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二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2
请掀开经 本四十四面最后一行:
经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向下这是最后的一段经 文,科题是「明妄尽还觉」。从经 文上看,诸佛如来在因地修行证果,所谓顿悟、顿修、顿证,他之所以能够顿成就,就是底下这两句话,非常重要,『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八个字非常要紧。此地所讲的轮转,并不是专指六道的轮转,六道轮转是粗相,除了六道之外,十法界都在轮转。六道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十法界也不是真实的,这个意思、这种境界,经 论里面可以说常常在讲,我们展开经 论处处可以读到,然而我们眼前的境界就是转不过来,换句话说,就是看不破、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虽然是空华,虽然本无轮转,但是依然有轮转的相、轮转的作用存在。
就好比我们作梦一样,梦,哪个人不晓得是假的?当你醒来的时候,你晓得那个梦是空花、水月,确实是假的,可是你在梦中有没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有。梦境虽然是空的,当你作梦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梦境是空,并不以为梦境是假的,你把假的当作真的,所以你在这里面才有苦乐忧喜种种的感受。我们现前的境界跟作梦的情形非常相似,诸佛菩萨在梦中觉悟,凡夫在梦中不觉,不觉叫凡夫,觉悟叫佛菩萨。我们从这一段经 文就明了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这里面没有诀窍,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没有秘密,只是一个「知」,这「知」就是般若观照。
换句话说,我们听经 上这么讲法,但是还是不知,我们把这经 念上一千遍、讲上一千遍还是不知,为什么不知?没有智慧。这个事情可以在日常生活境界里面去勘验,我们在生活当中还起不起烦恼?如果还有烦恼,没有智慧,不知!我们还有没有分别?如果还有分别,也是没有智慧。我们有没有妄想?如果有妄想,也证明没有智慧。诸位要明了,智慧要是生了,它的现象就是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智慧就生了,这是智慧生起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境界当中可以拿这个来勘验,就是测验自己有没有智慧。
也许诸位说,「那得要大智慧,我们有没有一点小小的智慧?」小小的智慧要有一点,你的分别执著妄想烦恼就会轻、就会少一点。如果感觉到我们的烦恼每天轻,一天比一天轻,一年比一年轻,那就证明你有一点小智慧,你这个小智慧在增长;如果学佛学到分别执著是一天比一天重,烦恼一天比一天多,那就证明你完全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修圆觉,没有智慧不能超越轮回,这是佛法的真实法。由此可知,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出三界完全要靠自己。我给诸位说这个话意义很深,现在不但是在我们这个地区,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问题比我们更多,这是我们要觉悟的。世间人都怀著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於是就被一些人利用,哪些人?像《楞严经 》里面所讲的魔王、外道、邪思,被他利用了。如果你明白正法,那就不会被人利用,因为正法都是讲要自度。觉得自度很难,最好别人给我一个巧妙方法,我马上就成就,这多好!於是就有很多人都告诉大家,他有秘密的方法,一教你,你马上就成就,你很快就成就,大家一窝蜂都去了。
我在洛杉矶讲经 ,洛杉矶那些道友告诉我,他们那个地方有十几个开悟的,我讲经 的时候来听经 ,我就说,「开了悟还要听我胡说八道干什么?」他自以为开悟,也有人给他证明,证明他们开悟了,简直叫胡说八道。这都是不明正法受人家的欺骗。佛法的正理决定是从戒定而开悟,悟是慧,是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我们用分别心、用执著的心是决定求不到的。我们今天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是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他知道,如何将诸佛如来的真知把它变成自己的真智慧?这就有用处了。
讲义【此明以智断惑,确示顿悟妙门。】
『惑』是迷惑。我们不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迷惑颠倒,我们发心学佛,对於佛法里面的理论、法门没有一样不迷惑颠倒,这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反省、要承认的,这是事实。如果不迷惑、不颠倒,你应当有成就了。我们看看古时候的大德,无论是出家、在家,三年成就的人就多得很,十年、八年成就的是不计其数。我们问问,我们修了几年,怎么连个消息都没有?愈修烦恼愈多,愈修脾气愈大。这原因就是不但我们没有断惑,我们的惑是天天在增长,心里面是想求开悟、想求证果,事上恰恰与愿望相违背,事是讲修,所修的与你的愿相违背。所以学佛的人如果惑不能断,最低限度要保持著不能让它再增长,这是起码的功夫,然后再想办法断惑。
在修行方法里面,最重要的方法,在我们今天来讲,无过於念佛。念佛要不能摄心,我曾经 告诉过诸位,读经 ,去背一部经 ,不但要背经 ,而且要背注解。我们如果不下这种功夫,开悟没指望!我这些年来处处观察、检讨,真正体会到佛在《地藏经 》里面所讲的「罪业深重,刚强难化」。这不是指别人,自己本身就是如此,应当自己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我们自己是不是像经 上所讲的,罪业深重,刚强难化?古人之成就就是他能接受,我们今天是排斥,不能接受,接受是表面的,阳奉阴违,这不是真正的接受。像我们这样的人要想成就,我看最低限度也得花二十年的工夫,二十年的工夫要认真的修行。还像眼前这个样子,恐怕再花上两个阿僧只劫都不行。要认真的修行!
