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三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3
请掀开经 本四十七面:
经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经 文到此地才给我们说出「随顺净觉」所以然的道理。前面佛教我们看破、教我们放下,为什么要放下?这段经 文把所以然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请看注解:
讲义【首句徵,下释。】
首句『何以故』,是徵问,下面这是解释。「何以故」,就是为什么。
讲义【徵云:何以故,必须有无俱遣,方为随顺净觉?】
『遣』是遣除,就是放下的意思。『有无』是代表一切法,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无为都放下才是『随顺净觉』,也就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修行的准则。下面这个文就是解释:
讲义【真心绝待,照体独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以是常住寂灭相,喻如虚空性故。】
此地这几句经 文,我们在一切大乘经 里面常常看到,这些道理也在一切经 论里面常常可以接触到,但是,有几次我们真正的直下承当过,或者说曾经 有几次我们亲切的体会到这个境界?一时体会就是一时的契入,或者我们叫证得,这是好境界。在一个修学大乘的人,可能有极短暂的时间契入到这个境界,但是一刹那之间就失去了,虽然刹那之间现前,给诸位说,那就相当可贵,所谓是无量劫以来在无明苦中,刹那的智慧光明虽然像闪电一样,刹那就过去,也不容易多得。有一次当然就会有第二次,有短时间当然以后这个时间会逐渐的加长,体验会加深,所以是一种好境界。为什么我们在一刹那之间就把这个境界丧失?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其中境界,就不至於疑惑,因为真心是绝待的。绝待跟独立,在言语文字当中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因为言语文字都是相对,不是绝对的。譬如我们说一个「绝待」,它的对面就是「相对」,可见得这个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才能现前。境界不能保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待的心从来没有舍过,不但在我们清醒的时候,我们对待的心没舍过,睡了觉,这个心还是离不开,所以你会作梦。换句话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生活在妄心相对的境界里。
『照体』就是净觉的本体,虽然它不失,可是它被无明妄想障碍住,所以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於是就产生一种错觉,净觉变成了错觉。错觉是什么?错觉就是相对的,有迷有悟,迷悟是相对的。真心净觉里面没有迷、也没有悟;迷悟都不存在,这才叫做净觉现前。可是我们现在既然堕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换句话说,我们有迷、有悟,我们要破迷开悟,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可是诸位必须晓得,只要有迷悟概念存在,破迷是能破除一部分,不能断根;开悟是可以开得了悟,不能够彻悟。如果要把迷的根断尽,要大彻大悟,那必须要离开相对的境界才能够证得,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
离开相对这个境界就是寂灭的境界。寂灭境界,我们在经 典里面所看到,在菩萨位次里面,像《仁王经 》所讲寂灭忍的菩萨,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果地的境界,还在无生法忍之上。这个功夫叫做究竟证、圆满证。佛在此地用一个比喻给我们说明,说『虚空性故』,用虚空来形容法性是绝待的、是独立的,是不可以取、不可以执著。法性如是,法性所现的相,法性所起的作用,一一皆如虚空性故。所以要晓得,性体是空寂的。
所以佛在前面才教给我们,对於一切有为法(他不说无为,说有为),像《金刚经 》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既然如梦幻泡影,无为更不用说,这是叫我们完全放下。放下,不是说这个事我们统统丢掉,我们不要做,那你就错了;放下,是从心地里面放下,事怎么样?事要积极的去做。像诸佛菩萨,所谓「大作梦中佛事」,他做不做?做,比谁都做得积极;所谓「建立水月道场」,水中之月是空无所有,是虚空性,处处建立道场,处处大作佛事。
这两句话又怕诸位发生误会,处处建道场是不是处处去建寺院?去建讲堂?大作佛事是不是天天讲经 说法、作法会?你要这样想法那就错了,完全都错。所谓佛事,是在一切事里面觉而不迷,那个事就叫做佛事;所谓道场,成就自己定慧的处所就叫道场。由此可知,尽虚空遍法界皆是道场,各行各业,无论做什么事情,穿衣吃饭,皆是佛事,所以要懂得这两句话的意义,不能够错会。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从事某一种行业,对於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做,服务於社会,服务於众生,觉而不迷,就是佛事;觉而不迷,你的定慧一定增长,所以当处就是道场,为什么?与「虚空性」相应。佛常住寂灭相,我们自己也是常住寂灭相,自己的心清净,所谓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这才叫做「建立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像《华严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些善友所做的榜样。由此可知,处处都是著重在净、觉,起心动念都是清净,都是觉而不迷,这才叫「随顺净觉」。第二句,『常不动故』:
讲义【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净,常自不动故。】
