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人也没有办法,你用科学仪器来帮你找,也找不到。那是妄相,一醒就没有了。从理上去说,这个妄相一醒就没有,根本就没有!根本没有,你还找它开端、找它终了,那不叫妄上加妄吗?不叫无事生事吗?诸位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所以称之为独头生相无明。
『迷本圆明』,将你自己本有的圆觉真心迷失了。实在说,最初一念妄动,「最初」是找不到的,实际上这个「最初」,念念都是最初,经 论里面常讲「相续相」!好像作梦,梦里面生相无明是相续相,念念都是最初。这个意思你要是体会不到,你看电影银幕上那个画面,你想一想是不是念念都是第一个相?没有第二,都是最初,生相无明。它要一不相续,那个底片断掉,影像就没有了。镜头一开,里头一个画面出来;一关,马上再换一张,张张都是最初一念妄动,没有第二个一念妄动的。我们这个无明就像这个样子。你要问:最初一念妄动在哪里?这一念妄动就刚刚过去了,现在又生起来了,念念都是最初一念妄动。只要你一念不动,像《楞严经 》里面讲的「歇即菩提」,歇是什么?把你这个一念妄动歇了,不动了,如如不动,那就成佛了,那就是圆照清净觉相。
诸位细细从这些地方去体会这个道理,不要看到经 上讲「最初一念妄动」,大概我多生多劫之前什么时候有的,那你就糟透,那你真是迷惑颠倒。我用电影底片这个东西来给你作比喻,这是比较能够体会到真切。假如真的在无量劫之前,那我们断起来可麻烦,你怎么能说歇即菩提?我歇了这一念,我前头还有那一念,那好了,永远没完没了,那众生别想成佛,更不要想当生成就。正因为「最初一念妄动」就在现前,所以妄相它永远在相续,它不断,这个道理就在此地,这个相决定是虚妄的。
境界相是虚妄的,心相是虚妄的,心,五蕴里面讲受想行识,这是心相,三心不可得,它是虚妄的;色相(就是境界相),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也是不可得。心境的真相俱不可得!但是诸位要晓得,因果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为什么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没有因果,它就不会现相,心境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会现这个虚妄的相?这里头有因有果,道理在此地,因果不虚!
我一上来就跟诸位说,你真正是个心地清净的明白人,你看这个世界是什么?就是因缘果报!某个人他受这个果报,他又再造这个因,他将来又是什么果报,清清楚楚,就是虚妄相在那里变,你眼睛里面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看到众生造恶因要受恶报了,佛菩萨为什么不救他一把?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得那么清楚,我们在那里造业,将来要受苦报,他在那里气也不吭一声,他看得清清楚楚,一句话也不说,这是什么原因?佛法讲缘分,缘没有成熟。缘,怎么叫成熟?怎么叫不成熟?一说他一听就明了,就懂得,懂了就相信,信了就改过自新,这叫缘成熟了,佛就说;如果跟你讲了,讲了你听不懂,更不会相信,不说了,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哪个人与佛没有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哪个没有缘!说无缘之人那就是缘没成熟,实在讲,没有成熟的缘的那个人,佛暂时不能度他,佛度的都是缘成熟的人,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很难懂的,就是「一念妄动而有无明」。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来发问,最初一念妄动,到底这最初是什么时候?说无量劫无量劫,到底无量劫也有个时间,也有个计算的方法。这都是误会了。这一段注解,他引用《楞严经 》里面几句:
讲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这两句也是无明初起之相。『性觉』就是般若智慧,『必明』就糟糕了,必明怎么样?起心动念了,这就是无明。假如你能保持著性觉,那是圆照;所以,这里头一点都加不得。
讲义【必明二字。】
毛病就出在必明上。必明:
讲义【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立字义同。】
跟立字意思一样。所以一个人自己以为聪明,自己以为智慧,这个自己以为就是无明,就是不老实,我们俗话讲自作聪明。殊不知在圆照清净觉相,生佛平等,无有高下,你这个「必明」、「立知」,这里头就有高下,所以你要问无明怎么起来的,这就是无明。消除无明,什么方法?世出世间都教人要谦虚,为什么叫你谦虚?谦虚就是破你这个必明、立知。你自己感觉到「我很了不起,那个人不如我」,你是无明增长,佛眼睛看到是可怜悯者,没有办法帮你忙。
