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一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1
经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无所得。】
这一段经 文的科题(小标题)是「后显本空」。前面讲过,诸佛如来修学证果必定有所凭藉,这是前面一段经 文里面讲的「真因有力」,也就是经 的一开端讲的是「圆照清净觉相」,这句话将诸佛的修证完全说出来了。众生迷,就是迷的清净觉相,诸佛所悟,也是悟的清净觉相,可见得佛与众生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找不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因此佛在一切经 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是叫我们皈依佛法僧,所谓皈依佛法僧就是《圆觉经 》所讲的「依圆照清净觉相」,换句话说,这个原则、这种修法,从初发心就跟诸佛如来本起因地完全相应。很可惜的是我们天天在读诵大乘经 典,天天在研究大乘经 典,而把「皈依」两个字疏忽了,所以经 的一开端,诸位要记住这句话,「皆依」,依就是皈依。佛法僧称为三宝,三宝就是自性清净觉相的三宝,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果然能做到这三条,这叫做「皆依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今天这段经 文,教给我们无明本来是空寂的,说明无明无自性,也就是「无明」没有本体,没有自体,只是一念迷惑而已。就是一念迷就叫做无明,一念觉就叫做般若,所以般若与无明是一桩事情,只是在觉迷分位上建立的不同名号而已,悟了叫它做般若,迷了叫它做无明。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此显无明无体。】
『此』就是指这一段经 文,显示无明无自性。
讲义【上文明身心本无,由无明妄执而有。】
这句话是承前面一段经 文、一段讲义而来的。由此可知,我们的身心世界它的真相究竟如何?换句话说,毕竟是一桩什么事,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就是觉,不清楚就是迷。换句话说,真相明白了,就是佛门常讲的大彻大悟;真相不清楚,就说之为迷惑颠倒。真相是什么?『由无明妄执而有』,所以结论讲:
讲义【虽有实无。】
这一点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事、理我们在前面已经 说了很多,说得再多,我们今天境界现前还是迷而不觉,这就没有法子。怎么晓得还是迷而不觉?你还是有妄想执著,这个「妄」是妄想,「执」是执著,还是起妄想执著。因为你的妄想执著不断,所以你现前这个境界它也不断,它是一个相续相,不但眼前这个境界不断,而且相续相演变为三世轮回,三世轮回就是这么来的。如果一旦真正觉悟了,不但眼前身心境界清净,三世轮回也空了,也没有了。所以三世六道轮回也是虽有实无,就跟我们作梦一样,当作梦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可是梦境是虚妄的,醒来的时候觉得是虚妄的,正当作梦的时候,那个梦境又何尝不是虚妄?诸位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眼前的境界就跟梦境差不多,梦境的时间短,我们现在这个时间比较长一点而已,其实,时间的长短也是妄想执著而产生的抽象概念,真实来说,找时间也是不可得,所以时间也是虽有实无。注子注得很好,很详细,但是它并不罗唆,希望大家要用心的把它多读几遍,细细去体会这里面的道理。底下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迷之似有,觉之即无,而觉体本无生灭也。】
这是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了。这一段是就《唯识》三性来讲,「依他起性」的,有觉有迷,「圆成实性」是无觉亦无迷。佛法里面句句都是大彻大悟的门径,就看你过门晓不晓得入进去,过门不入那就错过了,这句话就是破迷开悟的门头。在行门用功的时候,大家晓得觉照要紧,我们在讲席当中也一再跟诸位说过觉照的三个层次,最初下手就是观照。观照要念念不能够离开!观照是用思惟,是用第六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你要常常想到佛在经 上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真相,像此地这两句话,『迷之似有,觉之即无』。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能常常作如是观,这就是功夫。
这两句话跟《金刚经 》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样的意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这个意思,梦幻泡影,迷的时候有,觉了就没有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了,动了贪瞋痴慢的心,这个时候是紧要关头,为什么?一动心就是迷,一觉照就悟了。譬如在顺境里面起了贪心,贪心才一起来,你要是记得经 文,「迷之似有,觉之即无」,一觉悟,贪心就没有了;逆境里面,瞋恚心生起来了,嫉妒心生起来了,你立刻就能想到「迷之似有」,我这种心生起来是迷,觉了就没有了,这就叫观照。
