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叁集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叁集)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23

   請掀開經 本四十七面:

   經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

   經 文到此地才給我們說出「隨順淨覺」所以然的道理。前面佛教我們看破、教我們放下,爲什麼要放下?這段經 文把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請看注解:

   講義【首句徵,下釋。】

   首句『何以故』,是徵問,下面這是解釋。「何以故」,就是爲什麼。

   講義【徵雲:何以故,必須有無俱遣,方爲隨順淨覺?】

   『遣』是遣除,就是放下的意思。『有無』是代表一切法,有爲法與無爲法。有爲、無爲都放下才是『隨順淨覺』,也就是諸佛如來在因地裏面修行的准則。下面這個文就是解釋:

   講義【真心絕待,照體獨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覺!以是常住寂滅相,喻如虛空性故。】

   此地這幾句經 文,我們在一切大乘經 裏面常常看到,這些道理也在一切經 論裏面常常可以接觸到,但是,有幾次我們真正的直下承當過,或者說曾經 有幾次我們親切的體會到這個境界?一時體會就是一時的契入,或者我們叫證得,這是好境界。在一個修學大乘的人,可能有極短暫的時間契入到這個境界,但是一刹那之間就失去了,雖然刹那之間現前,給諸位說,那就相當可貴,所謂是無量劫以來在無明苦中,刹那的智慧光明雖然像閃電一樣,刹那就過去,也不容易多得。有一次當然就會有第二次,有短時間當然以後這個時間會逐漸的加長,體驗會加深,所以是一種好境界。爲什麼我們在一刹那之間就把這個境界喪失?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其中境界,就不至於疑惑,因爲真心是絕待的。絕待跟獨立,在言語文字當中決定得不到,爲什麼?因爲言語文字都是相對,不是絕對的。譬如我們說一個「絕待」,它的對面就是「相對」,可見得這個境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才能現前。境界不能保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待的心從來沒有舍過,不但在我們清醒的時候,我們對待的心沒舍過,睡了覺,這個心還是離不開,所以你會作夢。換句話說,我們無始劫以來就生活在妄心相對的境界裏。

   『照體』就是淨覺的本體,雖然它不失,可是它被無明妄想障礙住,所以不能現前;不能現前,於是就産生一種錯覺,淨覺變成了錯覺。錯覺是什麼?錯覺就是相對的,有迷有悟,迷悟是相對的。真心淨覺裏面沒有迷、也沒有悟;迷悟都不存在,這才叫做淨覺現前。可是我們現在既然墮在相對的境界裏面,換句話說,我們有迷、有悟,我們要破迷開悟,這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可是諸位必須曉得,只要有迷悟概念存在,破迷是能破除一部分,不能斷根;開悟是可以開得了悟,不能夠徹悟。如果要把迷的根斷盡,要大徹大悟,那必須要離開相對的境界才能夠證得,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

   離開相對這個境界就是寂滅的境界。寂滅境界,我們在經 典裏面所看到,在菩薩位次裏面,像《仁王經 》所講寂滅忍的菩薩,下品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如來果地的境界,還在無生法忍之上。這個功夫叫做究竟證、圓滿證。佛在此地用一個比喻給我們說明,說『虛空性故』,用虛空來形容法性是絕待的、是獨立的,是不可以取、不可以執著。法性如是,法性所現的相,法性所起的作用,一一皆如虛空性故。所以要曉得,性體是空寂的。

   所以佛在前面才教給我們,對於一切有爲法(他不說無爲,說有爲),像《金剛經 》所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既然如夢幻泡影,無爲更不用說,這是叫我們完全放下。放下,不是說這個事我們統統丟掉,我們不要做,那你就錯了;放下,是從心地裏面放下,事怎麼樣?事要積極的去做。像諸佛菩薩,所謂「大作夢中佛事」,他做不做?做,比誰都做得積極;所謂「建立水月道場」,水中之月是空無所有,是虛空性,處處建立道場,處處大作佛事。

   這兩句話又怕諸位發生誤會,處處建道場是不是處處去建寺院?去建講堂?大作佛事是不是天天講經 說法、作法會?你要這樣想法那就錯了,完全都錯。所謂佛事,是在一切事裏面覺而不迷,那個事就叫做佛事;所謂道場,成就自己定慧的處所就叫道場。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皆是道場,各行各業,無論做什麼事情,穿衣吃飯,皆是佛事,所以要懂得這兩句話的意義,不能夠錯會。

   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無論從事某一種行業,對於你自己本分的事情盡心盡力去做,服務於社會,服務於衆生,覺而不迷,就是佛事;覺而不迷,你的定慧一定增長,所以當處就是道場,爲什麼?與「虛空性」相應。佛常住寂滅相,我們自己也是常住寂滅相,自己的心清淨,所謂在境界裏面曆事煉心,這才叫做「建立水月道場,大作空華佛事」,像《華嚴經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些善友所做的榜樣。由此可知,處處都是著重在淨、覺,起心動念都是清淨,都是覺而不迷,這才叫「隨順淨覺」。第二句,『常不動故』:

