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別人也沒有辦法,你用科學儀器來幫你找,也找不到。那是妄相,一醒就沒有了。從理上去說,這個妄相一醒就沒有,根本就沒有!根本沒有,你還找它開端、找它終了,那不叫妄上加妄嗎?不叫無事生事嗎?諸位細細去想想這個道理,所以稱之爲獨頭生相無明。

   『迷本圓明』,將你自己本有的圓覺真心迷失了。實在說,最初一念妄動,「最初」是找不到的,實際上這個「最初」,念念都是最初,經 論裏面常講「相續相」!好像作夢,夢裏面生相無明是相續相,念念都是最初。這個意思你要是體會不到,你看電影銀幕上那個畫面,你想一想是不是念念都是第一個相?沒有第二,都是最初,生相無明。它要一不相續,那個底片斷掉,影像就沒有了。鏡頭一開,裏頭一個畫面出來;一關,馬上再換一張,張張都是最初一念妄動,沒有第二個一念妄動的。我們這個無明就像這個樣子。你要問:最初一念妄動在哪裏?這一念妄動就剛剛過去了,現在又生起來了,念念都是最初一念妄動。只要你一念不動,像《楞嚴經 》裏面講的「歇即菩提」,歇是什麼?把你這個一念妄動歇了,不動了,如如不動,那就成佛了,那就是圓照清淨覺相。

   諸位細細從這些地方去體會這個道理,不要看到經 上講「最初一念妄動」,大概我多生多劫之前什麼時候有的,那你就糟透,那你真是迷惑顛倒。我用電影底片這個東西來給你作比喻,這是比較能夠體會到真切。假如真的在無量劫之前,那我們斷起來可麻煩,你怎麼能說歇即菩提?我歇了這一念,我前頭還有那一念,那好了,永遠沒完沒了,那衆生別想成佛,更不要想當生成就。正因爲「最初一念妄動」就在現前,所以妄相它永遠在相續,它不斷,這個道理就在此地,這個相決定是虛妄的。

   境界相是虛妄的,心相是虛妄的,心,五蘊裏面講受想行識,這是心相,叁心不可得,它是虛妄的;色相(就是境界相),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也是不可得。心境的真相俱不可得!但是諸位要曉得,因果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爲什麼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沒有因果,它就不會現相,心境都是虛妄的,爲什麼會現這個虛妄的相?這裏頭有因有果,道理在此地,因果不虛!

   我一上來就跟諸位說,你真正是個心地清淨的明白人,你看這個世界是什麼?就是因緣果報!某個人他受這個果報,他又再造這個因,他將來又是什麼果報,清清楚楚,就是虛妄相在那裏變,你眼睛裏面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看到衆生造惡因要受惡報了,佛菩薩爲什麼不救他一把?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看得那麼清楚,我們在那裏造業,將來要受苦報,他在那裏氣也不吭一聲,他看得清清楚楚,一句話也不說,這是什麼原因?佛法講緣分,緣沒有成熟。緣,怎麼叫成熟?怎麼叫不成熟?一說他一聽就明了,就懂得,懂了就相信,信了就改過自新,這叫緣成熟了,佛就說;如果跟你講了,講了你聽不懂,更不會相信,不說了,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哪個人與佛沒有緣?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哪個沒有緣!說無緣之人那就是緣沒成熟,實在講,沒有成熟的緣的那個人,佛暫時不能度他,佛度的都是緣成熟的人,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很難懂的,就是「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來發問,最初一念妄動,到底這最初是什麼時候?說無量劫無量劫,到底無量劫也有個時間,也有個計算的方法。這都是誤會了。這一段注解,他引用《楞嚴經 》裏面幾句:

   講義【性覺必明,妄爲明覺。】

   這兩句也是無明初起之相。『性覺』就是般若智慧,『必明』就糟糕了,必明怎麼樣?起心動念了,這就是無明。假如你能保持著性覺,那是圓照;所以,這裏頭一點都加不得。

   講義【必明二字。】

   毛病就出在必明上。必明:

   講義【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立字義同。】

   跟立字意思一樣。所以一個人自己以爲聰明,自己以爲智慧,這個自己以爲就是無明,就是不老實,我們俗話講自作聰明。殊不知在圓照清淨覺相,生佛平等,無有高下,你這個「必明」、「立知」,這裏頭就有高下,所以你要問無明怎麼起來的,這就是無明。消除無明,什麼方法?世出世間都教人要謙虛,爲什麼叫你謙虛?謙虛就是破你這個必明、立知。你自己感覺到「我很了不起,那個人不如我」,你是無明增長,佛眼睛看到是可憐憫者,沒有辦法幫你忙。