开始修行难,上轨道就容易了。你们诸位可以去研究《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刚刚回头发愿修,就是做三千桩好事,你看看,多难,三千桩善事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才做完,不容易!开头回心转意难,往后修善就容易了,愈来愈容易。修行确实是如此,开头难,以后是愈来愈容易,为什么?上了轨道,智慧开了,烦恼天天少,智慧增长,法喜天天都有,法喜充满,道理在此地。僧团里面讲「六和合」,「意同悦」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法喜充满。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一天到晚心里有没有欢喜?这种欢喜,就是六祖所说的「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法喜,一切法一接触就明了、就不迷。接触就明了、就不迷,这就是断惑;断惑,智慧一定开,没有智慧怎么能断惑?
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念佛,我们读经 。读经 就是修根本智,就是修定,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读诵经 典,心里只念念都在经 文上,没有其他的妄想,整个的意志集中在经 文上,也就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以一法离一切分别执著,用这个办法。功夫用深了,自自然然分别执著妄想少了,少了,智慧就现前。分别妄想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少两分,智慧就透两分,这叫做渐修渐悟。渐修渐悟到了相当的功夫就会顿悟,就像此地讲的,才可以顿悟,否则的话,我们天天读诵大乘经 典也顿悟不了。
你们要记住《坛经 》里面法达禅师给我们做的榜样,法达禅师是念《法华经 》,念了三千多遍,三千多遍要十年的时间,《法华经 》一天念一遍,十年三千天念三千遍,所以遇到六祖,六祖给他一点,他就顿悟了,这才能顿得了,换句话说,他有相当的功力。法达禅师用了十年的工夫,所以我告诉诸位,希望诸位用二十年工夫,比他的工夫再加一倍,你才能够顿得了。二十年不算长,虽然不短也不算很长,你们现在诸位同修从今天起开始努力,二十年后各个成佛、各个作祖,哪里算迟?不算迟。可是在这二十年当中要有毅力,要有恒心,不能中断,中断了,那就没有用处。
讲义【牒合】
这是合前面所讲。
讲义【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前面这样给我们说,这个地方说明永断无明的所以然。
讲义【以显圆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知』字很重要!『圆照之功』,功就是功夫,圆满觉照的功夫,功夫到了照见这个层次,智慧现前,像《心经 》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知是空华。「知是空华」,就是《心经 》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照见,此地讲「即无轮转」。《心经 》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即无轮转」,「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知是空华」,句子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们学佛要想成就的,就是成就这个「知」,但是诸位要晓得,迷就不知。
你要想求「知」,就得样样不迷。我是很想不迷,但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偏偏要迷,有什么法子?这是我们当前问题症结之所在。诸位必须记取教训,无论是解与行,要一门深入,两门就迷了。讲席里面,我们选好几种大乘了义的经 论,目的是为了诸位同修有所拣择。有人喜欢《华严》,有人喜欢《弥陀经 疏钞》,有人喜欢《圆觉》,我们这才选几种经 论帮助大家。可是诸位在其中只能选择一种,一门深入!经 论不管你选择哪一种,可是在修行一定要以念佛为主,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
譬如,你选的是《弥陀经 疏钞》,讲《弥陀经 疏钞》你一定要来听,讲其他的经 论可以不来;如果选择《圆觉经 》,《弥陀经 疏钞》你还是要来听,为什么?行在弥陀,你可以不听《华严》;选《华严经 》的,也要听《弥陀经 》,可以不听《圆觉》。由此可知,《弥陀经 疏钞》的重要性,没有这个法门你很难有成就。自古以来,宗门、教下结归西方净土的比比皆是,有这些传记、语录可以考证,我们怎么能疏忽?圆瑛法师他是一生专学《楞严》,你看他自己所标榜的,他住的房子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所以他是教宗《楞严》,行在《弥陀》。他对於《弥陀经 》用不用心?你们看看他的《弥…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