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28

  ..續本文上一頁與真如同,也是無始的存在。然真如之外有無明存在,真妄完全別體,起信論應是真妄二元論──此種非難,乃常向真如緣起論發放的強弩。但其實決不如此。先就真如門看,“論文”中說明真如門,說“心真如者,是一法界的大總相,乃法門之體”。“義記”中說:“真如門是染淨的通相,故通相之外別無染淨”。或說非染非淨或說非真非妄,或說不守自性,說無住,說無相,說約體絕相,說萬法通和。然則真如乃染淨未分惟一絕對的本體,非真,非妄,超絕真妄同異論,豈有容納真妄別體真妄二元論的余地?此乃明顯之理。其次,就生滅門看來,真如與無明,有非一非異的關系。在非一的方面,以真如爲覺,以無明爲不覺。覺與不覺,明與不明,真實與僞妄,互相差別,宛如別體二元。但如此真妄差別,不過是說明上的假定。故就非異方面說,無明雖爲無始的存在,但常依真如而存在,決非自立自存之物。如果無明也同真如一樣自立自存,則變成別體二元論。但在起信論中,是極度主張無明依真如而存在的。故就生滅門而言,也不是二元論,其理自明。後面,就無明的性質看來,“義記”中提出無體即空及有用成事二義。此二義也頗可說明無明的性質了。即無明是無體即空,乃無理之物。詳言之,從真理之上說來,無明元來是虛空之法,並非另有實體。妄法無體,乃真如緣起上不可動搖的真實義。然從我等迷者看來,乃有用成事,乃有情之物。詳言之,從迷情上說,迷界差別的現象森然存在,山川草木禽獸蟲魚展開在吾人眼前。在這迷情上開發萬有,稱爲有用成事。因此無明雖然元來是無體即空,但在我輩迷界之人看來,是有用成事。妄認無明仿佛有一種作用。故世尊對金剛藏菩薩提示真妄關系論,乃是枝末。所以必須令人脫卻生死輪回的迷心。可知世尊的解答,實乃徹底的明言。如此主張妄法無體,故就性質而言,也顯然不是二元論。說明真妄的關系,可用水譬喻真如,用風譬喻無明。真如的水被無明的風所動,卷起千波萬浪。水與風完全是別體。真如與無明也完全是別體也。

  【真前妄後之難】倘是因真如而有無明,則發生疑慮,以爲真如在前、無明在後。此即所謂真前妄後之難。今欲說明此事,應如何方可知呢?知道無明無始的存在與真妄同時的存在,此疑問即可冰釋。即真妄皆無始,因而視之爲同時存在。便發生真如在前、無明在後的疑問了。所謂無明無始的存在,乃真如緣起論中的根本主義。“論文”中說:“名爲一切衆生,而不稱爲覺,原是由于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曰無始的無明”。又說:“此心本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又說:“因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始”。這些話充分表白了無明無始之義。論者說緣起,說生起,是時間的說明。故回到過去數千萬年的太古原始時代而根究起來,則認爲真如在前、無明後來生起的一種謬見,乃由于未能明確徹底了解佛教緣起論的立場而來。蓋佛教緣起論,不用世間所謂進化論的筆法。緣起論的說明,雖是時間的,也常不離實相論的空間的說明。緣起即實相,豎即橫,捕捉宇宙的實相,給與緣起的時間的說明,無論過去現在,真妄都常是無始之物。“義記”中說破此理:“聞依真而有妄,便謂真先妄後。故發生無明有始之見。猶如從外道(數論)的冥初發生覺等”。在數論學派中,說由于用神我谛而起動自性冥谛,成爲大,成爲我執,展開覺樂等諸現象。故可說神我與自性二者在前、覺樂等在後。這顯然是反對佛教緣起論中的真妄無前後的定論的。故欲領會緣起論的意義,只要知道“論文”中“忽然念起,名爲無明”。只是人們似覺宛如無明後生,表明了妄法無體無根據而已。其次,所謂真妄同時的存在,乃確實地表明真如緣起論以實相爲根據,足以冰釋真前妄後的誤解了。若要毫無遺憾地說明此真妄同時存在之理,則非討究真如和無明和黎耶的關系不可。蓋此叁法的關系,既已說明生滅因緣之義,舉示了梗概。真如是本體,是不起的。並不能說述依真如而起的原因。故“義記”中說明真如,謂“非自性動,但隨他動”。可說充分地說破了真如爲宇宙之本體之理。反之,無明和黎耶,乃現象,是說起動之點。關于無明,“論文”中說“依覺故迷”(即由真如起無明)。又說“由于阿黎耶識,故有無明”。(依黎耶起無明)。又,關于阿黎耶識,“論文”中說“依阿黎耶識,故有無明”。(即依黎耶而起無明)。“義記”中則謂“依不覺,故生叁種相”(即依無明而起黎耶)。由此觀之,真如是本體,故在無論何種場合都不起。無明與黎耶,乃說起動之點。可見此無明與黎耶二者,實有互爲同時的因果關系。更簡短明了地說明此關系的,即“義記”中所謂“依似(黎耶)起迷(無明);依迷(無明)起似(黎耶)。此義一時,只是說時有前後耳”。可知在此二義的情況之下,無明與黎耶互爲因果,真如則常爲緣,叁法同時存在。這一燕與法相宗中的玉法展轉同時之說多少有相似之處,故比較的了解真妄同畔存在之理,能脫卻真前妄後的謬見。倘主張無明依真如而存在,則可說真如也依無明而存在;若不能如此說,則真前妄後之疑無由排斥。此種論難,可謂不曾充分會得以上所說的真如爲本體門、無明爲現象起動門之理的近視者流的妄評。

