。自性清淨心和無明的關系如何呢?自性清淨心活動起來,完全顯示無明之相,故自性清淨心之外沒有無明的形相,無明之外沒有自性清淨心的形相。二者完全不相舍離,是非異的。這宛如水和波的關系。然心體要求水的靜止狀態,非可動的性質,故雖然根本無明的風止息了,同時業轉現等的妄染相續之波消滅了,但自性清淨心即本覺的智性毫不破壞。這宛如怒濤狂瀾雖已靜止了,但水的濕性毫無何等變化。

  不壞 止滅 可壞

  │ │ │

  (法) ……心(智性)……無明 諸識─┬智性──不壞

  ║ ║ ║ └相續性─可壞

  (喻) ……水(濕性)……風………波動─┬濕性──不壞

  └動相──可壞

  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且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衆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要義】隨染本覺中有二種相,其中的智淨相已經說畢,今續說不思議相所謂不思議相。所謂不思議相者,以前述的智淨相爲體給與衆生攝化的大益。即依于智淨相而斷破無明,顯現法身,能爲衆生變成六根所緣的境界。應眼根而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微妙之色,對耳根而出現四辯八音的妙音聲,爲鼻根而使嗅得清淨的妙香,爲舌根而賦與甚妙的法味,爲身根使感到叁昧的妙觸,爲意根而使知解微妙的深法等,變出一切勝妙的境界。換言之,即變出衆生信仰的對象。這信仰的對象,不外乎報化二身。這報化二身在橫的方面圓滿具足無量功德之相,在豎的方面貫穿叁世,無始無終,永不斷絕。何以故?因爲衆生無盡,故報化二身的化益也無斷絕,隨衆生的根機,而或成報身,或成化身,示現種種變化,賦與根機相應的利益。

  【詳義】佛陀利他的化用,無有斷絕,無始無終,--關于這點有疑問。即因智淨相而顯現法身,方始現示報化二身,發生衆生化益的大用,盡未來際無有斷色則可說無終,但不可說無始,此意雲何?關于這點,“義記”中有二釋:初義與“海東疏”同一,其意是說,佛陀現在的一念,貫通過現末叁世,具有化益過去無始以來的衆生的業用。後義是賢首大師的自義,其意是說,本覺是無始以來的實在,但同時發生真如內熏的業用,故可說始覺的智用實爲無姑。且始本完全不二,不外乎如來佛陀。故言報化二身的化用無始,有何不可?

  複次,把以上說明的智淨相和不思議業相比較起來,可見種種的區別關系。賢首大師的“別記”中,最簡單地立五重區別而說明,一篇爲用別,二爲二利別,叁爲二智別,四爲本末別,五爲因緣別是也。此種意義,讀者想必都能了解,故不另加說明,只有圖表如下。今在此五重之外,又附加叁身別的一義。關于□報身佛,分爲自受用和他受用二者,乃唯識法相宗之義。在起信論的終教,是不分的,但爲便宜起見,暫且分之。

  (一) 體用別(二)二利別(叁)二智別(四)本末別(五)因緣別(六)叁身別

  ┌因(本覺內熏) ┐

  (智淨相)……體……自利……根本智(實智) ……本┼緣(佛菩薩外熏)┼法身、自受用身

  └果(始本不二) ┘

  ┌因(智淨相) ┐

  (不思議業相)……用……利他……後得智(權智) ……末┼緣(衆生機感) ┼他受用、應身

  └果(說法度生)┘

  九、性淨本覺

  說明本覺時,分隨染本覺和性淨本覺二者。隨染本覺已說明完畢,今續說性淨本覺。所謂性淨本覺,妄染不相對,直接表示真如本覺的體相。即其體相本來自性清淨,有無限業用。比方作虛空和淨鏡,從四種方面說明,一者空鏡,二者不空鏡,叁者淨鏡,四者受用鏡是也。

  複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要義】說性淨本覺時,須先述四種義相。

  性淨本覺的性乃自性,淨乃清淨。即所謂性淨本覺,是本來自性清淨的。說此義時,有四種大義相。原來真如本覺的覺體是離言絕慮的,故不能說明。但虛空和淨鏡的兩比喻中,各有四義,故取此比喻,使知真如本覺中有四種義相。今在進入本文之前,當先說明其大要。