观照的功夫,一天到晚时时刻刻不能没有,一没有就迷了。这个功夫要常常提得起来,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觉就是观照,妄念起来,就是妄想执著这种心起来的时候不怕,怕的是相续不断,那就要造业、要受报,所以最要紧的就是把观照的功夫提起来。诸位果真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就是一天到晚二六时中你能提得起来,中等以上的人三年就能照住,功夫就成就了。所谓照住就是得定,这个功夫用上三年之后,在境界里面就不起心、不动念,念佛人讲的事一心不乱,就得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念佛三昧,就可以证得念佛三昧。你不用功,那没办法,你要是用功,中等以上的根性三年就可以证得。纵然是下下根人,他要用上个十年、八年一样也能证得。怕的是不用功,不用功是「照」失掉了,这个心随著烦恼去转,妄念随著烦恼增长,这就叫失去「照」。佛号一天念十万声,如果没有观照的功夫在里面,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
执持名号,名号里头有观照的功夫在,这个叫执持。这一句佛号提起来,能把所有的妄想执著断掉,这个持名才有功德,才起作用。由此可知,不用功或者是不会用功,那没办法。会用功,这一句佛号就是圆修一体三皈,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觉、正、净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它能成就念佛三昧。得到念佛三昧之后,再将这个境界提升,得到念佛三昧之后所用的功夫叫「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就是在功夫里头不起分别执著,继续不断的用下去,到功夫成熟就是照见,见是见性,用观照的功夫见性了。见性是什么境界?就像《心经 》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是什么样的境界?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讲的两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是这个境界;或者我们前面所讲的「迷之似有,觉之即无」,这个境界真正看到了,真相现前了,这是见性。见性在念佛人的功夫称作理一心不乱,没有见性之前是事一心不乱。
《弥陀经 疏钞》「六方佛」最后的一段开示,莲池大师说得非常好,念佛法门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之所赞叹,赞叹的目的何在?希望众生快快成佛。所以诸位要会用功,一生成佛作祖,在时间上来说足够用!也许诸位要问,经 上不是明明说要三大阿僧只劫吗?三大阿僧只劫是对不用功的人讲的。其实,何止三大阿僧只劫?要真的三大阿僧只劫就成佛的话,在座的诸位早就成佛了。我这个话不是骗你们的,你们都念过《金刚经 》,《金刚经 》里面说得很好,末法时期读诵《金刚经 》你还能够相信,还不毁谤,佛给我们讲,你的善根就相当深厚,过去生中已经 在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一尊佛三个阿僧只劫,你已经 亲近过无量佛,你在过去生中不知道经 过多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到今天还是博地凡夫,你还没有成就,怎么能说三大阿僧只劫就成就了?
你为什么不成就?就是因为你从来都没有修过行,所以你不成就。就是我们在此地讲经 ,天天在那里讲,图书馆成立到现在四年,有不少同学来听了四年,你修了一天行没有?有没有修过一天?一天也没有修过!所以给你说,你真修三年可以得一心不乱,你一天也没修过!这是你所以不能成功的地方。换句话说,你一天觉照的功夫都没有修过,不但经 听完之后离开讲堂又迷了,正在听的时候就是迷惑颠倒,我说的都是真话。你几时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种功夫你曾经 做过一天吗?不要说一天,你曾经 连续不断做过一个钟点吗?如果一个钟点都没有做过,你这一生当然要空过!
功夫要二六时中不能间断,要提起觉照的功夫,这种觉照的功能不可思议,确实有能力永断烦恼、永断无明,怕的就是你提不起这个功夫。我们在大乘经 论里面读了这么多,也应当深信不疑,「无明之可断,本性之证得」,它的理论依据很明显就是「无明本空」。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此地又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只要你觉悟了,『了无所得』,你要找无明找不到。
讲义【法合:无明无体,但由一念妄动而有。】
『妄动』是指什么?心动了。心不动没有无明,心动了,无明就现前。诸位如果在境界里面保持著心不动,那个境界就是朗然大觉。为什么要在境界里起心动念?我们讲席当中常常劝勉诸位,为什么我们不学随缘而念念去攀缘?这是我们的大毛病,就是攀缘,起心动念。所以讲真正用功是从来没有做过。这一句说明无明之由来、无明的根源。
讲义【非实有自体可得。】
这一句说明无明的真相,无明没有自体。底下用比喻说:
讲义【如迷位人,在迷时非无无明,到了悟后,无明了无所得。】
这是把无明的真相说出来了。下面是更进一步显示:
讲义【此无明,不独悟后方空,正在迷位,为众生时,何尝实有!】
这是把事理的真相和盘托出,一丝毫的保留都没有,全说出来了。我们信不信?虽然我们现在在迷位,似有而实在没有,可是如果不能转迷为悟,这…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