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見也不是智慧,這是我們必須把它分清楚。知見、妄想,在佛法術語裏面叫做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辯才、聰明,講的這些,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心性裏面自自然然起作用,不需要通過思惟、思考。底下緊接著幾句話非常重要,怕我們讀了前面幾句發生誤會:
講義【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須修,未免流爲狂慧。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從他覓,未免騎牛尋牛。】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可見得佛在經 裏面所講的義趣,我們一點都不能夠誤會,不能夠錯解。雖然佛在《華嚴》、《圓覺》裏面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沒錯,那麼我們是衆生,我們是不是本來成佛?在佛的眼睛裏面看是本來成佛,可是我們自己一天到晚生活在煩惱裏面、在輪回裏面,我們哪裏是佛?所以曉得自己有佛性,但是必須要修行。如果以爲自己就是佛,不需要再修行,那就是狂慧。所以雖然有佛性,一定要修行。
修行怎麼修法?要向自己修,不要向外求,這是正法。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學術,爲什麼?學術與宗教都是向外求。宗教是要靠外面的力量來保護自己,來幫助自己,是靠他不能靠自己,那是宗教;學術是相對的,不是絕待的,所以佛法與宗教、學術都不一樣。佛法是向內求,不向外求,佛法是絕待,不是相對。佛法是同一切法爲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它不相對,所以它是絕待的,它是獨立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向內求,而向外面境界去攀緣,那就是騎牛尋牛,那就錯了。
向內求,求什麼?諸位要記住前面所講的,一心,淨覺。所以佛法求,在一切境界裏面,求自心的清淨,求自心的覺照;一切境界裏面覺而不迷,在一切境界裏面是平等一心,求這個。這叫做功夫,這叫做學佛。學佛,佛就是自己的覺性,學這個字就是隨順的意思,所以學佛就是此地所講「隨順淨覺」,「學」這個意思有效法的意思。平常這些名詞的含義,我們不能夠錯會。我們開始學佛,我們學釋迦牟尼佛、學阿彌陀佛,我們要學「他怎樣隨順覺性,我也怎樣隨順覺性」,這就對了,而不是去模仿他,模仿他那就是心外求法。他因爲隨順覺性,所以他成佛了,我們去模仿他,決定不能成就。如果自己曉得,一回頭,「我也隨順覺性」,那自己也成佛了,學佛要這個學法!
講義【以如來藏,具有不變隨緣二義。若隨染緣,從真起妄,遂成世間,六凡法界;若隨淨緣,返妄歸真,便成出世間,四聖法界。雖成十界諸法,不出如來藏心之中。】
四聖、六凡、十法界,從哪裏來?是自己變現出來的。真心本性隨染淨緣現十法界,十法界就是真心的心相,現出這個相。但是這個相,諸位要曉得,相是妄相、是幻相,像《金剛經 》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的相都是虛妄。爲什麼是虛妄?《金剛經 》上說得很好,緣生的。你看看,是不是?四聖是隨淨緣而生,六凡是隨染緣而生,都是緣生法。緣生就不是真實的,緣生就不是不變的,刹那刹那在變,緣有它就有,緣滅它就滅,所以緣生之法了不可得,這是說明一切色相不可得。
講到心相,真心是清淨寂滅的,妄心是個相續相,就是我們講念頭,起心動念,是妄心,《金剛經 》裏面給我們說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說什麼?相續心不可得,這還能不放下嗎?四聖、六凡統統放下,那就功德圓滿,就叫做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叫成佛。你要說成佛,原來成佛是一無所得,確實成佛是一無所得;在一無所得裏面你得到的是究竟圓滿,密宗裏面講的大圓滿。大圓滿是一無所得而無所不得,諸位想想對不對?你有所得,你只得一點,失掉的太多,像大海之水你只取一瓢,你所得是那一瓢,除這一瓢之外全都失掉,那是凡夫的妄念。
真性現前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是誰的相分?自己的相分。我們常以夢境做比喻,當你在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是你自己的心變現出來,如果你一下覺悟「我現在在作夢」,想起佛經 裏面講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什麼?是心,能變的心;妄是什麼?所變的夢境,真妄不二!原來整個境界就是自己一人,你在這裏面還有沒有得失?還有沒有好惡?所以你的心清淨了,這時候二邊都舍掉,證得了全體,全體就是自己一個人。
