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P38

  ..續本文上一頁問:年齡較輕的學佛人,不習慣淨土法門的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經》。他們對《無量壽經》已經很熟了,想學誦其他經典,如《地藏經》、《藥師經》、《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請問可以嗎?

  

答:這是雜修。實在講,現在一般人心地很亂,不能專一,自以爲聰明,自以爲是,要廣學多聞。四弘誓願講:「法門無量誓願學」,但不是現在學,它是有階段的、有層次的。佛先勸你發心,發「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是推動你修行的力量。社會大衆每天辛勤的認真工作,這是名利在推動,如果沒有名利,做了什麼也得不到,他肯定不做了。佛法既然不要名又不要利,什麼力量在推動?「衆生無邊誓願度」的願力,他要將他的弘願兌現,所以不能不努力用功。

  

  如何滿這個願?第一階段是斷煩惱,煩惱斷盡才學法門。我們今天學法門,不是真的學法門,是用學法門的方法斷煩惱。你想想,學一個法門斷煩惱比較容易,還是學許多法門斷煩惱容易?從這裏想就明白了。煩惱的根是你的心散亂,你學十幾種經,心力不集中,心是散亂的,斷煩惱難!學一部經,整個精神力量集中在其中,斷煩惱容易!

  

  《無量壽經》念得很熟,可能你對經文很熟悉,但經的義理卻一竅不通,所以會念得厭煩。如果通達義理,就會法喜充滿,不單是佛法,世法也有此效果。孔老夫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你學習會疲厭,就要反省自己一定錯了,不是理論上有錯誤,就是方法上有錯誤。

  

  古大德雲:「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要想通達一切經,最殊勝的方法就是從一部經下手,這一部經通了,全部的經都通了。一部經到什麼時候才算通?明心見性,任何一部經都能達到明心見性。《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你選修哪一部經典,佛都會點頭同意,爲什麼?都好,沒有不好的。只要你喜歡的就專修,「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見性,才能在這部經得定開慧。你的心不能定下來,心是亂的,怎麼能開智慧?所以,心是亂的,什麼成就都沒有。

  

  你問我:「念很多經可以嗎?」當然可以。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誰也管不了誰!但我們要明白道理,希望自己能得真實利益,這一點很重要。21-90-81

  

問:請問其他法門是否可以與淨土法門一起修學?我已經堅持誦《法華經》兩年了,請問誦《法華經》與淨土有關聯嗎?

  

答:《無量壽經》講,修學其他大乘法門,將修學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但是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有功德,不是每天念幾部經就行了,而且不是念經的人都能往生,這個道理要清楚。有很多人把讀經當作受持,這是誤會。「信、解、行、證」一定要統統具足,才稱作「受持」。接受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與境界,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這是受;保持而不失是持。如果有受而不能保持,是沒有用處的。有很多人把受持的意思搞錯了,念了一生的佛經,將來還墮六道輪回,就回過頭來罵佛,這是罪上加罪!佛說得沒有錯,是你自己解錯了。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淨業叁福」是基礎,就像蓋房子一樣,首先要有地基。淨業叁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這四句沒有做到,一生修學都變成了阿賴耶識裏的佛種子,這一生得不到受用,也就是古人講的:「你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你只能得一點小福德,沒有功德。這四句確實做到了,念佛求生淨土,能往生凡聖同居土。

  

  第二條:「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受持叁皈不是找個法師做叁皈,就是受持。叁皈依,第一是「皈依佛,覺而不迷」,就是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第二是「皈依法,正而不邪」,就是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第叁是「皈依僧,淨而不染」,僧的意思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與一切衆生和睦相處。皈依佛、法、僧統統落實了,才稱作「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就是你在世間的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廣大群衆最好的榜樣。以此功德加上念佛求生淨土,能生方便有余土,比同居土高一層。

  

  第叁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爲人演說,自行化他,這才能生實報莊嚴土。

  

  所以,我們對經教不能不涉獵,因爲不明了,往往會依自己的意思來猜度佛的意思,全都猜錯了,還自以爲學佛學得不錯,以爲自己已經入了佛知佛見,這太冤枉了。所以,佛教我們要深入經藏,深解義趣,這是很重要的開示。但是學習大乘經,也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有效果;如果學得太多太雜,心是散亂的,也不能成就。21-90-81

  

問:我持誦楞嚴咒咒心,前一段時間感到清淨,近來聽法師講《無量壽經》,又念阿彌陀佛,感到很不得力,心裏不如持楞嚴咒咒心的平靜,請問是何原因?

