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似有」永遠離不開,「實無」自己也永遠見不到。這樁事情也許有人要問,它與我們究竟有什麼關系?給諸位說,關系太大了。試問問,你一天到晚心裏面起不起煩惱?你喜不喜歡一天到晚在生煩惱?煩惱就是無明的相。無明是什麼樣子?無明就是煩惱,身心不自在,那就是無明的樣子。你不喜歡煩惱,你希望把煩惱都斷掉,煩惱就是無明的樣子,你要不斷無明,又如何能斷煩惱?無明一斷,煩惱就沒有。由此可知,這樁事情我們必須理解它,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太大了。
也許諸位又有疑問,「我本來很清淨,環境叫我生煩惱!煩惱不是我自己心的,是外面境界給我的」。這是無明上面再加無明,加一倍的無明!哪有環境?環境也是自己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執著,哪有真實的境界?這個理比較深一層,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在我們講堂裏面講,我相信多數的同修應當能體會,爲什麼?講得太多,這些大經 大論常常在講,多少能體會到一些。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在一切經 論當中開導我們,要我們修行人只顧修自己,不要去理會境界,道理就在此地,你才能得真實利益。你不曉得修自己,光去顧外面境界,那就顛倒,那就叫不修行。就是我剛才所說的,自己認真檢點檢點,從學佛以來,有沒有認真修一天行?認真修行的人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像六祖在《壇經 》裏面告訴我們那些原則,「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那叫真正修道人,「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我們一天到晚挑剔別人,自己十全十美,別人處處都是毛病,這修的什麼行!那是修無明、妄想、執著,是修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修的這個。
佛祖是從事實真相上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祖師在此地說『正在迷位,爲衆生時,何嘗實有』,這都是從事實真相上說。如果從衆生妄相上說,確有無明,確有見思煩惱,確實有六道輪回,一點也不假,就是前面永嘉所說的「夢裏明明有六趣」,不假。所以諸位自己不肯修行,處處怨天尤人,去怪別人,這個罪過深得不得了,我們自己真正迷惑顛倒,每天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自己是一無所知,毫不覺察。
經 【如衆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這幾句話是用比喻來顯示「無明無因」。無因當然是虛妄的,如果有因當然就有果,那就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這個比喻比得太好!『如衆空華』,什麼叫空華?當我們眼睛害病的時候,看到空中有花,花很多,亂七八糟的,看到燈上有個圓影;可是眼睛好了,空中花沒有了,再看燈,燈上圓影也沒有了。佛就用這個比喻。當你眼睛害病,你看到空中花,現在你眼睛好了,空中花沒有了。你總不能說,我原先害病看到空中有花,空中花從空中滅掉、從空中消失,你不會這樣說法,爲什麼?你曉得根本沒有。如果真的有的話,我們一害病,虛空當中花要出來,它有個出來的地方,才會有入進去的地方,沒有出入!無明也是這個道理。
當你迷的時候,迷沒有因緣的,沒有原因的。「我爲什麼迷了?」佛講個無始無明,有許多人看到這句話,「無始無明」,他聽了不服氣,總有個開始,總有個原因!「大概這個原因佛也不曉得,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所以含糊籠統說個無始無明」,這都是衆生以凡夫的知見來測度聖解,這是有罪過的。換句話說,給你說真話,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給你說妄語,你歡喜,你接受。由此可見衆生的淺薄。宗教裏面有說,宗教說得淺,佛法說得深,佛法說得究竟,告訴你這樁事情沒有因,沒有起因,不但沒有起因,也沒有起的時候。你問什麼時候起來的?沒有起的時候,所以叫做無始無明;「無始」兩個字是沒有開始,沒有生因,是這個意思。這是把無明的性質說出來了。
你迷的時候好像有,一悟了就沒有。你念念在迷,那你是念念具足;一念覺,一念當中無明就消失。很可惜的,我們是念念迷,從來不覺,這是個苦處。會不會有一個前念覺悟了,後念又迷了,有沒有這個情形?這個情形也可以用此地這句話說,「似有實無」,爲什麼?果然真的覺悟,覺了以後永遠不會再迷。如果說我現在一念覺,我第二天又迷了,並沒有覺!好像睡覺一樣,睡覺醒過來,醒過來又睡,那個沒有真醒,真正的醒過來,眼睛睜大就不會再睡了,眼睛睜一下又睡著了,睜著眼睛還是在睡覺,並沒有真正醒過來。
由此可知,我們求正覺的重要。這個正覺如何能夠現前?那就是要認真的去修行,從觀照的功夫下手。念佛,這一句佛號就是覺照,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意思就是皈依無量覺,所以念這句佛號,在境界裏樣樣我都覺而不迷,就是皈依無量覺,這樣我們的心、行與佛號完全相應。如果口裏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是迷惑顛倒,我們的心、行與佛號不相應。密宗裏面講叁密相應,口念咒語,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咒語;心裏面觀想,想到佛號的意思是無量覺;手要結印。我們整個身口的行爲,在境界裏面都不迷惑顛倒,那就叫相應。與整個身心世界無有一法不相應,這是一個真正念佛人!會用功的人,功夫二六時中不間斷,叁年怎麼會沒有成就?