   《影塵回憶錄》裏面有一段故事,「曬蠟燭的法師」。他爲什麼能開悟?就是因爲他很謙虛,他沒有「必明」,沒有覺得我比別人強一點,所以他能開悟。谛閑法師最看重他的,他最大的特長就是謙虛、忍讓,有這個條件就可能開悟,只要誘導得法他就能開悟。如果是貢高我慢,處處自以爲是,佛來了什麼樣好的方法來誘導,不會開悟的,沒有辦法,那叫緣不成熟。你學佛也不過就是種遠因而已,這一生中沒有指望,給你來生來劫以後做得度的增上緣,這一生沒希望。所以你要這一生當中有希望,學曬蠟燭的持律法師,你學他就有希望。你們想想,哪個人甘心學他?沒有人甘心!爲什麼不甘心?我比他強,他算什麼,那你就是「必明」,那有什麼辦法。說真的,你不懂,你不相信;說假的,你一聽就懂,一聽就相信,你是認假不認真,那有什麼辦法。

   講義【以無明無因,無有始相可得,故曰無始。】

   『無始』這二個字是這麼解釋法,沒有因,沒有原因,也沒有『始相』可得。實在講,你要是懂得《金剛經 》裏頭「叁心不可得」,這個意思你多少能體會到一點。叁心不可得,過去,過去已經 過去了,過去不可得;現在,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現在不住,不停留;說未來,未來還沒有來,未來的你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現在不住,因爲不住,所以無有始相可得,你們懂這個意思嗎?你說找「始」,「始」又過去了,所以你懂得叁心不可得的意思,你才能夠體會到無始的意思。

   「無始」這個說法非常真切,是真實的,但是能不能得到?得不到,它的速度太快了,簡直在這裏面沒有辦法起心動念。你起一個念頭,《唯識》裏面講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觸、作意、受、想、思」五個心所才構成一念,才構成一個念頭,這多微細!而這一念是什麼?經 裏面講「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九百生滅就是九百個念頭,一個念頭裏面又有五個層次「觸、作意、受、想、思」,太微細了,你怎麼能見得到?所以「無明」就是講一念妄動,一念妄動就是無始無明。什麼時候你才能覺察得到?經 裏面講的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這樣深的定力,到不動地他才見到一念妄動,換句話說,他才見到無明的初相,八地以下沒有辦法見得到。

   講義【無始無明,即萬法之妄本。】

   『萬法』,心法、色法統統包括在裏面。經 論裏面常說「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無明還在叁細相之先,叁細相是阿賴耶識裏頭的業相、轉相、境界相,這是叁細相。如果從《百法》裏面來看,萬法把它歸納爲幾個大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都是無始無明爲根本。也許你要說,《百法》裏頭,「真如無爲」不應該是無明。諸位想想,沒有無明,怎麼能顯示一個真如?無明沒有了,你還要執著有個真如,那不就又叫無明了嗎?有爲法沒有了,無爲法也不能建立,是相對建立的。這一邊存在,才立了這一邊;這一邊沒有了,這一邊也不能建立。這個境界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注解裏面引用《楞嚴經 》第四卷,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一段故事。

   講義【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狂心』是什麼?就是迷心,就是最初一念不覺,就是說的這個,「最初一念妄動」就是狂心。「狂心」是個相續相,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是個相續相,相續相決定虛妄。你要是不歇,它就繼續,它有個相續的相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看到好像境界相就在我們眼前,相續相!如果狂心斷了,歇了,這個相續相就不見了。永嘉大師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是講諸佛國土,大千世界。你要是狂心歇了,『歇即菩提』,前面講「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最後這一分生相無明也破了,也沒有了。生相無明破了,就好像作夢醒過來,境界完全消失,這個時候所現出來的,《華嚴》裏面叫「大光明藏」,淨土法門裏面叫「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這是一點迷惑都沒有。

   我們要問,那些諸佛如來已經 永斷無明,爲什麼還要到人間來?這也得有個道理!那些諸佛如來各個都是說話算話的人,因爲他在作凡夫跟我們一樣的時候,曾經 發過誓「衆生無邊誓願度」,不能說到那個時候成佛了,斷了生相無明,那算了,我說這個話現在不算數,那能叫佛嗎?不能說不算數的。所以他到這個境界之後,譬如剛才講到八地就看到生相無明,九地、十地、等覺看得更清楚,到等覺他有能力斷生相無明,雖有能力他不斷,這就叫倒駕慈航,換句話說,這一關他不突破,回過頭來幫助那些發心真正想了生死、求解脫的衆生,來幫助他們。所以你看這些諸佛如來,實際上他們都在等覺位,他示現成佛還是在等覺位,不示現成佛依然在等覺位,這叫真正的大慈大悲!

