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26

  ..續本文上一頁、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衆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爲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惟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要義】所謂行布施,施我財物,叫做財施。解除人的危險,叫做無畏施。教導人,叫做法施。世人有把此叁施配合智仁勇叁德者。即財施爲仁,無畏施爲勇,法施爲智。而此叁施,都要不執著能施、所施、施物,才是布施行之上乘。

  雲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遠離貪嫉、欺詐、谄曲、嗔恚、邪見。若出家者,爲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憤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當護譏嫌,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

  【要義】佛陀的戒法,人體分爲叁門,即攝律儀戒(止惡)、攝善法戒(作善)、攝衆生戒(度生)。若以配合現在的經文,則出家以上相當于攝律儀戒,以下相當于攝善法戒,當護譏嫌以下相當于攝衆生戒。攝律儀戒,通常禁止身叁(殺生、偷盜、邪行)、口四(兩舌、惡口、妄語、绮語)意叁(貪、嗔、癡邪見)。今于此外又加貪嫉、欺詐、谄曲叁項。又,相當于攝善法戒的文,中,在出家人,特別注意應守如來所製禁條,避開愦鬧的都會而蔔居于閑寂之處,少欲,知足,修頭陀行,微少的罪過亦應慚愧而改悔。所謂頭陀,譯作抖擻,乃言爲欲抖擻煩惱而托缽。最後,在相當于攝衆生戒的文中,須注意勿使由于出家不謹慎而招致世人嫌惡譏評,發生狂妄地誹謗正法的罪過。

  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要義】所謂忍辱者,即是忍耐,被別人惱,亦不起複仇之心,名爲他不饒益忍,即忍受他人的不饒益之意。又,不爲利害、毀譽、褒貶等而動心,名爲安受忍,即不動的精神也。

  雲何修行進門?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衆苦。

  【要義】所謂精進,即用功。首先對諸善事不怠,又立志堅固,全無卑怯。又,爲了解脫自身輪回生死之大苦,而行二利。

  複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已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爲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爲病苦所惱。有如是等衆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要義】舉示精進中的障礙,說除障的方法。欲修行信心,亦因無始曠劫以來迷上加迷,爲了邪魔諸鬼,爲了世間的俗務,爲了疾病,而不能如願地修行,是常有的事。所以必須在晝夜六時中禮拜諸佛,至心忏悔,勸請大德,隨喜善事,迥向菩提,以增長善根,除去諸種障礙。

  雲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磨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雲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

  【字義】單說止,說觀,乃方便之法。奢摩他,譯言止。此處是對止說明止的成就的正止。又,加一觀字,說奢摩他觀,因爲觀有通別,通叫做禅定智慧,別叫做智惠。毗缽舍那,譯言觀,即正觀也。

  【要義】陳述第五止觀門,先略說止觀之相。所謂止者,乃言吾人用妄分別來認識六塵的境界,因此必須止此等一切境界,使與正止一致而修行。所謂觀者,乃言觀察一切諸法的因緣生滅之相,使與正觀相一致。不依據止,則心散亂;非觀,則心沈滯。因此必須漸漸修習此二方便,不便離舍,才能止觀雙現前,達于妙境。質言之,止是真如門方面,由此可得根本智;觀是生滅門方面,由此可得後得智。然二門二智,皆是惟一真如的兩面觀,故能雙現。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頁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惟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要義】其次分別說止。陳述止是修的方法,終于獲得真如叁昧。欲修正,必先住在靜處,清淨持戒,食具具足,得善知識,屏除一切俗務。此五緣必須具備。今只舉靜處,其他從略。依照禅的座法,結跏趺坐,使身體端正。其次,不求世間名利,藉以正心。如此,可以依據真如門,觀見唯心無境,因此不用按照氣息的數息觀,不須修習按照形色的骨蘊觀,不須依空、地水風火乃至見聞知覺之境而修習,所想能想,盡皆除去。因爲一切法的真如,即宇宙的真相,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既已隨順法性真如,則心外無境。先在心外認識實境者,此認識實境的心是妄的。此種迂愚之法,必須除去。又若在修止期間,心情散亂,則應住于心外無境的正念中。心外無境,則此心亦無自相,空寂而念念不可得。不僅在端坐修行時如此,在去來、進止、起居動作之時,亦應經常隨順法性不動之理而觀察修行。久習純熟之後,遂入真如叁昧,一切境相皆止,成就初住不退位。惟疑惑不信之人不能人。

  複次,依是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

  【要義】陳述真如叁昧的異名和勝德。入真如叁昧時,法界一相而無差別。佛凡平等無二。因此名爲一行叁昧。此真如一行叁昧是諸叁昧的根本,若能修習之可生無量叁昧。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戎、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嗔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率起精進,後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店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施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要義】魔障有種種。即出現恐怖的相貌,出現男女端麗之像,出現佛菩薩之相,說六度等之法,使人得到宿命通、天眼通等有漏的五通而被惑,使人發生煩惱,心情錯亂,給與外道的叁昧,使溺惑于禅悅食,使人食欲紊亂,身體衰弱等等,不勝枚舉。對治此等魔障的方法,行者必須常行智慧觀察,住于正念,不取不著,則魔障自然退散。所謂外道叁昧,內則不離見愛、我慢之心,外則貪著名聞利譽,因此絕對不能退治煩惱。又次,所謂真如一行叁昧的真相,因無能緣之心,故不住見相;因無所緣之境,故不住得相。能所主客盡皆泯亡,故可漸漸斷絕煩惱,入于如來種性的初住不退位。但倘四禅四無色等世間禅不能離我執,則仍墮于外道的叁昧。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爲十?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蒪。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要義】修止不但于後生有利益,又有現世十種利益。一爲佛菩薩護念之益,二爲諸魔畏怖之益,叁爲遠離外道之益,四爲重障微薄之益,五爲疑惑滅除之益,六爲信仰增長之益,七爲勇猛不怯之益,八篇心身柔和之益,九爲世間不樂之益,十爲外緣不動之益。

  複次,若人惟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確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忽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駐穢汙,無一可樂。

  【要義】先略說觀。只修止,則如止水湛然,心沈沒而缺少活動。因而不樂衆善,缺乏度生大悲,自利利他並失。故應修活動的觀。修觀有四階級,即法相觀、大悲觀、大願觀、精進觀。今說第一的法相觀。法相觀可治以前的失自利之過,乃四非常觀:一爲無常觀,二爲苦觀,叁爲無我觀,四爲不淨觀。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世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

  【要義】述大悲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因被無明熏習,而受生死苦報,現在、未來,皆蒙無量苦痛。而不知解脫之道,甚爲可愍。

  作此…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