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见也不是智慧,这是我们必须把它分清楚。知见、妄想,在佛法术语里面叫做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辩才、聪明,讲的这些,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心性里面自自然然起作用,不需要通过思惟、思考。底下紧接著几句话非常重要,怕我们读了前面几句发生误会:
讲义【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须修,未免流为狂慧。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未免骑牛寻牛。】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可见得佛在经 里面所讲的义趣,我们一点都不能够误会,不能够错解。虽然佛在《华严》、《圆觉》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没错,那么我们是众生,我们是不是本来成佛?在佛的眼睛里面看是本来成佛,可是我们自己一天到晚生活在烦恼里面、在轮回里面,我们哪里是佛?所以晓得自己有佛性,但是必须要修行。如果以为自己就是佛,不需要再修行,那就是狂慧。所以虽然有佛性,一定要修行。
修行怎么修法?要向自己修,不要向外求,这是正法。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为什么?学术与宗教都是向外求。宗教是要靠外面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来帮助自己,是靠他不能靠自己,那是宗教;学术是相对的,不是绝待的,所以佛法与宗教、学术都不一样。佛法是向内求,不向外求,佛法是绝待,不是相对。佛法是同一切法为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它不相对,所以它是绝待的,它是独立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向内求,而向外面境界去攀缘,那就是骑牛寻牛,那就错了。
向内求,求什么?诸位要记住前面所讲的,一心,净觉。所以佛法求,在一切境界里面,求自心的清净,求自心的觉照;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在一切境界里面是平等一心,求这个。这叫做功夫,这叫做学佛。学佛,佛就是自己的觉性,学这个字就是随顺的意思,所以学佛就是此地所讲「随顺净觉」,「学」这个意思有效法的意思。平常这些名词的含义,我们不能够错会。我们开始学佛,我们学释迦牟尼佛、学阿弥陀佛,我们要学「他怎样随顺觉性,我也怎样随顺觉性」,这就对了,而不是去模仿他,模仿他那就是心外求法。他因为随顺觉性,所以他成佛了,我们去模仿他,决定不能成就。如果自己晓得,一回头,「我也随顺觉性」,那自己也成佛了,学佛要这个学法!
讲义【以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二义。若随染缘,从真起妄,遂成世间,六凡法界;若随净缘,返妄归真,便成出世间,四圣法界。虽成十界诸法,不出如来藏心之中。】
四圣、六凡、十法界,从哪里来?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真心本性随染净缘现十法界,十法界就是真心的心相,现出这个相。但是这个相,诸位要晓得,相是妄相、是幻相,像《金刚经 》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的相都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金刚经 》上说得很好,缘生的。你看看,是不是?四圣是随净缘而生,六凡是随染缘而生,都是缘生法。缘生就不是真实的,缘生就不是不变的,刹那刹那在变,缘有它就有,缘灭它就灭,所以缘生之法了不可得,这是说明一切色相不可得。
讲到心相,真心是清净寂灭的,妄心是个相续相,就是我们讲念头,起心动念,是妄心,《金刚经 》里面给我们说明「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说什么?相续心不可得,这还能不放下吗?四圣、六凡统统放下,那就功德圆满,就叫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叫成佛。你要说成佛,原来成佛是一无所得,确实成佛是一无所得;在一无所得里面你得到的是究竟圆满,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大圆满是一无所得而无所不得,诸位想想对不对?你有所得,你只得一点,失掉的太多,像大海之水你只取一瓢,你所得是那一瓢,除这一瓢之外全都失掉,那是凡夫的妄念。
真性现前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是谁的相分?自己的相分。我们常以梦境做比喻,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整个梦境是你自己的心变现出来,如果你一下觉悟「我现在在作梦」,想起佛经 里面讲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什么?是心,能变的心;妄是什么?所变的梦境,真妄不二!原来整个境界就是自己一人,你在这里面还有没有得失?还有没有好恶?所以你的心清净了,这时候二边都舍掉,证得了全体,全体就是自己一个人。
