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經 要解講義》,就曉得他對於《阿彌陀經 》下的功夫有多深,把在《楞嚴經 》上的心得、悟處全都用在念佛法門上,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下面幾句話希望諸位要用心的把它記住,千萬不要輕易的看過:
講義【但以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離念頓入,當處了知。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無明無性,其體本空,同如空華,無體可得;則無明頓斷,即無輪轉。】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智慧從哪裏來?智慧是從自性當中生起的,是從清淨心當中現前的。所以,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心清淨了,清淨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心不清淨,起的作用就是無明,就是起惑造業,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就是學的清淨心,修行就是修的清淨心,可見得這個法門不從外得。所以佛學稱爲內學,佛法裏面講智慧稱爲內明,這都是叫我們要從自性當中去求,不能向外求。向外求,生死輪回永遠不斷,沒有辦法超越;唯有向內求,自己本性光明透出來,才能照見本空,才能頓斷無明。
照破之後,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下面幾句說出來了:『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是佛法裏面所謂了生死,「了」就是根本沒有,沒有生死,不但生死沒有,身心也了不可得。這個意思,佛在《金剛經 》裏面給我們講得很透徹,我們的身相,身是緣生的,凡是講到緣生就是不生,緣滅就是不滅。譬如這個毛巾,毛巾是緣生的,是用紗把它織成的才有這個相,它有沒有生?沒有生;我們將它拆開來成爲一條線,毛巾沒有了,毛巾有沒有滅?沒有滅。可見得這個相是不生不滅,只有緣聚緣散,因緣聚合起來現這個相,散開來就沒有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聚起來,只有妄相,沒有實體。你說它相不存在(妄相不存在),物質不滅,毛巾拆開是一條線,這條線再織成又成毛巾,哪有生滅之相可得?一法如是,法法皆如是,沒有例外的。經 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明相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虛妄相是隨著因緣在那裏變的,緣有了,相就存在;緣沒有了,相就消失。緣是天天在變,所以那個相天天不一樣!這是我們要覺悟,我們身體這個相天天不一樣,哪裏會是真的?這就是身相不可得,這個身相事實是非有非無。
心相怎麼樣?佛在《金剛經 》上跟我們講,叁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都叫做打妄想,爲什麼?不可得。你果然覺悟叁心不可得,你妄想就沒有,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煩惱,沒有意義,如果這個想要可得的話,要是真的話,那你盡管去想,想過去、想未來;如果這些想統統都落空,你想它幹什麼?變成毫無意義。所以要曉得,身心俱不可得,哪裏會有生死!哪裏會有輪回!
下面兩句是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這兩句意思很深,『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作」這個意思就是推想,不是我們推想「好像沒有這個道理」,「無」就是無身心、無生死、無輪回。不是我們作意推想的,不是想像的,換句話說,不是一種幻想,不是一種推斷,而是「本性無故」。換句話說,它本來就是如此,這就是禅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圓覺會上這是第一章,第一章所發明的就是諸佛如來修行所依據的理論、方法,這在修行來講是最上乘的修行法,沒有比這再高了,如果說還有比這再高的那是妄語,那不是真實的。
講義【但以圓照清淨覺相,身心寂滅,本性自無,故不隨生死輪轉;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
最高的修行就是『但以圓照清淨覺相』,諸佛如來之所以成爲諸佛如來就是用的「圓照清淨覺相」,這是我們應當覺悟的。在一切衆生根性裏面講,所謂大乘根性的人、圓頓根性的人,他一聽說這個法門他就會用,那就是圓頓、大乘根性的人;聽了之後他還不會用,這是凡小根性的人,凡夫、小乘聽了不會用,不但圓不過來,連照也沒有。我們要問:圓照清淨覺相怎麼修法?《彌陀經 》裏面所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是圓照清淨覺相。我們用心,從早到晚心裏面是妄念紛飛,幾時用過一心?沒有用過一心。時時顛倒錯亂,幾時是心不顛倒?
我們在《壇經 》裏面講過很多遍,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有分別,我們的心顛倒了;才有執著,心顛倒了;才有貪瞋,心顛倒了;才有嫉妒,心顛倒了。你們去念念《壇經 》,經 就是一面鏡子,讀經 就是拿這一面鏡子照照自己。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晚上睡覺之前照照鏡子,看看不幹淨地方會洗得幹幹淨淨的。經 書是照心的鏡子,我們心裏面迷惑顛倒要靠這面鏡子把它照清楚,照清楚之後也要把它洗幹淨,你這個心就清淨了,心清淨現的相就是「覺相」。「圓照」,無時不照,無處不照,這才叫圓,圓是圓滿沒有欠缺,二六時中在在處處都用這部經 來照自己的清淨心,使你的覺相現前,經 的功德就這麼大。
我們自己道場不受任何限製,所以將這些經 文跟大家細細的討論,這種機緣是相當不容易得到的。美國沈家桢居士要求我給他講《圓覺經 》,明年我們再去,在他那個地方講經 時間很短,十幾個小時來講《圓覺經 》,你們諸位想想,經 裏面的義趣真正不容易發揮,細講諸位得的受用多。在今天整個世界上來說,能夠將這些大經 詳細的在討論只有在臺灣,除臺灣之外哪一個地區都辦不到,這是我們這一方人有福,自己必須要珍重。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這叁者,在臺灣的人是因緣具足,問題就是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叁者都具足,這一生決定成就,一生成佛;叁者裏面缺一條,這一生都不能成就。
如果以念佛這個方法,二六時中你的佛號不間斷就是「圓照清淨覺相」。可是你一定要懂得佛號的意思,你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裏面佛號不斷,當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見色聞聲,你要想到這個佛號的意思。「南無」是皈依、是禮敬、是尊重,有這些意思在裏面,「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無量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要覺悟不迷,這個心就清淨,這個相就是覺相,二六時中不間斷那就是圓照。所以要曉得意思,念念喚醒自己覺而不迷。要把「圓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無礙。「我有工作」,工作就迷了,那你那個佛白念了,沒用處。事事無礙!覺而不迷,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手上拿著念珠,口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接觸外面境界心裏面還起貪瞋癡慢,你這個佛號叫白念了,一點用處都沒有。爲什麼?口裏念著「我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心裏還是貪瞋癡慢,還是迷惑顛倒,你不叫白念了嗎?念這個就是要應用在生活當中,念念覺,事事覺,念念不迷,事事不迷,這叫念佛人。
念佛人,佛就是覺的意思,就是念覺的人,念念覺悟之人;念佛人,把它整個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念念覺悟之人。印度的話稱作佛陀,中文的意思是覺者,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諸位想想,念佛人它這個意思是念念覺悟的人,我們要是念念迷惑顛倒,還自以爲是念念覺悟之人,那不是加一倍的迷惑顛倒嗎?
