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一集) 1981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21
經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這一段經 文的科題(小標題)是「後顯本空」。前面講過,諸佛如來修學證果必定有所憑藉,這是前面一段經 文裏面講的「真因有力」,也就是經 的一開端講的是「圓照清淨覺相」,這句話將諸佛的修證完全說出來了。衆生迷,就是迷的清淨覺相,諸佛所悟,也是悟的清淨覺相,可見得佛與衆生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找不到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因此佛在一切經 論裏面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都是叫我們皈依佛法僧,所謂皈依佛法僧就是《圓覺經 》所講的「依圓照清淨覺相」,換句話說,這個原則、這種修法,從初發心就跟諸佛如來本起因地完全相應。很可惜的是我們天天在讀誦大乘經 典,天天在研究大乘經 典,而把「皈依」兩個字疏忽了,所以經 的一開端,諸位要記住這句話,「皆依」,依就是皈依。佛法僧稱爲叁寶,叁寶就是自性清淨覺相的叁寶,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果然能做到這叁條,這叫做「皆依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今天這段經 文,教給我們無明本來是空寂的,說明無明無自性,也就是「無明」沒有本體,沒有自體,只是一念迷惑而已。就是一念迷就叫做無明,一念覺就叫做般若,所以般若與無明是一樁事情,只是在覺迷分位上建立的不同名號而已,悟了叫它做般若,迷了叫它做無明。注解裏面有幾句話很重要:
講義【此顯無明無體。】
『此』就是指這一段經 文,顯示無明無自性。
講義【上文明身心本無,由無明妄執而有。】
這句話是承前面一段經 文、一段講義而來的。由此可知,我們的身心世界它的真相究竟如何?換句話說,畢竟是一樁什麼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就是覺,不清楚就是迷。換句話說,真相明白了,就是佛門常講的大徹大悟;真相不清楚,就說之爲迷惑顛倒。真相是什麼?『由無明妄執而有』,所以結論講:
講義【雖有實無。】
這一點希望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事、理我們在前面已經 說了很多,說得再多,我們今天境界現前還是迷而不覺,這就沒有法子。怎麼曉得還是迷而不覺?你還是有妄想執著,這個「妄」是妄想,「執」是執著,還是起妄想執著。因爲你的妄想執著不斷,所以你現前這個境界它也不斷,它是一個相續相,不但眼前這個境界不斷,而且相續相演變爲叁世輪回,叁世輪回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一旦真正覺悟了,不但眼前身心境界清淨,叁世輪回也空了,也沒有了。所以叁世六道輪回也是雖有實無,就跟我們作夢一樣,當作夢的時候不能說沒有,可是夢境是虛妄的,醒來的時候覺得是虛妄的,正當作夢的時候,那個夢境又何嘗不是虛妄?諸位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眼前的境界就跟夢境差不多,夢境的時間短,我們現在這個時間比較長一點而已,其實,時間的長短也是妄想執著而産生的抽象概念,真實來說,找時間也是不可得,所以時間也是雖有實無。注子注得很好,很詳細,但是它並不羅唆,希望大家要用心的把它多讀幾遍,細細去體會這裏面的道理。底下有幾句話很重要:
講義【迷之似有,覺之即無,而覺體本無生滅也。】
這是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了。這一段是就《唯識》叁性來講,「依他起性」的,有覺有迷,「圓成實性」是無覺亦無迷。佛法裏面句句都是大徹大悟的門徑,就看你過門曉不曉得入進去,過門不入那就錯過了,這句話就是破迷開悟的門頭。在行門用功的時候,大家曉得覺照要緊,我們在講席當中也一再跟諸位說過覺照的叁個層次,最初下手就是觀照。觀照要念念不能夠離開!觀照是用思惟,是用第六意識,換句話說,就是你要常常想到佛在經 上告訴我們這些事實真相,像此地這兩句話,『迷之似有,覺之即無』。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果能常常作如是觀,這就是功夫。
這兩句話跟《金剛經 》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樣的意思,「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也是這個意思,夢幻泡影,迷的時候有,覺了就沒有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了,動了貪瞋癡慢的心,這個時候是緊要關頭,爲什麼?一動心就是迷,一覺照就悟了。譬如在順境裏面起了貪心,貪心才一起來,你要是記得經 文,「迷之似有,覺之即無」,一覺悟,貪心就沒有了;逆境裏面,瞋恚心生起來了,嫉妒心生起來了,你立刻就能想到「迷之似有」,我這種心生起來是迷,覺了就沒有了,這就叫觀照。
觀照的功夫,一天到晚時時刻刻不能沒有,一沒有就迷了。這個功夫要常常提得起來,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覺就是觀照,妄念起來,就是妄想執著這種心起來的時候不怕,怕的是相續不斷,那就要造業、要受報,所以最要緊的就是把觀照的功夫提起來。諸位果真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就是一天到晚二六時中你能提得起來,中等以上的人叁年就能照住,功夫就成就了。所謂照住就是得定,這個功夫用上叁年之後,在境界裏面就不起心、不動念,念佛人講的事一心不亂,就得事一心不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念佛叁昧,就可以證得念佛叁昧。你不用功,那沒辦法,你要是用功,中等以上的根性叁年就可以證得。縱然是下下根人,他要用上個十年、八年一樣也能證得。怕的是不用功,不用功是「照」失掉了,這個心隨著煩惱去轉,妄念隨著煩惱增長,這就叫失去「照」。佛號一天念十萬聲,如果沒有觀照的功夫在裏面,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用處!