希望诸位同学要常常从这个境界里面多想想,想一想就是观照,虽然这也是个妄想,这个妄想能帮助你开悟,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比打其他的妄想要好得太多,其他的妄想是愈想愈迷惑,这个妄想是愈想愈开悟。然后再想想,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如来藏心的梦境,梦幻泡影,不是从外面来,正是佛法当中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如来藏心,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如来藏心变现的。我们自己要亲证这个境界也不难,要紧的是离开染净缘,我们就证得,就亲证这个境界,就是真正的觉悟。我们今天在读经 、在听讲,只是听说而已,不是自己亲证的境界;听佛这么讲,听菩萨、祖师这么讲,只是听说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们要从听说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这就有价值。如何证得?从一心当中证得,由此可知,我们修学的功夫总在一心不乱。
『无起灭故,无知见故』,这两句是发挥「空如来藏」的意义,也就是讲如来藏的体性,本体里面没有起灭、没有知见,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六祖他之所以能成为祖师,他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他在黄梅修正神秀大师的一首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起有灭就是一物,本来无一物是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动一个念头,念头生,这个念头有生就有灭;没有起灭,也没有见解、没有知见。无起灭是自性本定,就是《楞严经 》里面讲的「首楞严大定」。无知见就是无分别智,无量无边的智慧从这个地方生的,是根本智。
你看这两句话多重要!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学什么?就学这两句!而我们后来的人疏忽了,所以智慧不开,烦恼不能断,颠倒错乱,盲修瞎练,不知道修这两句。本来没有,无有一物,他还天天要去增加;本来没有知见,一天到晚求知见,以为知见就是智慧,这太离谱了,错到哪里去了!
在过去佛门修学的程序,一开端五年学戒,换句话说,五年,他的目标就是修「空如来藏」。学戒律就是学什么?就是学「无起灭」,你才能够断烦恼。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烦恼怎么能断?无起灭就是修定。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寺院里服劳役,像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天天做苦工,舂米劈柴,干这粗重之活,修什么?修定,修「无起灭」,修「无知见」,那真修行。定慧天天增长,不但定慧增长,每天做工服务大众修福报,福报也增长,真是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我们现在有几个人懂得,这在佛法叫妙行、叫真实行,谁懂得?稍微做一点粗重,「这个庙里好苦,把人当牛马看待」,在里面起心动念,天天生烦恼,他不知道修福修慧。
道场如此,住在家庭也是一样,家庭里面一天到晚家事也很忙,那不跟六祖一样!你为一个家庭服务是你修福,一个家庭和睦,一个家庭整齐,影响你的邻居,你的亲戚朋友看到,对你都尊敬、都效法、都来跟你学,你就度了别人,自行化他,无量无边的福报是这么修来的。在工作里面修一心不乱、修清净无为、修无分别智,几个人懂得?几个人晓得这个这么妙的道理、这样妙的方法?这是佛法。
所以《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修什么?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那叫修根本法。叫你背诵经 论就是修「无知见故」,求根本智,不是叫你记诵。所以一个和合僧团,大家都无知见了,见和同解,有知见当然就不一样,不一样就有分别、就有争执,所以大家都无知见,都修根本智、都修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经 》里面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先修什么?先修无知。六祖大师这个心就是清净,无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什么人去问他,世出世间法你有疑难想去问他,他都给你解答,无所不知。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他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在他自己是无知,亦无言说。
这两句是根本,我们不能够轻易的把它看过去,尤其是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或者在短时期当中得到理一心不乱,这两句就是理一心不乱的钥匙;心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切知见,你怎么不得理一心?