希望諸位同學要常常從這個境界裏面多想想,想一想就是觀照,雖然這也是個妄想,這個妄想能幫助你開悟,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放下,比打其他的妄想要好得太多,其他的妄想是愈想愈迷惑,這個妄想是愈想愈開悟。然後再想想,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如來藏心的夢境,夢幻泡影,不是從外面來,正是佛法當中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如來藏心,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如來藏心變現的。我們自己要親證這個境界也不難,要緊的是離開染淨緣,我們就證得,就親證這個境界,就是真正的覺悟。我們今天在讀經 、在聽講,只是聽說而已,不是自己親證的境界;聽佛這麼講,聽菩薩、祖師這麼講,只是聽說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們要從聽說把它變成自己的境界,這就有價值。如何證得?從一心當中證得,由此可知,我們修學的功夫總在一心不亂。
『無起滅故,無知見故』,這兩句是發揮「空如來藏」的意義,也就是講如來藏的體性,本體裏面沒有起滅、沒有知見,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六祖他之所以能成爲祖師,他就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在一切境界裏面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他在黃梅修正神秀大師的一首偈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起有滅就是一物,本來無一物是心裏一個念頭都沒有,動一個念頭,念頭生,這個念頭有生就有滅;沒有起滅,也沒有見解、沒有知見。無起滅是自性本定,就是《楞嚴經 》裏面講的「首楞嚴大定」。無知見就是無分別智,無量無邊的智慧從這個地方生的,是根本智。
你看這兩句話多重要!自古以來,學佛的人學什麼?就學這兩句!而我們後來的人疏忽了,所以智慧不開,煩惱不能斷,顛倒錯亂,盲修瞎練,不知道修這兩句。本來沒有,無有一物,他還天天要去增加;本來沒有知見,一天到晚求知見,以爲知見就是智慧,這太離譜了,錯到哪裏去了!
在過去佛門修學的程序,一開端五年學戒,換句話說,五年,他的目標就是修「空如來藏」。學戒律就是學什麼?就是學「無起滅」,你才能夠斷煩惱。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這煩惱怎麼能斷?無起滅就是修定。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寺院裏服勞役,像六祖在黃梅八個月,天天做苦工,舂米劈柴,幹這粗重之活,修什麼?修定,修「無起滅」,修「無知見」,那真修行。定慧天天增長,不但定慧增長,每天做工服務大衆修福報,福報也增長,真是福慧雙修、定慧等持。我們現在有幾個人懂得,這在佛法叫妙行、叫真實行,誰懂得?稍微做一點粗重,「這個廟裏好苦,把人當牛馬看待」,在裏面起心動念,天天生煩惱,他不知道修福修慧。
道場如此,住在家庭也是一樣,家庭裏面一天到晚家事也很忙,那不跟六祖一樣!你爲一個家庭服務是你修福,一個家庭和睦,一個家庭整齊,影響你的鄰居,你的親戚朋友看到,對你都尊敬、都效法、都來跟你學,你就度了別人,自行化他,無量無邊的福報是這麼修來的。在工作裏面修一心不亂、修清淨無爲、修無分別智,幾個人懂得?幾個人曉得這個這麼妙的道理、這樣妙的方法?這是佛法。
所以《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修什麼?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那叫修根本法。叫你背誦經 論就是修「無知見故」,求根本智,不是叫你記誦。所以一個和合僧團,大家都無知見了,見和同解,有知見當然就不一樣,不一樣就有分別、就有爭執,所以大家都無知見,都修根本智、都修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起作用是無所不知,《般若經 》裏面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先修什麼?先修無知。六祖大師這個心就是清淨,無知;他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無論什麼人去問他,世出世間法你有疑難想去問他,他都給你解答,無所不知。爲一切衆生破迷開悟,他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在他自己是無知,亦無言說。
這兩句是根本,我們不能夠輕易的把它看過去,尤其是我們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或者在短時期當中得到理一心不亂,這兩句就是理一心不亂的鑰匙;心在一切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沒有一切知見,你怎麼不得理一心?
