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二集) 1981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22
請掀開經 本四十四面最後一行:
經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向下這是最後的一段經 文,科題是「明妄盡還覺」。從經 文上看,諸佛如來在因地修行證果,所謂頓悟、頓修、頓證,他之所以能夠頓成就,就是底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八個字非常要緊。此地所講的輪轉,並不是專指六道的輪轉,六道輪轉是粗相,除了六道之外,十法界都在輪轉。六道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十法界也不是真實的,這個意思、這種境界,經 論裏面可以說常常在講,我們展開經 論處處可以讀到,然而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是轉不過來,換句話說,就是看不破、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雖然是空華,雖然本無輪轉,但是依然有輪轉的相、輪轉的作用存在。
就好比我們作夢一樣,夢,哪個人不曉得是假的?當你醒來的時候,你曉得那個夢是空花、水月,確實是假的,可是你在夢中有沒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有。夢境雖然是空的,當你作夢的時候,你並不知道夢境是空,並不以爲夢境是假的,你把假的當作真的,所以你在這裏面才有苦樂憂喜種種的感受。我們現前的境界跟作夢的情形非常相似,諸佛菩薩在夢中覺悟,凡夫在夢中不覺,不覺叫凡夫,覺悟叫佛菩薩。我們從這一段經 文就明了諸佛如來怎麼成佛的,這裏面沒有訣竅,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沒有秘密,只是一個「知」,這「知」就是般若觀照。
換句話說,我們聽經 上這麼講法,但是還是不知,我們把這經 念上一千遍、講上一千遍還是不知,爲什麼不知?沒有智慧。這個事情可以在日常生活境界裏面去勘驗,我們在生活當中還起不起煩惱?如果還有煩惱,沒有智慧,不知!我們還有沒有分別?如果還有分別,也是沒有智慧。我們有沒有妄想?如果有妄想,也證明沒有智慧。諸位要明了,智慧要是生了,它的現象就是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智慧就生了,這是智慧生起來的樣子。所以我們在境界當中可以拿這個來勘驗,就是測驗自己有沒有智慧。
也許諸位說,「那得要大智慧,我們有沒有一點小小的智慧?」小小的智慧要有一點,你的分別執著妄想煩惱就會輕、就會少一點。如果感覺到我們的煩惱每天輕,一天比一天輕,一年比一年輕,那就證明你有一點小智慧,你這個小智慧在增長;如果學佛學到分別執著是一天比一天重,煩惱一天比一天多,那就證明你完全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修圓覺,沒有智慧不能超越輪回,這是佛法的真實法。由此可知,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出叁界完全要靠自己。我給諸位說這個話意義很深,現在不但是在我們這個地區,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問題比我們更多,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世間人都懷著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於是就被一些人利用,哪些人?像《楞嚴經 》裏面所講的魔王、外道、邪思,被他利用了。如果你明白正法,那就不會被人利用,因爲正法都是講要自度。覺得自度很難,最好別人給我一個巧妙方法,我馬上就成就,這多好!於是就有很多人都告訴大家,他有秘密的方法,一教你,你馬上就成就,你很快就成就,大家一窩蜂都去了。
我在洛杉矶講經 ,洛杉矶那些道友告訴我,他們那個地方有十幾個開悟的,我講經 的時候來聽經 ,我就說,「開了悟還要聽我胡說八道幹什麼?」他自以爲開悟,也有人給他證明,證明他們開悟了,簡直叫胡說八道。這都是不明正法受人家的欺騙。佛法的正理決定是從戒定而開悟,悟是慧,是從根本智起後得智,根本智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我們用分別心、用執著的心是決定求不到的。我們今天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是諸佛如來在因地上他知道,如何將諸佛如來的真知把它變成自己的真智慧?這就有用處了。
講義【此明以智斷惑,確示頓悟妙門。】
『惑』是迷惑。我們不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迷惑顛倒,我們發心學佛,對於佛法裏面的理論、法門沒有一樣不迷惑顛倒,這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反省、要承認的,這是事實。如果不迷惑、不顛倒,你應當有成就了。我們看看古時候的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叁年成就的人就多得很,十年、八年成就的是不計其數。我們問問,我們修了幾年,怎麼連個消息都沒有?愈修煩惱愈多,愈修脾氣愈大。這原因就是不但我們沒有斷惑,我們的惑是天天在增長,心裏面是想求開悟、想求證果,事上恰恰與願望相違背,事是講修,所修的與你的願相違背。所以學佛的人如果惑不能斷,最低限度要保持著不能讓它再增長,這是起碼的功夫,然後再想辦法斷惑。
在修行方法裏面,最重要的方法,在我們今天來講,無過於念佛。念佛要不能攝心,我曾經 告訴過諸位,讀經 ,去背一部經 ,不但要背經 ,而且要背注解。我們如果不下這種功夫,開悟沒指望!我這些年來處處觀察、檢討,真正體會到佛在《地藏經 》裏面所講的「罪業深重,剛強難化」。這不是指別人,自己本身就是如此,應當自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我們自己是不是像經 上所講的,罪業深重,剛強難化?古人之成就就是他能接受,我們今天是排斥,不能接受,接受是表面的,陽奉陰違,這不是真正的接受。像我們這樣的人要想成就,我看最低限度也得花二十年的工夫,二十年的工夫要認真的修行。還像眼前這個樣子,恐怕再花上兩個阿僧只劫都不行。要認真的修行!
