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面講無明有四十一品,你斷一品、斷二品,分斷,沒有完全斷,完全斷就是永斷,那就圓照了。由此可知,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斷無明,都是在照見這個位置上。我們念《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是照見。到如來果地那就是圓照,圓照是指如來果地的境界。
希望同修們,在一生當中能夠成就佛道!佛法不容易遇到,開經 偈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要是沒有成就,多可惜!這個是屬於因緣,這個因緣難得!不要把它看得太輕易。你們想想,今天全世界四十多億人,在一生當中遇到佛法的有幾個?臺灣佛教算很興盛,信佛的人很多,皈依、受戒的很多,可是有幾個遇到真正的佛法?你要仔細想一想就曉得不容易,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所欠缺的是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我們對佛法能不能正確的理解,我們能不能真正的相信?果然懂了,很正確的理解,沒有發生錯誤,我們又肯相信,那你是具足了善根,福德就是剛才講的一門深入。
到你照見的時候,就具有資格博學多聞,可以離開老師。你這個照見,才照見老師就把你趕出去,絕對不會再把你留在身邊,爲什麼?你已經 有資格去參學,有資格去博學多聞,那你就出去,像善財童子一樣五十叁參。爲什麼?你自己有主宰,有定有慧,無論接觸什麼樣的境界,無論接觸什麼樣的宗教學術思想,它是正、是邪、是是、是非,你一看一聽心裏都明了,你轉它的境界,它不會轉你。你有這個本事,老師就請你出去,不再留你;你沒有這個能力,那你就乖乖的跟老師學,還要聽一個老師的。由此可知,這一個老師難,你要是碰到了,你就很容易成就,這個是機緣。所以好老師,古德常講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裏去找!能找到這個明眼人來給你指路,這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之一,不容易遇到。你遇到一個老師,那個老師自己根本就是不通,迷惑顛倒的,好,你也就跟他一個,跟一輩子,好了,他迷,你也迷一輩子,那就可惜!
真正好老師,給諸位說,他不會撒廣告,不會到外面去宣傳「我是好老師,我是佛法當中什麼第一者」,絕對不會。愈是遇到真正善知識,你去問他,「我不通,我什麼都不知道」。他說這個話是不是謙虛?不是的,真的不知道。八萬四千佛法裏頭,他只曉得一門,他怎麼是謙虛,不謙虛!像你們讀《四十華嚴》五十叁位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都說,我只曉得這個法門,其余的我都不知道,你去另請高明,那不是謙虛,那是真的。
善知識到哪裏去找?實在不得已,我在各處講經 ,我都奉勸大衆,實在找不到怎麼辦?現代人不太可靠,都是做自我宣傳,我們怎麼辦?還有個方法,找古人,古人所謂是私淑弟子。譬如圓瑛法師不在了,圓瑛法師的著作在,我們今天念這個《講義》是圓瑛法師的,我們就可以依他爲老師。剛才講了,一個老師!教是他一個人。換句話說,凡是圓瑛法師的東西我就可以看,不是圓瑛法師的東西不看,不看第二家的東西。老師雖然不在了,你要守住這個原則,你做他一個人的學生。他的著作有二、叁十種,你只能選一種,專修。老師所說的,你都可以看,可是你學只能學一樣,你要曉得這個道理。學到你能照見了,才可以看諸子百家,才看你老師以外的千經 萬論,各家的注疏、各家的論典。不走這個路子,你要想這一生當中成功,太難太難,簡直就是不可能。
你要是選古人,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他們都有全集,很容易找得到。一個人,一部經 ,努力用十年工夫。行門裏面念佛就好。圓瑛法師是念佛的,他的書房叫做「叁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二十五歲就在《楞嚴》下功夫,他也辦佛學院專門講《楞嚴經 》。大師雖然一生講了叁十多部經 ,但是他是以一部爲主,他主修的是《楞嚴經 》。這些都值得我們效法。
再古一點的,可以學智者大師法華宗,可以學清涼華嚴宗,可以學宗密圓覺宗。《圓覺經 》,宗密大師是這部經 的祖師,不過宗密大師的注疏太深,所以你們學《圓覺經 》從圓瑛法師下手,他這個東西淺,他距離我們近,我們看起來容易懂。你專門研究一部經 ,譬如《圓覺經 》,先把圓瑛法師的注解研究十年,再把宗密大師的注解研究十年,那你就是現在在我們地球上的圓覺菩薩,二十年工夫你就是圓覺菩薩,誰能比得上你!你要沒有二十年的功力,那不行,那沒有用處的。你們自己想想看,二十年學二十部經 ,還是學一部經 好?學二十部經 ,樣樣都懂一點皮毛,是樣樣都不精,沒有一樣東西能出人頭地拿得出來。在行門上來講,二十樣東西是心分散了,分散就照不住,換句話說,你依然還是生死凡夫,你這一生想求生淨土沒有辦法。爲什麼?你照不住,換句話說,功夫不能成片,帶業往生都沒有把握,這個問題很嚴重!
