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要義】爲欲救濟如此苦惱的衆生,使得涅槃,故立大誓願。
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惟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
【要義】述精進觀。既立度生的大願,除了端坐時專念止以外,必須常用畢生的努力,奉行修善。倘是應作,則隨順真如而作,倘是不應作,則不可違背真如而作。當如此觀察。
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征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要義】前已分別解釋止和觀。今述止和觀雙運。行住坐臥,皆當止和觀俱行。即一切諸法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止);同時,因緣和合的善惡業報是不失不壞的(觀)。又,因緣和合的善惡業報不失不壞(觀),同時,一切諸法的自性不生不滅(觀)。止即觀,觀即止,平爭即差別,差別即平等,止觀不二,真生不二,故能退治凡夫二乘的心過,得入佛果菩提之道。
叁、彌陀易行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綠,隨順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迥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親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要義】開示易行念佛的一門,作爲防退的方法。衆生(十信位兼十信以前的人)學大乘之法,作四信五行,欲得正信的初住不退位,但此娑婆世界多退緣,現時不能實地策修之,于此何能有如來勝方便而攝護信心?但可用專意念佛的因緣,隨願而生于他方佛土(雖是諸佛的淨土,但引經看來,實爲彌陀的淨土),永離叁惡道。所以經(淨土叁部經及瑞相經等)中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將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于彼阿彌陀佛國,則即得往生。故往生之人,常能在彼國土見佛,因此終無退轉。若更有勝機(叁賢十地),觀見彌陀的真如法身,即理體,經常勤修,則可住于正定聚(初住已上),故畢竟能得往生。
【詳義】專意念佛,乃觀念口稱兩事。“孔目章”四(七丁左)以淨土論贊歎門的念佛爲口稱的念佛。“禅源诠”上(六丁左)則以爲觀念的念佛。長水等爲口稱的念佛。但就真宗一家的結論看來,可說正是口稱兼觀念相通。修多羅說之下,有念佛,有善根。雖然十八、十九、二十真假未分,但對照上述的專意念佛之文,結論應是十八弘願。常見佛等的八字,海東認爲是經說之文;若觀以下則爲馬鳴的解釋。此時若觀以下也與前者相同,只是劣機的解釋。然“義記”中視爲常見佛等以下乃馬鳴的解釋。此時若觀以下就成爲勝機的解釋。應是顯示勝劣二機。雖二說皆可通,但從佛的理體方面看來,大可分爲劣機和勝機。若觀彼佛的“若”字,新譯中無有。無有若之一字時,往生常見佛。故觀見理體,成爲局限于劣機。舊譯有若之一字,是顯現勝機。指示初住以上的勝機也河願求往生極樂之意。然作爲起信論的主旨,勝機有四信五行之法,有分別發趣道相中所說的叁種發心。極樂往生當屬于傍意,當著眼于若之一字。則基本意,契合于凡夫兼爲聖人的旨趣。
若將本論與觀經相比較,則觀經的正宗分中廣說定散二善。但從流通文倒看時,乃鼓吹念佛,而仿解釋之例。本論亦與此,同雖說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但從此文倒看時,可說全論都是鼓吹念佛。然虛心平氣觀察今文時,有真假未分,旗幟不鮮明之處。故九祖法然聖人的“選擇集”中,判定爲傍明往生淨土論,實屬有理。
第九章 勸修利益分
本論共有五分,今述第五的勸修利益分。信奉上述之理而實行時,其利益廣大無垠。過去一切諸佛,亦皆乘此法而得無上涅槃。現在未來一切諸菩薩,亦可乘此法而成。是故一切衆生亦複可乘此法,今舉其利益以勸修。
本論以卷頭的歸敬頌爲序分,卷末的流通頌爲流通分,中間的五分爲正宗分。若在五正.宗分中求序、正、流通,則因緣分爲序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爲正宗分,今之勸修利益分爲流通分。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要義】總說利益。似上所說大乘之法,乃諸佛的秘藏實論。若有衆生信此法,欲入大乘菩薩所修之道(即因道之義。因通佛果,故曰道),須持此論(聞慧),思量(思慧),修習(修慧),究竟可至佛果涅槃之無上道(即果道之義)。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爲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爲喻。複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複如是無有邊際。