開始修行難,上軌道就容易了。你們諸位可以去研究《了凡四訓》,了凡居士剛剛回頭發願修,就是做叁千樁好事,你看看,多難,叁千樁善事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才做完,不容易!開頭回心轉意難,往後修善就容易了,愈來愈容易。修行確實是如此,開頭難,以後是愈來愈容易,爲什麼?上了軌道,智慧開了,煩惱天天少,智慧增長,法喜天天都有,法喜充滿,道理在此地。僧團裏面講「六和合」,「意同悅」就是每一個人都是法喜充滿。我們自己想想,我們一天到晚心裏有沒有歡喜?這種歡喜,就是六祖所說的「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法喜,一切法一接觸就明了、就不迷。接觸就明了、就不迷,這就是斷惑;斷惑,智慧一定開,沒有智慧怎麼能斷惑?
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念佛,我們讀經 。讀經 就是修根本智,就是修定,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讀誦經 典,心裏只念念都在經 文上,沒有其他的妄想,整個的意志集中在經 文上,也就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以一法離一切分別執著,用這個辦法。功夫用深了,自自然然分別執著妄想少了,少了,智慧就現前。分別妄想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少兩分,智慧就透兩分,這叫做漸修漸悟。漸修漸悟到了相當的功夫就會頓悟,就像此地講的,才可以頓悟,否則的話,我們天天讀誦大乘經 典也頓悟不了。
你們要記住《壇經 》裏面法達禅師給我們做的榜樣,法達禅師是念《法華經 》,念了叁千多遍,叁千多遍要十年的時間,《法華經 》一天念一遍,十年叁千天念叁千遍,所以遇到六祖,六祖給他一點,他就頓悟了,這才能頓得了,換句話說,他有相當的功力。法達禅師用了十年的工夫,所以我告訴諸位,希望諸位用二十年工夫,比他的工夫再加一倍,你才能夠頓得了。二十年不算長,雖然不短也不算很長,你們現在諸位同修從今天起開始努力,二十年後各個成佛、各個作祖,哪裏算遲?不算遲。可是在這二十年當中要有毅力,要有恒心,不能中斷,中斷了,那就沒有用處。
講義【牒合】
這是合前面所講。
講義【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前面這樣給我們說,這個地方說明永斷無明的所以然。
講義【以顯圓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知』字很重要!『圓照之功』,功就是功夫,圓滿覺照的功夫,功夫到了照見這個層次,智慧現前,像《心經 》裏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知是空華。「知是空華」,就是《心經 》裏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 》裏面所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照見,此地講「即無輪轉」。《心經 》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即無輪轉」,「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知是空華」,句子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們學佛要想成就的,就是成就這個「知」,但是諸位要曉得,迷就不知。
你要想求「知」,就得樣樣不迷。我是很想不迷,但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偏偏要迷,有什麼法子?這是我們當前問題症結之所在。諸位必須記取教訓,無論是解與行,要一門深入,兩門就迷了。講席裏面,我們選好幾種大乘了義的經 論,目的是爲了諸位同修有所揀擇。有人喜歡《華嚴》,有人喜歡《彌陀經 疏鈔》,有人喜歡《圓覺》,我們這才選幾種經 論幫助大家。可是諸位在其中只能選擇一種,一門深入!經 論不管你選擇哪一種,可是在修行一定要以念佛爲主,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的。
譬如,你選的是《彌陀經 疏鈔》,講《彌陀經 疏鈔》你一定要來聽,講其他的經 論可以不來;如果選擇《圓覺經 》,《彌陀經 疏鈔》你還是要來聽,爲什麼?行在彌陀,你可以不聽《華嚴》;選《華嚴經 》的,也要聽《彌陀經 》,可以不聽《圓覺》。由此可知,《彌陀經 疏鈔》的重要性,沒有這個法門你很難有成就。自古以來,宗門、教下結歸西方淨土的比比皆是,有這些傳記、語錄可以考證,我們怎麼能疏忽?圓瑛法師他是一生專學《楞嚴》,你看他自己所標榜的,他住的房子叫「叁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所以他是教宗《楞嚴》,行在《彌陀》。他對於《彌陀經 》用不用心?你們看看他的《彌…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