  

答:這是你平常念楞嚴咒念成習慣,你的心是定的,現在不念咒了,再換一個新的法門,這是不習慣所造成的苦惱。就像改行一樣,你原來是學經濟,現在去學醫,隔行如隔山,佛法修學亦複如是。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心容易得力。所以,不要常常更換法門,常常換法門就是雜修。

  

  你念楞嚴咒,一生就持楞嚴咒,持到身心清淨,發願求生淨土,肯定往生。《無量壽經.叁輩往生品》最後一段,有提到讀誦大乘者求往生。楞嚴咒是大乘,不管你修學哪個大乘法門,只要你將修學的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但是要記住,修學的功德是清淨心,也就是說你用持咒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亂,「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條件。無論修學什麼法門,只要清淨心現前,譬如念主耶稣念到清淨心現前,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往生。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清淨心現前就是功德,沒有妄念就能與淨土相應。21-90-82

  

問:放工之後,回家覺得很累,不念《無量壽經》,而改念《阿彌陀經》,請問如法嗎?

  

答:如法。甚至于連《阿彌陀經》也不念,專念佛號也可以。21-90-83

  

  

  

供養篇

  

問:師父常說供養道場,供養出家衆要有智慧;若道場不辦道,出家人失去道心,供養者也需要負責任。但是師父又常贊歎談禅法師供養道場,是以「因果各自負責」的態度。又說:「做好事不要怕流弊。」我們若以尊重恭敬叁寶之心,不見道場及僧衆過失來供養,即使他們不如法,耽于逸樂,請問我們是否仍能修積圓滿功德?

  

答:若真做到「不見世間過」,曉得因果各自負責,你的功德是圓滿的,不過這要真正有智慧。若其作惡不如法,破壞佛教形象,造的罪業極重,你的功德雖圓滿可生淨土,但對方造罪極重必墮叁途,爲顧及對方,我們也得要有一點慈悲心。

  

  各人立場不同,談禅法師是出家人,供養道場多半是其出家寺廟、受戒道場,這是祖庭,這是一份愛心,一份報恩心。而談禅法師供養之道場並不在附近,無法照顧周全,所以說「因果各自負責」。若道場較近,能常去參學並照顧,情況就不是如此。因此,凡事不能一概而論。

  

  供養道場最好的方法,就是將道場借給出家、在家人使用。譬如,我建造一個講堂,講堂産權是我的,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在此辦道,我可以租借給他,象征性的租,一年一塊錢租金,辦得如法就永遠辦下去,辦得不如法就收回。這個作法好,將來不會有爭道場的問題。21-90-46

  

問:居住條件不太好,沒有專門放經本的房間,只好放在臥室,請問行嗎?

  

答:行。佛法是從內心的真實恭敬,不在乎形式,形式一定要與自己生活條件相應。如果只有一間屋,臥房、客廳都在一起,佛像就供在那裏,這是如法的。如果房間很多,應該用一個房間做佛堂,這是恭敬心,所以佛法是非常活潑的。21-90-65

  

問:不少中國大陸的皈依弟子,將您的大幅彩照與佛菩薩一起供在佛堂內。居士們說:「淨空老法師的照片,新加坡居士林公開結緣,可以供弟子們請用,必定可以容許懸挂。」請問這種作法是否如法?

  

答:我非常感激,這是大陸同修的一份情誼。對于尊重的人,或者是在佛法的弘揚與護法上有特殊貢獻的人,我們的道場也懸挂供養他們的照片,或者供他們的長生牌位,這是一種「知恩報恩」的作法。

  

  我們將老師及護法的照片都挂在講堂,這是我們對于老師及護法的人念念不忘,無論他在世或者不在世,我們永遠記得他,永遠紀念他。我們看到他的照片,如同見到本人…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