經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諸位看注解,這是說智慧圓滿的相,注解裏面講:
講義【此泯智合覺,特顯覺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爲大徹大悟之真知也。】
這一段經 文在此地非常重要,假如沒有這段經 文,這裏面就有過失。像佛在《楞嚴》裏面所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自以爲有了圓照清淨覺相,那就是無明的根本,所以在這個地方立刻再把它否定掉。像《心經 》到最後做一個總否定,「無智亦無得」,「智」是什麼?智慧,般若智慧,「得」是什麼?菩提涅槃,智是能證,得是所證,能所都沒有,這才叫究竟覺,才叫做大徹大悟的真知。有智、有覺,還是坐在兩頭,換句話說,還是在相對的範圍之內,佛法裏面講對待,還在對待當中沒有超越;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你還生活在相對裏面,沒有超越相對。佛法裏面講「向上一著」就是超越相對、超越對待,超越對待才能夠證得實相。
『特顯覺體』,就是講的實相,「覺體」我們也叫它做真如,或者叫它做本性,或者叫它做實相,或者叫它做第一義,《楞嚴》裏面叫如來藏,名稱太多了,都是這一樁事情。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體如是,給諸位說,相也如是,作用也如是,所以才妙不可言!我們過去講《妙法蓮華經 》,雖然經 沒講完,我們講的是大意,但是在經 題裏面將「妙」字也算是很詳細的說出來了,講二十種妙。智與覺合就妙了,如果合不攏,智慧是有,不能叫妙智。可是諸位要曉得,必得妙智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是妙智做不到的。再大的智慧、再高的學問也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回。這個妙智慧是什麼?就是智與覺合成一個,智與覺合成一個就叫做佛,就成佛了。
我們大專講座的教材《十四講》,第一個講題是講「佛」的意思,佛怎麼講?「智」「覺」合起來就叫做佛。智慧是體,作用就是覺,體用是一不是二,有體有用。而且還可以互爲體用,覺是體,智就是用;智是體,覺是用。從圓教初住菩薩智與覺就合了,一直到究竟覺,這裏面智跟覺就是互爲體用,這境界層次才漸漸的提升。這在《華嚴經 》我們所看到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華嚴》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爲法身大士就是智覺融合成一體了,就是《心經 》裏面「照見五蘊皆空」,換句話說,圓教初住就照見,那是剛剛開始照見,以後功夫是愈轉愈深。
此地所看到的「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這是圓初住以上的境界。「靈靈不昧」是心清淨,「了了常知」是生智慧。如果我們從兩種智來講,「靈靈不昧」是根本智,「了了常知」是後得智;「靈靈不昧」是實智,「了了常知」是權智。「不落有無」就是不落二邊,我們前面講對待法,相對的超越了,「有無」是相對,「不落有無」就是超越相對。這是禅家所講的「向上一著」,這個在禅宗叫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念佛法門叫理一心不亂,就說的這個境界。經 、注解說得這麼透徹,我們應當要覺悟,應當要依教修行。
講義【以真知無知,無所不知,不落有無二相。】
『真知』是本性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無知』是什麼?就是它不起作用的時候,不起作用的時候它無知,就是無分別智,是屬於自受用。這個我得把話講清楚,自己的受用是「無知」,自己受用要是有知麻煩就大了。自受用「無知」就是無分別智,自己一天到晚六根對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不生煩惱,心清淨;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是他受用。他受用是無所不知,自受用是無知。他受用,別人來問,問什麼都知道,能爲衆生分別一切法相,能爲衆生辨別一切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能爲他人辨別,這就叫做「無所不知」。爲什麼爲他人辨別?他人在迷,不悟。悟了就是「無知」,無知的心才是清淨心。所以說,「不落有無二相」。
講義【若以有知、無知爲知體,即是隨順無明,不名隨順淨覺;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隨順清淨覺性。】
這是永嘉大師《禅宗集》裏面的幾句話。希望諸位細細的體會經 裏面所講的這些道理、這些原理原則,如果我們會用的話,對我們修持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