講義【以藏性用雖隨緣。】
如來藏性起作用的時候,雖然是隨緣。
講義【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聖法界,涅槃淨法,而體本不變,染淨諸法,無起無滅。】
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染淨諸法有沒有?有!有沒有起滅?無起滅!如果諸位看到染淨諸法無起滅,你要是看出來,要是體會到了,就是佛法裏面所謂證無生法忍。「法」是什麼?法就是四聖六凡一切諸法,「無生」就是無起滅,「忍」字當作承認、同意、認可,你自己親自見到這個境界,當然你承認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無起無滅。這是菩薩裏面的高級菩薩,大菩薩,證得了無生法忍。
實在講,一切法的確無起滅,正因爲它是無起滅,所以這一切法叫夢幻泡影,不是真實。如果有起滅,那變成真實,有生有滅;沒有生滅,所以才是虛妄。這個境界很難體會、很難想像,我們以電影銀幕來做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只能比個彷佛,或者我們用電視螢幕來做比喻,諸位細心去想想,螢幕上的相有沒有起滅?你說起,從哪裏起?有沒有起的痕迹?滅,滅到哪裏去?滅有沒有痕迹?電影銀幕上現的相,或者我們電視上螢幕現的相,我們曉得是幻影,《楞嚴》裏面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還說了一個起、說了一個滅,出生就是起,但是在當處,這是不得已而說,隨順我們凡夫錯誤概念而講。
我們拿這兩句話來說明電視上、電影螢幕影像,我們很容易理解,「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沒錯,是這個相。要說「無起無滅」,難懂,因爲它這個相是粗相,像我們現在電影影片,我們看看放映機就明了,一秒鍾當中開合二十四次,現的幻相,換句話說,就是生滅相,一秒鍾當中二十四次。而阿賴耶隨染淨緣,佛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也是一個相續相;我們彈指一秒鍾能彈幾次?彈得快,一秒鍾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電影一秒鍾二十四個生滅就把我們欺騙了,一秒鍾要有二十多萬個生滅,我們如何能覺察得出來?「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實在講太快,比電的速度、光的速度還快,所以實在講「無起滅」。理上說有起滅,事上找不到起滅,太快了,所以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本經 所講:
講義【生死涅槃,皆如昨夢。】
『生死涅槃』就把十法界都包括,講生死是六道,講涅槃是四聖,四聖、六凡統統包括,跟《金剛經 》裏面所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沒有兩樣。所以要曉得,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可得,既沒有得哪有失?沒有得失。你要不肯放下,總是迷得太重,迷而不覺。以夢來做比喻:
講義【夢時諸法無起,醒時諸法無滅。】
諸法有沒有?似有非有,所以一切諸法這個相是非有非無。法性決定是有,法相非有非無,這是事實的真相。
講義【承上句,既無起滅,惟是一真心體,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所有知見,無從湊泊。即《楞嚴經 》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這是解釋「無知見」的真義。我們學佛最重要就是學無知見、學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從哪裏來?從定當中來,從清淨心當中來。如果我們心不清淨,「我們什麼都不想,我什麼知見都沒有」,給諸位說,那錯了,那變成無記性。無記性不是無知見,無分別不是無分別智,這要搞清楚。什麼都不想那是無想定,無想定不能生智慧,不能生根本智。根本智是一切明了而無知見,不是說什麼都不明了,樣樣明了而無知見,樣樣明了而無起滅,這是真正的定;樣樣明了而無知見是真正的慧,所以這裏頭不能錯會。
由此可知,無分別智一定從清淨心得來,我們的心不清淨怎麼會有智慧?不是說我們讀經 多了、聽經 多了就能生智慧,沒有這個道理。讀得再多、聽得再多,那是別人的智慧,你縱然記得再多、背得再多,都是屬於記問之學,與自己的智慧不相幹,這個是要知道,自己智慧開不開,總是在自己清淨心中。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不清淨是大障礙,要想心清淨就得一切放下,真實發心,就像章嘉大師所說,一個真正學佛人一切放下,他的前途,就是修行這條道路,有佛菩薩護持,由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要操一點心,什麼境界逆來順受。在境界裏頭不要起知見,不要起心動念,完全順乎自然,因爲那是佛菩薩安排的,在這裏面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根本智。心果然清淨,智慧開了,一切現成。
所以一個真正修行人沒有不安於環境。這個道理不但佛菩薩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世間孔老夫子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儒家所謂「素富貴,安於富貴;素貧賤,安於貧賤」,跟佛法所講這個道理真是不謀而合,完全相應。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誡我們,我們如果不能體會這個意思,不能夠依照教誡來修學,過失是在我們自己。今天這幾句話都非常重要,對於一個真正修學人來說是最重要的開示。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今天時間到了,這幾句我們留到下個星期再來細說。經 文雖然是很短,你看它這裏面意思多麼豐富,境界實在是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細細去體會才能得到受用。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