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冶洗滌後依舊光彩陸離。這是說真如不空的法體,雖爲從來的無明妄法所掩覆,但由于始覺的策勘修養,兩脫出煩惱礙叁細六組的染心,即煩惱障和智礙叁細六粗的所依的無明,即所知障,離去和合相,不生滅和生滅相和合的阿黎耶識的雜相,叫做法出離鏡。因爲離去和合的雜相,故曰淳:因無染心,故曰淨:無無明,故曰明。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衆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要義】第四,說緣熏習鏡。所謂緣,乃言衆生發心修行的外緣。所謂熏習,乃外熏習,即成爲信仰的對象,使從外面熏發。所謂鏡,比方淨鏡懸于高臺,萬象無不盡照。由于前面的法出離,離去了叁細六粗的染心及無明,故能遍照衆生的心,適應並億念衆生萬差的根機,因而顯現種種的身和種種的法。使一切衆生修習善根功德。如此,衆生成爲可以生起發心修行的始覺的智,即所謂緣熏習也。
【詳義】性淨本覺的義,要之,第一,真如本覺,其自體是不可言、絕思慮的,是消極的說明,即能言乃妄法空無。第二,真如本覺,假言說來說明,自體隱然實在,成爲諸法緣起之因。是積極的說明,即使吾等衆生開悟的內因。第叁,真如本覺若離無明妄法,到達悟界,是自利的說明,即八面玲珑、光彩陸離,發放崇高清麗的光輝。第四,真如本覺達到玲珑如玉的悟界,盡行映現萬差的根機。于是發起救濟的大悲,成爲信仰的對象,成爲使一切衆生發起善根功德的外因,是利他的說明。更概括地比較此四義:第一是妄空,是消極的說明;第二是不空,是積極的說明;第叁是體,是自利的說明;第四是用,是利他的說明。而第一與第叁比較,第一是性德,是先天的;第叁是修顯,是後天的。又,第二與第四比較,第二是內熏,是個人的;第四是外熏,是萬人的。又,第一第二是體,是自性的;第叁第四是相,是離垢淨。賢首大師稱前二義爲在纏的有垢真如,後二義爲出纏的無垢真如。今圖表之如下:
┌如實空境(自性因)…妄空…消極的…性德(先天的)┐
│ ├體……自性的…在纏有垢真如(因)
├因熏習鏡(內熏因)…不空…積極的…內熏(個人的)┘
性淨本覺 │
├法出離境(退冶熏)…體……自利的…修顯(後天的)┐
│ ├用……離垢的…出纏無垢真如(果)
└緣熏習鏡(外緣熏)…用……利他的…外萬(萬人的)┘
其次,前隨染本覺中所說智淨相與不思議業,和現在所說吆出離與緣熏習相似。即智淨相仿佛是法出離,不思議業相仿佛是緣熏習。其間有何等區別呢?“義記”中曾有詳細說明,即前二者限于隨染,乃就始覺而言;此二者限于自性,乃就法體而言。換言之,前江者限于能證的智,此二者限于所證的境。所以前者說智,說業;今者說法,說緣。雖有如此之差別,但其體只是始覺,即本覺,絕對平等的真如覺體。
智淨相──┐ ┌智┐
├限隨染…就始覺…能證智…┤ │
不思議業相┘ └業┤
├始本不二…真如覺體
法出離──┐ ┌法┤
├限自性…就法體…所證境…┤ │
緣熏習──┘ └緣┘
一0、根本不覺
生滅心的阿黎耶識中,有覺和不覺兩義。覺之義已說畢,以下續說不覺之義。此處所謂不覺,即無明,即沒有把真如看作真如的明智,卻執著于妄法的不明的心。猶如覺有本覺和始覺,今不覺無明也分爲根本不覺和枝末不覺。換言之,即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是也。根本和枝末的分別如何?答曰:所謂根本不覺,是迷真的無明,是對于真而言的。所謂枝末不覺,是執妄的無明,乃執著于妄。所謂迷真的無明,是不知真如爲真如的迷,好比不知東方爲東方。所謂執妄的無明,乃言不知傾如爲真如的根本無明之心起動之時,成爲阿黎耶識的迷心,隨著漸漸惹起幾多的迷妄執著,因此發生種種煩惱,造成業障,招致生死的苦果。約言之,是執妄以爲實,猶如執東以爲西,執南以爲北。根本與枝末雖有如此之差別,但猶如始覺與本覺暫時差別而本來不二,此二者並非其體別。故“義記”中末九丁中說:“因無明而成妄心(根本無明),因妄心而起無明(根本無明) 。”同中末十五丁又說:“因似生迷(枝末無明),因迷起似(枝末無明),二義一時,說有前後。”因此二者不但有別,乃一念同時起動,不前不後,只是說時有前後耳。蓋無明妄法雖然本來無體,但今欲暫且假借體相關系而論述,使其理可以判明。即根本無明爲體,枝末無明爲相,有體之處必有相,有相之處必有體,乃必然之理。體相須臾不可離,本上垂下末來,末歸結于本。此無異于說明迷界緣起之時區別之爲粗細前後。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要義】說根本不劈即根本無明時先示其義次說枝末之相後述離覺無不覺