我給大家說的都是真實話,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到臺灣來求學,總算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我是一個老師教的。這種機緣相當不容易,希望諸位要珍惜。今人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這很可靠的。今人哪個是善知識我們不認識,我們找古人,這是個好辦法,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古來有例子,孟夫子師法孔子,那個時候孔子已經 死了,已經 不在世間,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間,孟子就依靠孔老夫子的著作來學習,所以他是孔夫子的私淑弟子,他學孔子。唐宋八大家裏面第一個是韓愈,這是我們中國的大文豪,韓愈的老師是誰?司馬遷,做《史記》的。司馬遷是漢朝人,韓愈是唐朝人,已經 死了好幾百年。韓愈就是學《史記》,他學成了,學一樣東西。司馬遷是學左丘明的《左傳》,也是私淑弟子,都不是當代,不是直接教的。在佛門裏面,蕅益大師是私淑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出家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過世了,他沒有能親近得到,蓮池大師的著作流傳在世間,他就依照《蓮池大師全集》來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好榜樣。
「圓照」二個字,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大。求的什麼?一個是清淨心。「覺相」是智慧相,所謂智慧相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覺相。叁皈依所學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覺相。大乘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學的什麼?「圓照清淨覺相」,就是這六個字,八萬四千法門所修的就是圓照清淨覺相。
《圓覺經 》的好處,經 文只有二卷,只有一萬多字(比《金剛經 》多一倍),所說的理論非常圓滿,真正是言簡易赅。所以這部經 對今天這個時代的人可以說最適合,爲什麼?今天這個世界的人最怕麻煩,一看到經 太大,看到都害怕,看到《圓覺經 》薄薄的一本,他看到很喜歡,它的好處就在此地。實在講,《楞嚴經 》今天一般人都不敢選,太大了,《華嚴經 》更大,你看民國以來有幾個道場講《華嚴》?有哪個人把《華嚴經 》從頭到尾講圓滿?幾乎都不可能。
底下這四個字很重要,『永斷無明』。無明裏面包括我執與法執,所謂根本無明、枝末無明。「無明」怎麼能斷得了?要靠圓照的功夫,清淨覺相現前,無明就斷了。清淨現前,枝末無明就斷了;覺相現前,根本無明就斷了。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清淨心現前,見思煩惱斷了;念到理一心不亂,清淨覺相現前,根本無明斷了一品,剛才說了,四十一品無明斷一品,這到理一心不亂,這是修學的成績。
我一再的提醒同修,早晚功課就是考試。你們念書每個月有月考,老師嚴格一點每周還有周考,更嚴格一點天天都要隨堂考試。我們這個早晚功課就是隨堂考試,早晨提醒自己!課誦的中心,就是最主要的部分是在叁皈。只要是佛門的修行,功課雖然大家不一樣,但是都有叁皈依,叁皈是共同的功課。大小乘十個宗派,不管哪個宗派,沒有不念叁皈的,你就曉得叁皈是共同功課,共同功課就是最重要的功課,其余的不管你怎麼換,爲什麼?你們個人修習的不一樣,但是叁皈是共同的。叁皈是什麼?就是「清淨覺相」。皈依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清淨,淨而不染,這是共同科目,我們就是學的這個。所以早課提醒你,「我今天一天要記住,在一切境界裏不能迷惑顛倒,不能起邪知邪見,不能被境界染汙」,提醒自己!晚課就檢點,「我今天有沒有迷惑顛倒?有沒有起邪知邪見?有沒有被外境染汙?」這叫做真正做功課,這是真修行。