《影尘回忆录》里面有一段故事,「晒蜡烛的法师」。他为什么能开悟?就是因为他很谦虚,他没有「必明」,没有觉得我比别人强一点,所以他能开悟。谛闲法师最看重他的,他最大的特长就是谦虚、忍让,有这个条件就可能开悟,只要诱导得法他就能开悟。如果是贡高我慢,处处自以为是,佛来了什么样好的方法来诱导,不会开悟的,没有办法,那叫缘不成熟。你学佛也不过就是种远因而已,这一生中没有指望,给你来生来劫以后做得度的增上缘,这一生没希望。所以你要这一生当中有希望,学晒蜡烛的持律法师,你学他就有希望。你们想想,哪个人甘心学他?没有人甘心!为什么不甘心?我比他强,他算什么,那你就是「必明」,那有什么办法。说真的,你不懂,你不相信;说假的,你一听就懂,一听就相信,你是认假不认真,那有什么办法。
讲义【以无明无因,无有始相可得,故曰无始。】
『无始』这二个字是这么解释法,没有因,没有原因,也没有『始相』可得。实在讲,你要是懂得《金刚经 》里头「三心不可得」,这个意思你多少能体会到一点。三心不可得,过去,过去已经 过去了,过去不可得;现在,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现在不住,不停留;说未来,未来还没有来,未来的你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现在不住,因为不住,所以无有始相可得,你们懂这个意思吗?你说找「始」,「始」又过去了,所以你懂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你才能够体会到无始的意思。
「无始」这个说法非常真切,是真实的,但是能不能得到?得不到,它的速度太快了,简直在这里面没有办法起心动念。你起一个念头,《唯识》里面讲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触、作意、受、想、思」五个心所才构成一念,才构成一个念头,这多微细!而这一念是什么?经 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九百生灭就是九百个念头,一个念头里面又有五个层次「触、作意、受、想、思」,太微细了,你怎么能见得到?所以「无明」就是讲一念妄动,一念妄动就是无始无明。什么时候你才能觉察得到?经 里面讲的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这样深的定力,到不动地他才见到一念妄动,换句话说,他才见到无明的初相,八地以下没有办法见得到。
讲义【无始无明,即万法之妄本。】
『万法』,心法、色法统统包括在里面。经 论里面常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先,三细相是阿赖耶识里头的业相、转相、境界相,这是三细相。如果从《百法》里面来看,万法把它归纳为几个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都是无始无明为根本。也许你要说,《百法》里头,「真如无为」不应该是无明。诸位想想,没有无明,怎么能显示一个真如?无明没有了,你还要执著有个真如,那不就又叫无明了吗?有为法没有了,无为法也不能建立,是相对建立的。这一边存在,才立了这一边;这一边没有了,这一边也不能建立。这个境界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注解里面引用《楞严经 》第四卷,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一段故事。
讲义【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狂心』是什么?就是迷心,就是最初一念不觉,就是说的这个,「最初一念妄动」就是狂心。「狂心」是个相续相,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是个相续相,相续相决定虚妄。你要是不歇,它就继续,它有个相续的相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看到好像境界相就在我们眼前,相续相!如果狂心断了,歇了,这个相续相就不见了。永嘉大师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是讲诸佛国土,大千世界。你要是狂心歇了,『歇即菩提』,前面讲「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最后这一分生相无明也破了,也没有了。生相无明破了,就好像作梦醒过来,境界完全消失,这个时候所现出来的,《华严》里面叫「大光明藏」,净土法门里面叫「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境界,这是一点迷惑都没有。
我们要问,那些诸佛如来已经 永断无明,为什么还要到人间来?这也得有个道理!那些诸佛如来各个都是说话算话的人,因为他在作凡夫跟我们一样的时候,曾经 发过誓「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能说到那个时候成佛了,断了生相无明,那算了,我说这个话现在不算数,那能叫佛吗?不能说不算数的。所以他到这个境界之后,譬如刚才讲到八地就看到生相无明,九地、十地、等觉看得更清楚,到等觉他有能力断生相无明,虽有能力他不断,这就叫倒驾慈航,换句话说,这一关他不突破,回过头来帮助那些发心真正想了生死、求解脱的众生,来帮助他们。所以你看这些诸佛如来,实际上他们都在等觉位,他示现成佛还是在等觉位,不示现成佛依然在等觉位,这叫真正的大慈大悲!