   就從這一點,我們能看得出佛菩薩恩德之大。他在因地當中所說的句句話,他都兌現,就像佛在《金剛經 》裏面所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他發的四弘誓願,真的,不假!我們也曾經 發這個願,將來你自己到這個地步,你必定也跟諸佛如來一樣,到這個時候回過頭來倒駕慈航,來發願度一切衆生。自度已經 圓滿,到那個時候叫真正度衆生。我們一般講,八地菩薩以上真正度衆生,八地以前是以自度爲主,到八地以上那是以度衆生、以化他爲主。從這兩句經 文來看,你也就很明白的看出,「無明」是虛妄的,是一種相續相,速度非常大的相續相,因此你求它的初相是了不可得。

   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銀幕裏底片一張換一張那個相你看不到,爲什麼?它換得太快,你眼睛看花了,你看不出它換片子的相。你看幻燈片就看出來了,幻燈片速度慢,你看完一張再換一張,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曉得它一張又換了一張,電影裏面影片一張一張在換你看不出來。我們這個無明的底片比電影那個底片要快得太多,電影放映機的底片一秒鍾它的速度才二十四張,你已經 看眼花了,看不出來了。我們無明的底片,佛給我們講「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一秒鍾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多萬張,一秒鍾二十多萬張。再看看現在這個影片一秒鍾二十四張,二十四張是它的萬分之一,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出來?所以你找初相找不到。

   『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圓瑛法師注解:

   講義【上句指第六意識心。】

   上句就是講六塵緣影,六塵緣影就是第六意識心。

   講義【此心,《楞嚴經 》呼爲前塵分別影事。】

   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對小乘人批評所說的,因爲小乘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我們一般世間人往往誤會把它當作究竟,佛說出他那個境界是「內守幽閑,猶爲前塵分別影事」,這說明阿羅漢所證偏真涅槃的真相,原來是這麼回事情。他內守幽閑,守的是什麼東西?守的是『前塵分別影事』。換句話說,阿羅漢第六意識在不在?在,沒有第六意識誰分別?沒有第七意識誰去守?守就是執著、守住,可見得阿羅漢有第七識,也有第六識。我們通常講阿羅漢已經 破了第六意識,已經 斷了第六意識,其實,所斷的是第六意識粗的作用,極其微細的作用還存在。

   阿羅漢已經 不分別我、不執著我,也不執著外面這些六塵境界了,他執著什麼?他執著他自己所證得的境界,他執著這個,他分別這個,殊不知這個還是屬於「前塵分別影事」。前塵分別影事的範圍非常廣大,是說整個第六意識心的作用。阿羅漢在這裏面分別執著一分,執著在哪一分?滅、道。苦集滅道,苦、集他舍掉了,所以他超越叁界;滅、道他不肯舍棄,他在那裏分別道,守定了滅。內守,守的是滅;分別,分別的是道,所以他還是屬於前塵分別影事。前塵分別影事怎麼講法,小注裏頭有,這裏就不必多說。底下經 文是比喻:

   經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這種比喻佛在經 論上常用,《楞嚴》上有這個比喻。好比一個人眼睛有病,看到虛空當中有些花,有現相,其實虛空當中沒有;好眼睛的人看一個月亮,病眼睛的人看成兩個月亮;看燈,燈上看到有一層圓影。我們害過眼睛的人都有這個經 驗,實際上燈上有沒有圓影?沒有。由此可知,圓影的産生,就是把圓影比作一切境界相,決定是虛妄的,爲什麼?它不是從眼生的。空花不是從空生的,第二月也不是從月生的,也不是從空生的,也不是從眼生的,所以完全是虛妄的。

   這些道理我們都要認真仔細去揣摩體會,才會覺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不中斷你的造作,這些虛妄的相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就是你造因。我們在境界裏起心動念就是造作,佛門講「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怕起心動念。所以《華嚴經 ・淨行品》裏面教給我們應當如何起心動念,因爲你在境界裏頭不能不起心、不能不動念,你起善因就有善的果報,起惡因就有惡的果報,它會現相!正是百丈大師所謂「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諸佛菩薩、這些開悟證果的人不昧因果,果報現前他承受,爲什麼?因爲他曉得過去造的因現在要承受這果報。承受當中他又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造的是什麼因,大家造的是什麼因,將來現的相是什麼樣子,將來那個相還沒有現出來,現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我們應當要省悟的,決定不能再迷惑!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