執持名號,名號裏頭有觀照的功夫在,這個叫執持。這一句佛號提起來,能把所有的妄想執著斷掉,這個持名才有功德,才起作用。由此可知,不用功或者是不會用功,那沒辦法。會用功,這一句佛號就是圓修一體叁皈,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覺、正、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它能成就念佛叁昧。得到念佛叁昧之後,再將這個境界提升,得到念佛叁昧之後所用的功夫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就是在功夫裏頭不起分別執著,繼續不斷的用下去,到功夫成熟就是照見,見是見性,用觀照的功夫見性了。見性是什麼境界?就像《心經 》裏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皆空是什麼樣的境界?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裏面講的兩句話,「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這個境界;或者我們前面所講的「迷之似有,覺之即無」,這個境界真正看到了,真相現前了,這是見性。見性在念佛人的功夫稱作理一心不亂,沒有見性之前是事一心不亂。
《彌陀經 疏鈔》「六方佛」最後的一段開示,蓮池大師說得非常好,念佛法門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之所贊歎,贊歎的目的何在?希望衆生快快成佛。所以諸位要會用功,一生成佛作祖,在時間上來說足夠用!也許諸位要問,經 上不是明明說要叁大阿僧只劫嗎?叁大阿僧只劫是對不用功的人講的。其實,何止叁大阿僧只劫?要真的叁大阿僧只劫就成佛的話,在座的諸位早就成佛了。我這個話不是騙你們的,你們都念過《金剛經 》,《金剛經 》裏面說得很好,末法時期讀誦《金剛經 》你還能夠相信,還不毀謗,佛給我們講,你的善根就相當深厚,過去生中已經 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一尊佛叁個阿僧只劫,你已經 親近過無量佛,你在過去生中不知道經 過多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到今天還是博地凡夫,你還沒有成就,怎麼能說叁大阿僧只劫就成就了?
你爲什麼不成就?就是因爲你從來都沒有修過行,所以你不成就。就是我們在此地講經 ,天天在那裏講,圖書館成立到現在四年,有不少同學來聽了四年,你修了一天行沒有?有沒有修過一天?一天也沒有修過!所以給你說,你真修叁年可以得一心不亂,你一天也沒修過!這是你所以不能成功的地方。換句話說,你一天覺照的功夫都沒有修過,不但經 聽完之後離開講堂又迷了,正在聽的時候就是迷惑顛倒,我說的都是真話。你幾時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種功夫你曾經 做過一天嗎?不要說一天,你曾經 連續不斷做過一個鍾點嗎?如果一個鍾點都沒有做過,你這一生當然要空過!
功夫要二六時中不能間斷,要提起覺照的功夫,這種覺照的功能不可思議,確實有能力永斷煩惱、永斷無明,怕的就是你提不起這個功夫。我們在大乘經 論裏面讀了這麼多,也應當深信不疑,「無明之可斷,本性之證得」,它的理論依據很明顯就是「無明本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此地又說「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只要你覺悟了,『了無所得』,你要找無明找不到。
講義【法合:無明無體,但由一念妄動而有。】
『妄動』是指什麼?心動了。心不動沒有無明,心動了,無明就現前。諸位如果在境界裏面保持著心不動,那個境界就是朗然大覺。爲什麼要在境界裏起心動念?我們講席當中常常勸勉諸位,爲什麼我們不學隨緣而念念去攀緣?這是我們的大毛病,就是攀緣,起心動念。所以講真正用功是從來沒有做過。這一句說明無明之由來、無明的根源。
講義【非實有自體可得。】
這一句說明無明的真相,無明沒有自體。底下用比喻說:
講義【如迷位人,在迷時非無無明,到了悟後,無明了無所得。】
這是把無明的真相說出來了。下面是更進一步顯示:
講義【此無明,不獨悟後方空,正在迷位,爲衆生時,何嘗實有!】
這是把事理的真相和盤托出,一絲毫的保留都沒有,全說出來了。我們信不信?雖然我們現在在迷位,似有而實在沒有,可是如果不能轉迷爲悟,這…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