就从这一点,我们能看得出佛菩萨恩德之大。他在因地当中所说的句句话,他都兑现,就像佛在《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他发的四弘誓愿,真的,不假!我们也曾经 发这个愿,将来你自己到这个地步,你必定也跟诸佛如来一样,到这个时候回过头来倒驾慈航,来发愿度一切众生。自度已经 圆满,到那个时候叫真正度众生。我们一般讲,八地菩萨以上真正度众生,八地以前是以自度为主,到八地以上那是以度众生、以化他为主。从这两句经 文来看,你也就很明白的看出,「无明」是虚妄的,是一种相续相,速度非常大的相续相,因此你求它的初相是了不可得。
正如同我们看电影,银幕里底片一张换一张那个相你看不到,为什么?它换得太快,你眼睛看花了,你看不出它换片子的相。你看幻灯片就看出来了,幻灯片速度慢,你看完一张再换一张,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晓得它一张又换了一张,电影里面影片一张一张在换你看不出来。我们这个无明的底片比电影那个底片要快得太多,电影放映机的底片一秒钟它的速度才二十四张,你已经 看眼花了,看不出来了。我们无明的底片,佛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多万张,一秒钟二十多万张。再看看现在这个影片一秒钟二十四张,二十四张是它的万分之一,我们怎么能觉察得出来?所以你找初相找不到。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圆瑛法师注解:
讲义【上句指第六意识心。】
上句就是讲六尘缘影,六尘缘影就是第六意识心。
讲义【此心,《楞严经 》呼为前尘分别影事。】
这是世尊在《楞严》会上对小乘人批评所说的,因为小乘人所证得的涅槃境界,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误会把它当作究竟,佛说出他那个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前尘分别影事」,这说明阿罗汉所证偏真涅槃的真相,原来是这么回事情。他内守幽闲,守的是什么东西?守的是『前尘分别影事』。换句话说,阿罗汉第六意识在不在?在,没有第六意识谁分别?没有第七意识谁去守?守就是执著、守住,可见得阿罗汉有第七识,也有第六识。我们通常讲阿罗汉已经 破了第六意识,已经 断了第六意识,其实,所断的是第六意识粗的作用,极其微细的作用还存在。
阿罗汉已经 不分别我、不执著我,也不执著外面这些六尘境界了,他执著什么?他执著他自己所证得的境界,他执著这个,他分别这个,殊不知这个还是属於「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的范围非常广大,是说整个第六意识心的作用。阿罗汉在这里面分别执著一分,执著在哪一分?灭、道。苦集灭道,苦、集他舍掉了,所以他超越三界;灭、道他不肯舍弃,他在那里分别道,守定了灭。内守,守的是灭;分别,分别的是道,所以他还是属於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怎么讲法,小注里头有,这里就不必多说。底下经 文是比喻:
经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这种比喻佛在经 论上常用,《楞严》上有这个比喻。好比一个人眼睛有病,看到虚空当中有些花,有现相,其实虚空当中没有;好眼睛的人看一个月亮,病眼睛的人看成两个月亮;看灯,灯上看到有一层圆影。我们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 验,实际上灯上有没有圆影?没有。由此可知,圆影的产生,就是把圆影比作一切境界相,决定是虚妄的,为什么?它不是从眼生的。空花不是从空生的,第二月也不是从月生的,也不是从空生的,也不是从眼生的,所以完全是虚妄的。
这些道理我们都要认真仔细去揣摩体会,才会觉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不中断你的造作,这些虚妄的相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就是你造因。我们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就是造作,佛门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怕起心动念。所以《华严经 ・净行品》里面教给我们应当如何起心动念,因为你在境界里头不能不起心、不能不动念,你起善因就有善的果报,起恶因就有恶的果报,它会现相!正是百丈大师所谓「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诸佛菩萨、这些开悟证果的人不昧因果,果报现前他承受,为什么?因为他晓得过去造的因现在要承受这果报。承受当中他又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造的是什么因,大家造的是什么因,将来现的相是什么样子,将来那个相还没有现出来,现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悟的,决定不能再迷惑!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