所謂不覺之義,乃言不知如實真如的法一。蓋真如之理法,乃絕對平等的惟一相,而非差別相對之法。因此倘不了解真如平等惟一,相則爲無明智,此即根本無明。好比不知東之爲東,迷于方向。故不失真如之爲真如,即不覺無明,此實爲根本無明。還須知道,有不知真如者,卻非發起根本無明者。其次,所謂相,乃起妄,由于不了解真如的理法絕對平等惟一相,于是發生不覺無明的妄念,以至引起業相、見相等叁細六粗的念相。好比不知東之爲東,因而執著于西、南、北的邪方向。此實爲枝末無明。但現在是要說明根本無明,何以又說枝末無明呢?答曰:迷真起妄,乃一體的兩用。雖然同是妄念,但由于對真或對妄,暫時分別爲根本與枝末耳。有了迷真,起妄必然隨從。故說明迷真的根本無明時,爲欲指示其義的究竟,須述起妄的枝末無明。主要是欲使知道迷真的根本無明。然而妄念本來無體,故無有自己的體相。因此離本覺無不覺的妄念,好比離正方無有邪方,離水無有波。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于方,則無有迷。衆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要義】就離覺無不覺之義,作法喻合說。前文言妄念無自相,不離本覺。因此今舉比喻。正因爲有了東南西北的方向,于是便那些旅人誤解東方爲西方,而迷失路途。若離東的方向,便決無誤解爲西之理。又,因水而有波,若離水,便無波。今衆生亦然,正因爲有真如本覺,于是發生不知真如爲真如的不覺之迷。若離真如本覺的體性,不覺之迷便無發生之理。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爲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要義】因有不覺,故知真覺的存在。真覺具有等待不覺之義。吾等衆生皆有情,故有不覺的妄想心。然因有此心,故能知道所謂真如的名目,又知道體相用叁大的義理。爲此欲辨別真如本覺之爲何物,欲用策勵修行來顯現它。但那些木石一般的非情物,因爲本來沒有不覺的妄想心,故無論怎樣說述,也不知真如本覺的名義,沒有顯現它的由因。“義記”中說明這一點,言“妄中有起淨之功”其次真如本覺是絕對平等惟一相,若不借用相對差別的不覺妄想之心,無法說明真如本覺的自相。故“義記”中說:“真有待妄之義”實因真和妄的關系,猶美和醜的關系。有醜故顯美,美因有醜而更美。
一一、枝末不覺
前言根本不覺乃迷真的無明,是對真的迷心;枝末不覺乃執妄的無明,是對妄的迷心。然二者非有別體,並非一念同時具足而可分前後的,只是說述時有前後而已。雖然,欲說明迷界緣起的現象,決不能沒有粗細前後的區別。此粗細前後的區別,實乃說明緣起開發宇宙萬有的過程順序。蓋欲說述迷界流轉的開發的過程如何,必先發生不知真如爲真如的根本無明,沖動真如本覺時,真如本覺微動,先成爲叁細,由此漸漸緣起開展,發生名爲六粗的粗動,惹起幾多迷妄執著,終至于羅列現在的現象。此爲枝末無明,此枝末無明的叁細六粗的九相,說明迷界流轉的開發。此乃起信論特有的法相,叩盡真如緣起的玄底。以下當詳細地順次說明叁細六粗(參照序論中所揭法數配當圖)。
複次,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爲叁?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覺則不動。動助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叁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要義】初示根本無明與叁細之關系,次一一說明叁細。
真如之理法,乃絕對平等惟一相。不知道真如之理法乃絕對平等惟一相,則爲根本不覺。因有此根本不覺,故真如本覺感到動搖,以致惹起枝末不覺的叁細六粗之相。故根本不覺是本,枝末不覺是末。根本不覺是體,枝末不覺是體上的相。因此根本不覺和枝末不免常常相應,因根本不覺而發生枝末不覺,因枝末不覺而發生根本不覺。無明與妄心交互相應,有須臾不可相離的關系。那麼枝末不覺的微細的叁細是什麼呢?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是也。
第一,無明業相,略稱業相。關于業,“義記”中提出動作和業因二義。所謂動作之義,乃事物活動、動搖之意。由于有根本不覺,故在靜止狀態中的真如本覺即一心,遂呈動的狀態。此初動之相名爲業相。然尚無能所或主觀客觀的分別,完全是迷界中的原始狀態。因此前文說這是心的初起或初相。既如此迷,何故又動呢?因爲必須獲得始覺而達至佛陀涅槃的境界,方能成爲涅槃寂靜而秋毫不動故也。其次,所謂業因之義,乃因果的關系。同于此發生動搖之因,故必然依照因果的理法,有因必有果,果不離因,遂至感到迷界生死的苦果。如此,動必有苦,所以對于苦果,初動爲業因,故稱初動爲業相。
第二,能見相,略稱見相,又稱轉相。真如本覺既已動搖而有業相,遂一轉而發生能見照的能緣的主觀的作用。倘從開始時心不動搖便,無發生主觀的見照作用之理。
第叁,境界相,略稱現相。倘有主觀的見照的作用,則能見照,于妄中顯現客觀的對象的…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