   講義【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淨,常自不動故。】

   雖然我們天天努力的在做,做我們自己本分的工作,盡心盡力的在做,可是自己曉得,雖然在做,是『一法不可得』。世間人拼命在工作,他迷了,他以爲有所得,所以他才拼命去工作;如果他覺得什麼都得不到,他就不肯做,所以他做是迷,不做也是迷。諸佛菩薩做,是覺悟、不迷,不做他也不迷,什麼時候做?因緣具足的時候做,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就不做,所以他做與不做是緣分具足不具足。世間人做與不做是得失,得失在那個地方做主宰,他有所得,他就拼命做;他什麼都得不到,他就不做,這是迷悟大大的不相同。覺悟的人做與不做,他心都是湛然清淨的,都是如如不動的。因緣成熟(具足)的時候,他要努力的工作,服務於大衆;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就是他有障礙,雖有心,沒法子做,或者能做不能夠盡心盡力的去做,這都是有障緣。這障緣障誰?障衆生,不障佛菩薩,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所有的障礙在衆生這一邊,不在佛菩薩,佛菩薩永遠沒有障礙,爲什麼?他是湛然不動,就是此地經 文裏講「常不動故」。

   世尊在《金剛經 》裏面教誡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一定要記住一樁重要的教訓,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是不動的,無論在什麼境界裏就是煉不動心。這兩句,我們也常常提醒同修們。「不取於相」,是知道一法不可得,所以才不取,沒有一法可得,這是智慧,這是看破;「如如不動」是屬於大定,是屬於放下,定慧等持。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本經 講「如來藏」,《楞嚴》也講「如來藏」,《楞嚴經 》分量大,分量大當然就講得多,也講得清楚;本經 簡略,簡略則是文字的簡略,並不是在法義上有什麼簡略,法義跟《楞嚴》完全相同,在文句上是省略很多。如來藏中,無起滅故。「起滅」這個念頭,是在阿賴耶裏面才有。而如來藏與阿賴耶,是一不是二。我們有時候說,覺悟了叫如來藏,迷了的時候叫阿賴耶,這樣講也能講得通,因爲如來藏跟阿賴耶是一不是二。可是諸位必須曉得,其實裏面只有迷悟,阿賴耶跟如來藏難道真是兩樁事情嗎?真的會有兩個現相嗎?沒有。我們在《六祖壇經 》裏面讀過,只有兩個名詞,無論從體、相、作用都是一沒有二,所謂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而且真妄不二。我們講一真、一妄好懂,講真妄不二難懂,就會把我們講迷惑了。

   這段經 文,講義裏頭一開端,「必須有無俱遣」,把有無換成真妄,是一個意思,必須真妄俱遣,必須是非俱遣,必須邪正俱遣,你才曉得萬法是一不是二,這個時候才真正見到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所以諸法實相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講義【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義。】

   「如來藏中」這一句是法,下面五句是意思。

   講義【如來藏,即是圓覺真心之別名。】

   一樁事情,名稱在佛教經 典裏面有幾十種,一樁事情建立這麼許多名稱,佛叫我們不要執著在名相上,道理在此地。『如來』,佛在《金剛經 》裏面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藏』的意思是含藏的意思。「如來藏」的意思,就是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如其性,皆含藏在法性之中,皆不離法性建立諸相,這就叫做如來藏。這個地方引用《楞伽經 》的經 文:

   講義【寂滅名爲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

   我們大家曉得,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如來藏,一心就是寂滅忍,像前面講「常住寂滅相」那就是一心,在念佛人來講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我講《華嚴》,總是把《彌陀經 》合起來講,《彌陀經 》裏一心不亂是能入,《華嚴》裏面一真法界是所入;修淨土法門,入一真法界,確實是方便當中的方便,捷徑當中的捷徑。可是一心的定義、一心的境界,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了,不能夠含糊籠統的搞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那對我們修學會産生很大的障礙。所以多讀大乘經 論,多聽大乘經 論,對我們修淨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不能夠輕視一心,以爲很容易,才曉得一心原來是寂滅忍,一心原來是如來藏。

   講義【淺顯言之,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來藏。如來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衆生心中,故諸大乘經 ,皆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在這幾句話當中,最關鍵的一個字就是『心』,這個「心」不是妄想、不是知見,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一切的知見妄想是妄心、是分別心、是執著心,真心本性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它沒有知見,也沒有妄想,這個時候叫真心顯露,這個心就是佛性。所以我們這個妄想不是心,妄想不是智慧…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