虽然我们天天努力的在做,做我们自己本分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在做,可是自己晓得,虽然在做,是『一法不可得』。世间人拼命在工作,他迷了,他以为有所得,所以他才拼命去工作;如果他觉得什么都得不到,他就不肯做,所以他做是迷,不做也是迷。诸佛菩萨做,是觉悟、不迷,不做他也不迷,什么时候做?因缘具足的时候做,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不做,所以他做与不做是缘分具足不具足。世间人做与不做是得失,得失在那个地方做主宰,他有所得,他就拼命做;他什么都得不到,他就不做,这是迷悟大大的不相同。觉悟的人做与不做,他心都是湛然清净的,都是如如不动的。因缘成熟(具足)的时候,他要努力的工作,服务於大众;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是他有障碍,虽有心,没法子做,或者能做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做,这都是有障缘。这障缘障谁?障众生,不障佛菩萨,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有的障碍在众生这一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永远没有障碍,为什么?他是湛然不动,就是此地经 文里讲「常不动故」。
世尊在《金刚经 》里面教诫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一定要记住一桩重要的教训,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不动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就是炼不动心。这两句,我们也常常提醒同修们。「不取於相」,是知道一法不可得,所以才不取,没有一法可得,这是智慧,这是看破;「如如不动」是属於大定,是属於放下,定慧等持。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本经 讲「如来藏」,《楞严》也讲「如来藏」,《楞严经 》分量大,分量大当然就讲得多,也讲得清楚;本经 简略,简略则是文字的简略,并不是在法义上有什么简略,法义跟《楞严》完全相同,在文句上是省略很多。如来藏中,无起灭故。「起灭」这个念头,是在阿赖耶里面才有。而如来藏与阿赖耶,是一不是二。我们有时候说,觉悟了叫如来藏,迷了的时候叫阿赖耶,这样讲也能讲得通,因为如来藏跟阿赖耶是一不是二。可是诸位必须晓得,其实里面只有迷悟,阿赖耶跟如来藏难道真是两桩事情吗?真的会有两个现相吗?没有。我们在《六祖坛经 》里面读过,只有两个名词,无论从体、相、作用都是一没有二,所谓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而且真妄不二。我们讲一真、一妄好懂,讲真妄不二难懂,就会把我们讲迷惑了。
这段经 文,讲义里头一开端,「必须有无俱遣」,把有无换成真妄,是一个意思,必须真妄俱遣,必须是非俱遣,必须邪正俱遣,你才晓得万法是一不是二,这个时候才真正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诸法实相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讲义【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义。】
「如来藏中」这一句是法,下面五句是意思。
讲义【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
一桩事情,名称在佛教经 典里面有几十种,一桩事情建立这么许多名称,佛叫我们不要执著在名相上,道理在此地。『如来』,佛在《金刚经 》里面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藏』的意思是含藏的意思。「如来藏」的意思,就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如其性,皆含藏在法性之中,皆不离法性建立诸相,这就叫做如来藏。这个地方引用《楞伽经 》的经 文:
讲义【寂灭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
我们大家晓得,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如来藏,一心就是寂灭忍,像前面讲「常住寂灭相」那就是一心,在念佛人来讲就是一心不乱。所以我讲《华严》,总是把《弥陀经 》合起来讲,《弥陀经 》里一心不乱是能入,《华严》里面一真法界是所入;修净土法门,入一真法界,确实是方便当中的方便,捷径当中的捷径。可是一心的定义、一心的境界,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不能够含糊笼统的搞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那对我们修学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所以多读大乘经 论,多听大乘经 论,对我们修净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能够轻视一心,以为很容易,才晓得一心原来是寂灭忍,一心原来是如来藏。
讲义【浅显言之,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来藏。如来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诸大乘经 ,皆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在这几句话当中,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心』,这个「心」不是妄想、不是知见,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切的知见妄想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它没有知见,也没有妄想,这个时候叫真心显露,这个心就是佛性。所以我们这个妄想不是心,妄想不是智慧…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