講義【生既無生,滅何所滅!但無生處,所以無因。】
無明無因、無明無始,道理就在此地,因爲它沒有生處,沒有滅處,可見完全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說迷時似有,似有實無,好像有這樁事情,實際上沒有。
經 【一切衆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我們生死輪回的真相就是如此而已!《圓覺經 》的好,好在它就是言簡意赅,經 文很短,我們用的本子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它的經 文只有兩卷,可是將整個佛法的理論、修學的方法、經 曆的境界已經 完全說出來了,這是這部經 的好處,也特別適合於這個時代來進修。現在我們進入到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大家都非常之忙碌,哪有時間去學這些大經 大論?所以在一切經 裏頭總是選擇言簡意赅,要而不繁,選擇這一類的經 典來修行,實在說無過於《圓覺經 》,這是《圓覺經 》的好處。
這一段說明六道生死輪回的真相。諸位如果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叫做證得無生法忍,爲什麼?真正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確實見到,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生不死,真正證得這個境界,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地位,你自己也曉得到什麼地位,念佛的功夫這是理一心不亂,真正證得,真正現前,這境界現前了。
在我個人修學的經 驗當中,我也常常告訴諸位,你要想入這個境界,怕功夫中斷提不起觀照,出來學講經 ,學講經 這個觀照容易提起來。你天天要想到經 裏的東西,天天要去念、要去研究、要去想;不想,上了臺就沒東西說,我上臺講兩個鍾點我說什麼?沒東西說了。這是一個巧妙的辦法!你上臺講一個鍾點要預備二十個鍾點,像我們圖書館這樣,你上臺講一個半鍾點,差不多你開始學講的時候,要預備叁十個鍾點到四十個鍾點。你一個星期要來講一次,你的觀照就有了,雖然不能說一天到晚不中斷,但是每天總有幾個鍾點提起來。如果你在講臺上講個十年、二十年,這個觀照就有功夫,就有力量。縱然不能證得念佛叁昧,功夫成片我敢保證,你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功夫成片決定做得到。不走這個路子,那就難辦,那就在你自己個人要善根深厚,你要能提得起來。
所以,上臺講經 是幹什麼?是修行!不是講東西給別人聽,是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覺照功夫提起來,求這些善知識、善友們來給自己做見證,來督促自己,而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東西可以講給人聽!自己沒有東西,自己不開悟哪有東西?不開悟所講的都是別人的,悟了以後才有自己的東西,沒有開悟全是別人的,離開別人有個自己說,一定胡說八道,胡造謠言。所以沒有開悟的怎麼講法?只有遵照古人的注解,只有這個辦法。照古人注解講也有技巧,這不可不知,如果不曉得選擇,依樣畫葫蘆,必定要出亂子,所以要有智慧去選擇。注子裏面哪些在今天晚上這個場合之下該講,哪些不該講,要有選擇,所謂契機,不離開注解是契理,適合於我們現前大衆的程度、根性、需要來講這叫契機,選擇注解也要契機、契理,不是毫無選擇的完全照講,那個不行的。這一段注子,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
講義【此乃釋疑。】
『釋』是解釋,『疑』是我們的疑問。怎麼會有疑問?前面講過:
