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九集) 1981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9
請看經 文第叁十七面,經 文從這個地方正宗分的開始,說到最重要的部分了。
經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是佛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第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成佛之道。『一切如來』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那是已經 成佛了。你要問:他們在『因地』怎麼修成的?佛就告訴你:『皆』,都是這樣的,沒有例外的,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圓照清淨覺相」這一句,「斷無明,成佛道」那是說的果,因就是這一句,至於未來的菩薩要修成佛道當然也不例外。
我們得要明了什麼叫「圓照」,什麼叫「清淨覺相」,這是問題關鍵的所在。《般若經 》裏面常常講觀照,我們在《般若經 》裏面依古大德說了叁個層次,就是從觀照到照住、照見,即使到照見還沒有到圓照,「圓照」是圓滿的照見。照的是什麼?這個諸位要曉得。換句話說,從開始修觀照的時候,因地心與果地覺就要相應,既然講到果地是清淨覺相,我們一開始觀照就要照「清淨覺相」,那你因地心與果地覺就完全相應,這也就是平常我們常常提醒同修們要修清淨心,「清淨覺相」就是清淨心。注子裏面講:
講義【圓照,是能照之智。】
這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雖然在理論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具足,這個東西不是外來的,是自己本性裏面本具的功德,但是如果沒有修德,我們本性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不能現前的原因就是被無明煩惱障礙住。在初修的時候,就是剛剛學的時候,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現前應當要做的,那就是古人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就是無明,不怕無明煩惱起來,無明煩惱一定要起來,如果無明煩惱不起來,那你就是已經 成了佛,你就不是凡夫。既然是凡夫,當然是有無明、有煩惱。但是起來的時候不怕,怕的是什麼?被煩惱所轉,這是可怕的事情,所謂愈迷愈深,怕這一點。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提起覺照的功夫。
覺照,在最初的修學就是要常常記住佛給我們講的道理、教訓,當我們煩惱一現前,想想佛講的道理,你能夠一想心就平和了。我昨天遇到一個同學,他給我說,他常常煩惱起現行(他學佛才一年多),他就念兩遍《心經 》,這個心就清淨多了。這是初學人用功得力的處所。他就問我般若的修學方法,我就給他講《心經 》恐怕不行,你念《心經 》對治煩惱好,你要曉得了解般若的道理,從《心經 》上下手很難,爲什麼?《心經 》太深!不要看到那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以爲很容易學,那就錯了。《心經 》是六百卷《大般若經 》的精華,換句話說,你不通《大般若經 》,《心經 》的道理你怎麼會懂?所以我就勸他研究《金剛經 》,研究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 講義》,花個二、叁年時間把《金剛經 講義》搞透徹,《心經 》才會有味道,否則的話,研究《心經 》都是囫囵吞棗,含糊籠統。周止庵居士的《心經 诠注》他也沒有看過,《心經 诠注》相當深,比《金剛經 講義》還要難懂,所以要想學般若,得從這兩本注解下手。一定要常常提起觀照的功夫,觀照是智慧。
講義【覺相,是所照之理。】
「覺相」就是所照之理。佛經 裏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有原理,一切法的根本道理那是原理,有一切事的差別的事理,我們都要懂。剛剛初學還是用的第六意識,換句話說,常常把佛所講的這些道理孕育在我們腦海裏面,心裏面常常想著佛所講的這些道理,愈是了義的道理愈好,這是愈接近根本,愈接近真如本性。這些了義經 所講的道理,我們現在圖書館選的這些經 典,在這裏跟大家研究,給諸位講解,全都屬於了義經 ,所講的縱然講事相上差別的道理,都與原理相應。所以要常常想到,在一切境界裏時時刻刻能提得起,這就是觀照,換句話說,所謂觀照是常常能想得起來,不至於把它忘掉,時時刻刻都能想起。這種功夫當然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會斷,斷斷續續,觀照的相就是這樣。功夫用到不中斷,那就得定,就叫照住;換句話說,你心裏面想著這些宇宙人生真正的道理不會失掉,常常現在你自己心裏面不會失去,這就叫照住。也就是說念茲在茲,念念都在心裏,換句話說,心就常常在道,沒有離開道。