  (一) 實如空鏡(空鏡)。虛空之中,元來一物也不存在,淨鏡之中,元來形影也無。與此相等,真如本覺之中,一點妄染也沒有。

  (二) 因熏習鏡(不空鏡)。虛空之中一物也沒有,故能顯現萬象。淨鏡之中形影也沒有,故淨穢悉能映現。與此相等,真如本覺之中,一點妄染也沒有,故能受無明的妄熏,而顯現一切諸法的幻影,又給無明以淨熏,具有顯現無漏清淨功德的內熏力。

  (叁) 法出離鏡(淨鏡)。掃除充塞在虛空中的事物,則虛空之爲虛空愈益顯明。磨去淨鏡中存在的塵垢,則鏡之爲鏡愈益顯明。與此相等,真如本覺掃除一切無明妄染,則八面玲珑,發揮本來的大智慧光明。

  (四) 緣熏習鏡(受用鏡)。虛空中若無一點纖雲,則日月懸于天空,普照山河大地。淨鏡中不存秋毫塵垢,則可普遍映現萬象。與此相等,真如本覺也欲發揮大智慧光明等之德,遂起利他的大用,普照一切衆生,成爲外緣,發起大菩提心,以救濟之。

  比較虛空和淨鏡二喻,說明真如本覺的四義。然論文中何以專就淨鏡的一喻而論,則因淨鏡便于顯義故也。

  雲何爲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要義】第一,說如實空鏡。所謂如實,即真如也。在這真如本覺中,無明的妄法本來一點也沒有,全是空無。即真如本覺的自體中,喜怒哀樂等能緣的心相,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所緣的鏡相,以及一切主觀客觀的相,盡皆遠離。如此遠離能所主客的妄法,故此等妄法一點也不顯現于真如本覺之上。因非覺照之義故也。怎麼叫做非覺照之義呢?“義記”中有二義:一者,以妄念看望真如本覺,情執遠離真理,故妄念沒有覺照真如本覺的功能,因此真如本覺中無有顯現妄念的可能。二者,以真如本覺看望妄法,妄法本是無體之物,不是可覺照的物體。蓋真智可覺照真境,龜毛兔角那樣的妄法,非能覺照真智者。好比主華映于病眼之前,但不能映于健全的眼中。如此從消極的妄空的煞上說明真如本覺,即爲如實空鏡。

  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

  【要義】次說因熏習鏡。所謂因,乃顯現萬有的原因。所謂熏習,乃言真如本覺存在吾等衆生,從內熏發。所謂鏡,是比喻,一點妄染也沒有,故能映現一切萬有。真如本覺因無一點妄染,故爲空。然其體覺俨然存在,具有本來無漏的性功德,故爲不空。真如本覺中雖無妄染,但並非沒有體覺,故一切世間森羅萬象,悉顯現于匮如本覺之中,宛如淨鏡之映現萬象。然萬象的顯現,有待于真如本覺自性的無明的熏習,沒有無明之緣,不能出現,故曰不出。又,無明在真如本覺之外沒有體,不是從外而入的,故曰不入。既不是從內出,又不是從外入,然而緣起的萬象顯現,並不是無,故曰不失。如此顯現的緣起的諸法,無異于真如,其體非別有存在。好比鏡中的影像,全無異于鏡,故刃不能傷。分毫不可破壞,故曰不壞。如此宛然顯現的萬象緣起的諸法,要之,不離真如本覺。從這點上觀察起來,本來常住,可說是絕對平等的一心。因爲一切緣起的諸法,其體全然不外乎真如本覺,更無別體的存在也。

  真如本覺中,有因之義和熏習之義。起初是萬象之因,後來是內熏的因。既已陳述真如本覺爲萬象之因,其次再須陳述真如本覺有熏習之義。

  真如本覺顯現萬象,既如上述,能現出一切世間妄染諸法,但真如本覺的自體,絕不因此等一切染法而受汙染。宛如淨鏡能映現穢物,但不因穢物而汙損鏡臺。映現穢物越是清楚,反而顯示淨鏡之所以爲淨鏡。何則?智體不動,即真如本覺的自體,古往今來,常住不變。加之無垢清淨而具足無漏的性功德,常能爲內熏之因,從內面熏發衆生,厭生死,求涅槃故也。要之,真如本覺,不但不爲萬象染汙法而受汙,反而成爲內熏之因,成爲熏淨的源泉。

  叁者,法出離境,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要義】第叁,說法出離鏡。所謂法,乃言真如本覺的法體。所謂出離,乃言脫離煩惱、所知二障。所謂鏡,乃言爲塵垢掩覆,磨…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