【要義】以下約聞思修叁慧,分別說其利益。“若人聞是法”以下,說明聞慧的益相。“假使有人”以下,說明思慧的益相。“複次若人”以下,陳述修慧的益相。其中所謂授記,乃言當來必成佛的記別,即授與保證。
其有衆生,于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曼劫,受大苦惱。是故衆生但應信仰,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叁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要義】次陳述誹謗此論之重罪。若人誹謗此論,當于無量劫間受大苦惱。何以故?因自害、害他,斷絕叁寶之種故也。言斷絕叁寶之種,乃因一切如來及菩薩皆乘此法以至菩提涅槃故也。
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衆生應勤修學。
【要義】最後結勸。叁世菩薩,皆行此法,更無異路。故應勸修學。
第十章 流通頌
諸佛甚深廣大義 我今隨分總持說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衆生界
【要義】對于卷頭的歸敬頌,此四句爲流通頌。將諸佛所證甚深廣大的大乘法義,我馬鳴隨分總括而說述。此造論的功德,如法性真如一樣廣大無邊。今願回向此功德,以普利遐代一切衆生。
本論以偈頌始,以偈頌終。于此即可想見馬鳴菩薩以何等虔敬的信念開端,以何等雄大的抱負結局。此流通頌僅四句,拜誦之時,不可輕輕看過。因此特設一章,以贊仰大士之抱負,欽仰度生之切望。
第十一章 余論
一、真如緣起的叁大難
【發端】所謂真如緣起,乃言本體的真如由于無明的緣而起動,成爲阿黎耶識,由此顯現宇宙萬有。然關于這說明,存有疑問。即:真如與無明的關系如何?無明的起原如何?無明的終局如何?古來講布起信論的人,都討究這些問題,名之爲叁大難。即一,真妄別體之難;二,真前妄後之難;叁,悟後卻迷之難是也。
然此等問題,不是到了後世才發生的,遠在佛在世時早已發端。即“圓覺經”第四金剛藏章中說:金剛藏菩薩合掌恭敬向世尊發問:(一)衆生既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相當于真前妄後)?(二)若是諸無明衆生所本有,則有何因緣而如來複說衆生本來成佛(相當于真妄別體)?(叁)十方衆生本來成佛而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相當于悟後卻迷)?如來對于此種懇诘,列舉譬喻,諄諄說法。其要旨是說:用生死輪回的相對分別心,並不能知道真如圓覺的絕對,此實乃證知無分別的境界。末了說偈,陳述修行之不可忽。問的是理論的哲學的,反之,答的是倫理的宗教的。寬容不迫,令人渴仰,問者心服即在于此。然此惟有世尊始能爲之。
【史實】中國唐朝則天武後時,複然法師(與賢首大師共同幫助實叉難陀翻譯華嚴經,乃高德之人)。曾造一偈,以問天下的學士,即所謂真妄偈是也。偈曰:
真法性本淨 妄念何由起 從真有妄生 此妄安可止 無始即無末
有終應有始 無始而有終 長懷竗此理 願爲開玄妙 析之出生死
此偈之中,要之,含蓄看叁大難。對于此偈,安國寺利涉、章敬寺懷晖、安國寺洪滔、雲華寺法海師等,競造答偈。然如果子、清涼澄觀、圭峰宗密叁師的答辯,大有可觀,爲余者所不及。奉禅法師向四明知禮所發的疑問,亦不外乎此。
對于真妄偈中的“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可以說:迷于真,故無明生。然並非真如先在,無明後起:就同真如無始一樣,無明也是無始的。又,無明既然是迷于真如而起的一種幻想,則無體即空,真如以外並無別體。對于“從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的問,可答言:無明並非從真如而生,乃迷于真如而生,因此悟了真如,無明自止。真如是所迷,無明是能迷,肯迷與所迷並不全同,故真如不可除,而無明可除。“無始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有終”,以無明爲無始,則不可不無終。對于此問,可答言:說無明爲無始,乃從來未曾悟得,故言無始。既失無明乃無體,即空,則無明完全終盡,惟一真如存在。欲知關于真妄偈的史實及其解答如何,可參看“佛祖統記”第十一卷、“圓覺經略疏鈔”第七卷、“宗鏡錄”第五卷、“十不二門詳解”下末,“林問錄”卷上等。
【真妄別體之難】真如乃無始的存在。無明…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