讲义【以藏性用虽随缘。】
如来藏性起作用的时候,虽然是随缘。
讲义【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圣法界,涅槃净法,而体本不变,染净诸法,无起无灭。】
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染净诸法有没有?有!有没有起灭?无起灭!如果诸位看到染净诸法无起灭,你要是看出来,要是体会到了,就是佛法里面所谓证无生法忍。「法」是什么?法就是四圣六凡一切诸法,「无生」就是无起灭,「忍」字当作承认、同意、认可,你自己亲自见到这个境界,当然你承认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无起无灭。这是菩萨里面的高级菩萨,大菩萨,证得了无生法忍。
实在讲,一切法的确无起灭,正因为它是无起灭,所以这一切法叫梦幻泡影,不是真实。如果有起灭,那变成真实,有生有灭;没有生灭,所以才是虚妄。这个境界很难体会、很难想像,我们以电影银幕来做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只能比个彷佛,或者我们用电视萤幕来做比喻,诸位细心去想想,萤幕上的相有没有起灭?你说起,从哪里起?有没有起的痕迹?灭,灭到哪里去?灭有没有痕迹?电影银幕上现的相,或者我们电视上萤幕现的相,我们晓得是幻影,《楞严》里面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还说了一个起、说了一个灭,出生就是起,但是在当处,这是不得已而说,随顺我们凡夫错误概念而讲。
我们拿这两句话来说明电视上、电影萤幕影像,我们很容易理解,「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错,是这个相。要说「无起无灭」,难懂,因为它这个相是粗相,像我们现在电影影片,我们看看放映机就明了,一秒钟当中开合二十四次,现的幻相,换句话说,就是生灭相,一秒钟当中二十四次。而阿赖耶随染净缘,佛给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也是一个相续相;我们弹指一秒钟能弹几次?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电影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就把我们欺骗了,一秒钟要有二十多万个生灭,我们如何能觉察得出来?「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实在讲太快,比电的速度、光的速度还快,所以实在讲「无起灭」。理上说有起灭,事上找不到起灭,太快了,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本经 所讲:
讲义【生死涅槃,皆如昨梦。】
『生死涅槃』就把十法界都包括,讲生死是六道,讲涅槃是四圣,四圣、六凡统统包括,跟《金刚经 》里面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没有两样。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可得,既没有得哪有失?没有得失。你要不肯放下,总是迷得太重,迷而不觉。以梦来做比喻:
讲义【梦时诸法无起,醒时诸法无灭。】
诸法有没有?似有非有,所以一切诸法这个相是非有非无。法性决定是有,法相非有非无,这是事实的真相。
讲义【承上句,既无起灭,惟是一真心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所有知见,无从凑泊。即《楞严经 》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这是解释「无知见」的真义。我们学佛最重要就是学无知见、学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从哪里来?从定当中来,从清净心当中来。如果我们心不清净,「我们什么都不想,我什么知见都没有」,给诸位说,那错了,那变成无记性。无记性不是无知见,无分别不是无分别智,这要搞清楚。什么都不想那是无想定,无想定不能生智慧,不能生根本智。根本智是一切明了而无知见,不是说什么都不明了,样样明了而无知见,样样明了而无起灭,这是真正的定;样样明了而无知见是真正的慧,所以这里头不能错会。
由此可知,无分别智一定从清净心得来,我们的心不清净怎么会有智慧?不是说我们读经 多了、听经 多了就能生智慧,没有这个道理。读得再多、听得再多,那是别人的智慧,你纵然记得再多、背得再多,都是属於记问之学,与自己的智慧不相干,这个是要知道,自己智慧开不开,总是在自己清净心中。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不清净是大障碍,要想心清净就得一切放下,真实发心,就像章嘉大师所说,一个真正学佛人一切放下,他的前途,就是修行这条道路,有佛菩萨护持,由佛菩萨安排,自己不要操一点心,什么境界逆来顺受。在境界里头不要起知见,不要起心动念,完全顺乎自然,因为那是佛菩萨安排的,在这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根本智。心果然清净,智慧开了,一切现成。
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没有不安於环境。这个道理不但佛菩萨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世间孔老夫子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儒家所谓「素富贵,安於富贵;素贫贱,安於贫贱」,跟佛法所讲这个道理真是不谋而合,完全相应。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教诫我们,我们如果不能体会这个意思,不能够依照教诫来修学,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今天这几句话都非常重要,对於一个真正修学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开示。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今天时间到了,这几句我们留到下个星期再来细说。经 文虽然是很短,你看它这里面意思多么丰富,境界实在是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细细去体会才能得到受用。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