講義【身、心、生、死,由於無明。】
『生死』就是講的六道輪回。『身』是物質現象的總代表,『心』是精神現象的總代表。說「身心」就把整個宇宙包括,說「生死」這就包括了六道輪回,它的發展、它的演變,這是『由於無明』,從哪來的?從無明來的。可是接著又給我們講:
講義【無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
既然無明本空,爲什麼還有身心生死?疑問在這個地方,所以必須在此地加以解釋。
講義【一切衆生,於圓覺本無生滅之中,妄見有生有滅,以是之故,說名輪轉生死,非圓覺性,實有生死輪轉也。】
這幾句話很重要,這是將這五句經 文翻成白話文。如果經 文我們不容易看出來,在講義裏面就能看得很清楚。生死輪回是一回什麼事情?是妄想執著的現相,與自己的圓覺性沒有關系!所以佛才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道理在此地。迷,不是我們圓覺性迷,圓覺性不迷。譬如方向本來不迷,東南西北不迷,是我們迷了方向,不是方向迷了;不是方向迷了我們,是我們迷了方向。圓覺性不迷,真如本性不迷,真我不迷,妄我迷了。妄我是什麼?我們拿《唯識》來說,第六識、第七識迷了,第六識在一切境界裏面妄起分別,第七識在一切境界裏頭妄生執著,它兩個迷了。真我是真如本性,它兩個迷了,真如本性就給它叫個名字叫「阿賴耶」。如果六、七兩識不迷了,第六識的作用叫妙觀察,第七識的作用叫平等性,我們真如本性就叫四智菩提。換個名字!只換名言而已,其余的並沒有什麼更換,境界還是一個境界。迷了的時候,一切衆生在無生當中妄見生滅,見到有情衆生有生老病死,無情衆生有生住異滅、有成住壞空,迷裏面才見到,悟裏面沒有。悟裏面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所以悟了叫一真,迷了叫輪回、叫六道,或者我們叫十法界。十法界,這是迷裏面見的,悟裏頭見不到十法界,悟裏頭只有一真法界。講義末後,圓瑛法師引用《楞嚴經 》幾句話來做結論:
講義【《楞嚴經 》雲:「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此正是無生之理。】
這是《楞嚴經 》上的,說明無明無始、無因,說明無明的真實相。『此迷無本』,就是沒有根本,可見得這個迷是虛妄的,它沒有本體。『性畢竟空』,「性」就是性體,它沒有性體,迷無自性,迷畢竟空,似有而實無。經 文裏頭講『似有迷覺』,這兩個字用得太好,你自己要認爲你覺,那就是迷,那就是無明。我們自己墮在無明不曉得,爲什麼?處處覺得自己很聰明,自己有智慧,自己樣樣都知道得很清楚,那是無明!你問諸佛菩薩、祖師,你問他,他說「我什麼都不知道」。你問他有沒有智慧,他說「我沒有智慧」。《壇經 》,惠能大師就是這樣,「惠能沒有技倆」。我們都覺得自己很能幹,那是無明、煩惱。諸佛菩薩「無智亦無得」。《楞嚴》說得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知見立知,就是此地講的「迷覺」,迷了,自己認爲覺悟了,其實那是迷,那是邪見。
真正的覺悟,就是《般若經 》裏面所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真正覺悟。我們怎麼樣?我們是迷惑顛倒,你會自以爲有知,自以爲有覺,甚至還有自以爲開悟,那都是迷惑顛倒!幾時覺悟到迷,迷就沒有,迷就滅了。「似有迷覺」,這個「覺」是邪知邪見,叫邪覺;「覺迷迷滅」,這個「覺」是正知正見,這是正覺。正覺現前,迷就滅了,無明就沒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覺,覺決定不生迷,覺決定不是迷。可見得,你的迷關不破,正是你正覺不能現前。正覺現前,迷關找不到!根本沒有!但是諸位要曉得,一切妄想執著、邪知邪見是不能破迷開悟的,這句話要牢牢的記住。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