這個境界還是用的第六意識,這是理一定要明了,理要不明了就很難了。沒有理,只有識,識裏面不開智慧,識可以得定,很難開智慧。譬如念阿彌陀佛,我一有煩惱,南無阿彌陀佛,行了,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煩惱打斷,把這個念頭轉到佛號上來,這個未嘗不是一個辦法。不過,你要是不懂道理,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一切妄念歸到一念,可以叫你心得定,不開智慧。不開智慧的弊病,怕的是增長無明,什麼事理不懂,還是糊裏糊塗的,可是煩惱確實能壓得住。念佛人有的時候念得很久,念了幾十年,退心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不明理,念久了這一句佛號念得枯燥無味,他就退心。如果他明白這個道理,他愈念愈有心得,愈念智慧愈增長,他怎麼會退心?只有更精進,不會退轉的。
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裏面所含的道理有多少?整個《大藏經 》,要以這句佛號來說,那就像《金剛經 》上講的比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比喻沒有辦法說的。所以十方諸佛教人用觀照的功夫,第一個辦法就是教你念佛,念佛號曉得這一句佛號裏頭的含義,這個很重要。我們簡單的說,從綱領上講,「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一切法中無有一法不覺,這是阿彌陀佛的意思。覺就是般若智慧起作用。所以二六時中,我們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不中斷,像古大德一天十萬聲佛號,那是念念喚起自己覺而不迷,這個佛號是喚醒自己,同時也喚醒別人。別的人懂佛法的,一聽「南無阿彌陀佛」,他一聽就把迷惑顛倒喚醒,就曉得我要處處覺悟,一切法當中不可以迷惑顛倒,這是講照住,這是從第一個層次到第二個層次。必須明理,才能將第二個層次提升到第叁個層次,照見。
照住裏面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禅定;因定開慧,從定裏面開智慧,開的智慧就叫做後得智。爲什麼?因爲定是先得到的,所以禅定叫根本智。《般若經 》裏面講「般若無知」,那個無知就是根本智,那完全是清淨心,清淨代表的是根本智。「覺相」是後得智,對於一切法,沒有一法不了然,一切法通達明了。因此,學佛是法法都要通達,法法都要圓融。學通達了,那就一切都必須學。一切都要學,這是佛法教學的本意,可是在修學過程當中,有教學的技巧,那就是初學的人要一門深入,才能把你修學的基礎奠好。
初學的期限,中國儒家是七年,所以七年小乘,九年大乘,這是中國過去儒家的教學所謂十年寒窗。學佛決不是從童蒙學起,那是極少數的。古時候也有六、七歲就出家作小沙彌,那是從童蒙學起,那很少,大多數都是成年以後出家。在古代,十七、八歲出家的很多,因此他在世間的教育,童蒙已經 奠定基礎。佛法的基礎教育一般定的是五年,可是這個不是一個固定的,它畢竟不像現在教育製度是一定的,佛法是不一定的,伸縮性很大,根性利的人也許一、二年就夠,根性鈍的人搞二、叁十年還不行,實際上它是因人而異。
一定要一門深入!這個一門,教是一門,你學經 典學一樣東西;行也是一門,就是你修行。修行,總原則來說就是「圓照」,這個圓照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爲什麼?哪一門不是圓照?門門都是!如果不是門門都是,那怎麼門門都能成佛?像本經 後面講的二十五輪,那就是二十五種不同的方法;《楞嚴經 》裏面有二十五圓通,也是以二十五種不同的方法來修學,這都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也是代表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門門平等,無有高下,那就是門門都是圓照。所以你修行要修一門,不能修兩門,兩門就不圓了。
還有,道場是一個,老師是一個,這樣才能成就。你要不相信,我們同學們幾乎都有經 驗,多參訪幾個老師、師父,每個師父指的路都不一樣,這個人說這個好,那個人說我這個比他還要好,試問問你走哪個路好?你無所適從!經 典那麼多,這邊說《華嚴》好,經 中之王;那個說《華嚴》太羅嗦,《法華》好,那你怎麼辦?真的門門都好,結果你也這樣去學,學了一輩子,一樣東西都學不成。所以真正求學講師承,一個老師!你要是不肯聽話,不肯接受,老師就不教你了;你肯接受,老師就教你。譬如我們講經 ,歡迎你來聽,可是講到教學那就不一樣。教學,學生是百分之百的服從,這個學生是好學生,老師對學生要負絕對的責任。跟我們平常講經 的場合不一樣,講經 是講的人對你聽的人不負責任,你聽多少那是你自己的,你喜歡來就來,你不喜歡來可以不來。作學生就不行,作學生不來不行,一定要來,不能缺課的。你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沒有資格參學,外面有別的法師長者在講佛法,我去聽聽可不可以?不可以,沒有資格。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不能學第二部經 。你們要問:原因在哪裏?你一聽會受他的影響,對你自己修學就有傷害,道理在此地。
你如果真正肯學、肯聽話,最高明的老師選學生他就要這種學生;他不見得要你很聰明伶俐、基礎很好,好的老師不選這些。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求學難!無論世出世間法都難,特別是佛法。爲什麼講求的是一門?唯有一門,你才能照得住!由照住到照見還要相當一段的時間。簡單的講,照住是你煩惱障伏住,伏住是不是根本智就得到?未必,根本智沒得到。根本智要到什麼時候得到?要到所知障也伏住,根本智就得到了。這裏講「永斷無明」,永斷無明是圓照。到你照見的時候,你是分斷無明。佛法…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