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年龄较轻的学佛人,不习惯净土法门的一句佛号、一部《无量寿经》。他们对《无量寿经》已经很熟了,想学诵其他经典,如《地藏经》、《药师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请问可以吗?
答:这是杂修。实在讲,现在一般人心地很乱,不能专一,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要广学多闻。四弘誓愿讲:「法门无量誓愿学」,但不是现在学,它是有阶段的、有层次的。佛先劝你发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是推动你修行的力量。社会大众每天辛勤的认真工作,这是名利在推动,如果没有名利,做了什么也得不到,他肯定不做了。佛法既然不要名又不要利,什么力量在推动?「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力,他要将他的弘愿兑现,所以不能不努力用功。
如何满这个愿?第一阶段是断烦恼,烦恼断尽才学法门。我们今天学法门,不是真的学法门,是用学法门的方法断烦恼。你想想,学一个法门断烦恼比较容易,还是学许多法门断烦恼容易?从这里想就明白了。烦恼的根是你的心散乱,你学十几种经,心力不集中,心是散乱的,断烦恼难!学一部经,整个精神力量集中在其中,断烦恼容易!
《无量寿经》念得很熟,可能你对经文很熟悉,但经的义理却一窍不通,所以会念得厌烦。如果通达义理,就会法喜充满,不单是佛法,世法也有此效果。孔老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你学习会疲厌,就要反省自己一定错了,不是理论上有错误,就是方法上有错误。
古大德云:「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要想通达一切经,最殊胜的方法就是从一部经下手,这一部经通了,全部的经都通了。一部经到什么时候才算通?明心见性,任何一部经都能达到明心见性。《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你选修哪一部经典,佛都会点头同意,为什么?都好,没有不好的。只要你喜欢的就专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见性,才能在这部经得定开慧。你的心不能定下来,心是乱的,怎么能开智慧?所以,心是乱的,什么成就都没有。
你问我:「念很多经可以吗?」当然可以。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谁也管不了谁!但我们要明白道理,希望自己能得真实利益,这一点很重要。21-90-81
问:请问其他法门是否可以与净土法门一起修学?我已经坚持诵《法华经》两年了,请问诵《法华经》与净土有关联吗?
答:《无量寿经》讲,修学其他大乘法门,将修学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都能往生。但是修学其他法门一定要有功德,不是每天念几部经就行了,而且不是念经的人都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清楚。有很多人把读经当作受持,这是误会。「信、解、行、证」一定要统统具足,才称作「受持」。接受经典所讲的道理、方法与境界,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是受;保持而不失是持。如果有受而不能保持,是没有用处的。有很多人把受持的意思搞错了,念了一生的佛经,将来还堕六道轮回,就回过头来骂佛,这是罪上加罪!佛说得没有错,是你自己解错了。
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净业三福」是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首先要有地基。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这四句没有做到,一生修学都变成了阿赖耶识里的佛种子,这一生得不到受用,也就是古人讲的:「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你只能得一点小福德,没有功德。这四句确实做到了,念佛求生净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皈不是找个法师做三皈,就是受持。三皈依,第一是「皈依佛,觉而不迷」,就是从一切迷惑颠倒回归,依自性觉。第二是「皈依法,正而不邪」,就是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第三是「皈依僧,净而不染」,僧的意思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皈依佛、法、僧统统落实了,才称作「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你在世间的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广大群众最好的榜样。以此功德加上念佛求生净土,能生方便有余土,比同居土高一层。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为人演说,自行化他,这才能生实报庄严土。
所以,我们对经教不能不涉猎,因为不明了,往往会依自己的意思来猜度佛的意思,全都猜错了,还自以为学佛学得不错,以为自己已经入了佛知佛见,这太冤枉了。所以,佛教我们要深入经藏,深解义趣,这是很重要的开示。但是学习大乘经,也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有效果;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心是散乱的,也不能成就。21-90-81
问:我持诵楞严咒咒心,前一段时间感到清净,近来听法师讲《无量寿经》,又念阿弥陀佛,感到很不得力,心里不如持楞严咒咒心的平静,请问是何原因?
答:这是你平常念楞严咒念成习惯,你的心是定的,现在不念咒了,再换一个新的法门,这是不习惯所造成的苦恼。就像改行一样,你原来是学经济,现在去学医,隔行如隔山,佛法修学亦复如是。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心容易得力。所以,不要常常更换法门,常常换法门就是杂修。
你念楞严咒,一生就持楞严咒,持到身心清净,发愿求生净土,肯定往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最后一段,有提到读诵大乘者求往生。楞严咒是大乘,不管你修学哪个大乘法门,只要你将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但是要记住,修学的功德是清净心,也就是说你用持咒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乱,「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的条件。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只要清净心现前,譬如念主耶稣念到清净心现前,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往生。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清净心现前就是功德,没有妄念就能与净土相应。21-90-82
问:放工之后,回家觉得很累,不念《无量寿经》,而改念《阿弥陀经》,请问如法吗?
答:如法。甚至于连《阿弥陀经》也不念,专念佛号也可以。21-90-83
供养篇
问:师父常说供养道场,供养出家众要有智慧;若道场不办道,出家人失去道心,供养者也需要负责任。但是师父又常赞叹谈禅法师供养道场,是以「因果各自负责」的态度。又说:「做好事不要怕流弊。」我们若以尊重恭敬三宝之心,不见道场及僧众过失来供养,即使他们不如法,耽于逸乐,请问我们是否仍能修积圆满功德?
答:若真做到「不见世间过」,晓得因果各自负责,你的功德是圆满的,不过这要真正有智慧。若其作恶不如法,破坏佛教形象,造的罪业极重,你的功德虽圆满可生净土,但对方造罪极重必堕三途,为顾及对方,我们也得要有一点慈悲心。
各人立场不同,谈禅法师是出家人,供养道场多半是其出家寺庙、受戒道场,这是祖庭,这是一份爱心,一份报恩心。而谈禅法师供养之道场并不在附近,无法照顾周全,所以说「因果各自负责」。若道场较近,能常去参学并照顾,情况就不是如此。因此,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供养道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道场借给出家、在家人使用。譬如,我建造一个讲堂,讲堂产权是我的,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在此办道,我可以租借给他,象征性的租,一年一块钱租金,办得如法就永远办下去,办得不如法就收回。这个作法好,将来不会有争道场的问题。21-90-46
问:居住条件不太好,没有专门放经本的房间,只好放在卧室,请问行吗?
答:行。佛法是从内心的真实恭敬,不在乎形式,形式一定要与自己生活条件相应。如果只有一间屋,卧房、客厅都在一起,佛像就供在那里,这是如法的。如果房间很多,应该用一个房间做佛堂,这是恭敬心,所以佛法是非常活泼的。21-90-65
问:不少中国大陆的皈依弟子,将您的大幅彩照与佛菩萨一起供在佛堂内。居士们说:「净空老法师的照片,新加坡居士林公开结缘,可以供弟子们请用,必定可以容许悬挂。」请问这种作法是否如法?
答:我非常感激,这是大陆同修的一份情谊。对于尊重的人,或者是在佛法的弘扬与护法上有特殊贡献的人,我们的道场也悬挂供养他们的照片,或者供他们的长生牌位,这是一种「知恩报恩」的作法。
我们将老师及护法的照片都挂在讲堂,这是我们对于老师及护法的人念念不忘,无论他在世或者不在世,我们永远记得他,永远纪念他。我们看到他的照片,如同见到本人…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