  【悟後卻迷之難】所謂悟後卻迷之難,意思是說,一度修顯真如而成,但又迷而入衆生。或稱爲還作衆生之難。先舉其難意,既說真如因無明而起動,發生衆生妄法;又說一度修顯而成佛,又會因無明而起動,發生衆生妄法。此難乃由不能深解真如緣起的根本義之所致。夫真如緣起,又名如來藏緣起,乃以在紅有指的真如爲根底者。所謂“迷從真如之都出”,]乃言以真如的自性清淨爲都,決不是指出纏無垢的真如。故說“真如因無明而起動,發生衆生妄法”,乃在纏有垢的立場上的話,即所謂真如緣起的通論也。其次,說“一度修顯真如而成佛”,乃出纏無垢的場合上的話,佛陀如來決沒有更迷之理。何則?因爲真如是無始無終的,如來隨順真如修顯真如適應真如故當然是無終的。則豈能再迷?其次提出的難意是:說真如無始無,說無明有,然照真如的例,無明不可不說有始,既曰有始,則再迷之事不可否定。然如論者所說,無終者無始;因此速斷爲有終者有始。這種說法,可謂非論理的妄斷之尤者。關于此點,宗密禅師設二種的四句分別如左:

  ┌有始無終──始覺

  一┼有終無始──無明

  ├無終無始──真如

  └有始有終──一期生死

  ┌無始無終──真如

  二┼無始有終──無明

  ├有始無終──真智

  └有始有終──妄念(前六識)

  若以無明爲有始,則如論者所說,雖又能入迷,但無真前妄後之理,無明是無始的存在。因爲是無始,故一度斷絕,不會生起而再迷。何則?因爲真如的起動,是他動的,非自動的。即須待無明之緣,方始起動也。然無明乃無始的存在,故爲迷的第一原因,除此以外無可根據之物。今斷滅此第一原因的無明而得佛果,則可達于出纏無垢真如,已無可起動之緣,故無再度迷入生死輪回之理。最後附記的一難是:若以無明爲無始,則無明亦像真如那樣無終;無明無終,則無成佛之期。答曰:若靠近真如絕對(非異門)的一邊,則不見真妄的區別,故當然是無終的。並非特地作爲妄法而論始終。若靠近生滅相對(非一門)的一邊,則真妄全然有區別,真如爲本體界,無明爲現象界;真如是真實,無明是虛妄。故無體即空的虛妄法得以斷滅,成爲無始有終,于是成佛之義成立矣。

  二、無明厚薄有無論

  【發端】論到宇宙人生的根本,則皆一味平等,不能有差別。然而何以或者爲山,或者爲川,或者爲非情,或者爲有情,或者爲動物,或者爲植物,或者爲禽獸,或者爲人類呢?尤其是在人生中間,有迷,有悟,有凡,有聖呢?答曰:一味平等的本體即真如,本來具有恒沙的功德力量,可使人人皆同樣地發起宗教心,同樣地增長信念,同樣地修養,同樣地突入涅槃之域。其所以不然者,理由何在呢?這便要說到無明了。有一種無明的妄法,在﹁味清淨的真如法性的本體界起作用,因此顯現森羅萬象。這好比同一堿味的水,由于風之緣而發生狂瀾怒濤,男波女波,一起一伏,出現千態萬狀的風光。如此,便輪回于六道,傍徨于生死之巷,極難到達真如的都門,而發生前後遲速。關于此,起信論中說:

  “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可知無明中有無量無邊的差別,在一味平等的真如界起波瀾,因而有千差萬別的迷者、悟者、善人、惡人。所以不能無疑問者,因根本的無明中也本來有無量無邊的差別和厚薄故也。枝末無明中有差別厚薄,本來是誰也可以首肯的。但元初迷真的一念中,即無始的無明中,是否有厚薄的問題,是不能輕易地解決的。馬鳴說“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此言是否可以直接用于根本無明,實乃一個疑問。因此欲問無始根本的無明有無厚薄。

  【惠遠】淨影寺的惠遠在起信論疏下之士(十四丁左)中,說述關于此事的見解。問曰:若初真一何故起染厚薄不同?答,無始無明等同品,無有粗細。知識以後染著不同心慮異故。續識以後起成深淺故。果報優劣上下不等利鈍差別。然此義者,非凡所能知。

  惠遠說無始的無明“等同品,無有粗細”,根據何種理由呢?在疏之上中,雖不分明,但看大乘義章五本(二十七丁)中所說“無明迷理暗惑,不緣事生,所迷之理,平等一理,故從所迷,說以爲一”便可約略察知其意。所以說無始的無明乃等同,無有厚薄者,因爲真如既已一味平等,與此相對的是迷理之惑的無始無明,所以依照現在所迷的平等之理,而說無有厚薄也。但倘不依照所迷之理,單就無始無明本身而論厚薄如何,則對此如何作答呢?從這點看時,惠遠所說無有厚薄,未能爲徹底的釋義。

  【賢首】起信論注釋的大名…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