絕對不是把課誦早晨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我是你的好徒弟,你教我念的我一堂都不缺,那有什麼用處?佛菩薩泥塑木雕,我們這是瓷做的,你念給它,它聽不見。不是念給它聽的,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我們師法諸佛菩薩,以他做老師,他不在了,我們塑個像做代表,見到這個像就如同見到老師一樣,是我們自己恭敬心有一個表示,我們對他來表我們的恭敬心,恭敬心就是真誠的心。我們真學,我們真修,一直到你圓照了,無明永斷了,『方成佛道』,那就成佛了,這個佛是圓滿的佛。
注解諸位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修學,我們今天還是缺乏殊勝的機緣(機會),要是有一個很理想的環境,是要怎樣?是要共同來研究討論,那是真正修學道場。而不是像現在我們在此地這種的法會,這樣的法會是我在這裏講,你們在那裏聽,剛才講了,我講的只管講,你們聽的只管聽,這個功德利益談不上。真正的修學,這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是用一種研究討論會的方式,那個功德利益就大,而不是在講臺講解的方式,那就大大的不一樣。
我舉例子給諸位說,我們大家都師法圓瑛法師,我們拿到圓瑛法師的《講義》,就如同圓瑛法師來給我們講經 一樣。我看了《講義》,法師對我講了,我在裏面懂得多少,我聽了我能悟出多少,我懂得多少,你聽了你悟多少,你懂得多少,我們大家聚會在一堂就是交換心得感想,這是真正參學。書本你們每一位同學都有,我們這個圖書館跟別的講堂不一樣,別的講堂你們同學去聽講,你未必有書,他那個講堂是借用經 書,你不能帶走,我們這個講堂書本都送給大家。送給你就是希望你常常去研究,你來聽講,你在家裏已經 把《講義》看過幾遍了,你來聽的時候自然不一樣。你們都看過好多遍才到這兒來聽,你們在這裏面所看到的一些道理,所體悟的一些東西,我在此地跟諸位講這一遍,你可以印證一下,我在這裏所講的,哪些地方你也見到、也體會到,哪些地方你沒有體會到,也沒有見到,哪些地方你見到,我還沒有說到。學東西要這樣才會有進步,所以教學不需要佛學院,天天都在學習,哪一天不是在學習?確實我們所有經 典注疏大家統統都有。
我過去在臺中學《楞嚴》,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我們總會用叁、四天的時間去看古人這些注解,做成筆記,換句話說,我們去聽,自己是有充分准備去聽的,不是一無所知到那裏去聽的。聽聽老師所講的,跟我們自己看注疏裏面所領悟的東西一樣不一樣?我們在這裏頭去揣摩,在這裏面去留意。哪些地方我們所體會到的,老師也講到了,哪些地方我們覺得體會到的東西,老師沒講出來!還有老師所講出來的東西,有一部分我們沒有體會到!假如自己所體會的意思跟老師所講的互相矛盾,有抵觸,到底是我的見解正確還是老師的見解正確?這些事情常常發生,或者當場我們提出來發問,或者下課之後我們再去請教老師,說明我的悟處跟你的講法不一樣,這才叫做學習。
過去我們在一開經 的時候也就提倡,希望每一樣東西大家報名來參加,也跟諸位說了,報名參加哪一部經 ,修學哪一部經 的,參加的人坐在前面二、叁排,後面算是旁聽的,前面要提出問題來發問,研究討論的,都講過了,你們都不幹,有什麼辦法?從來沒有一個人發問。大概你們都像孔老夫子教學生,顔回一樣,各個都不問,各個都是顔回,大概各個都通達了。不通達一定有疑問,一切都通達那就沒有疑問了,看到好像很愚,也許是大智若愚。這個經 的意思的確是很深,很有趣味。
◎庚二、明無明本空
底下第二段「明無明本空」。因爲一開端就給諸位說,永斷無明;如果無明要是真有,就斷不了。這個意思,你們在《大乘起信論》、《楞嚴經 》裏面知道不少。《起信論》裏面講,無明叫不覺,清淨覺相叫本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就是無明本空!諸位想一想,煩惱是從無明裏面生的,生死是從煩惱裏面生的,無明本空,哪裏還有什麼煩惱!煩惱就本無,煩惱本無,哪來的生死?由此可知,如果把無明永斷,什麼叫永斷?就是真正明了無明本空,無明就沒有了。哪裏有個什麼斷不斷?你要真正有個「斷無明」,有無明可斷,那你就是無明,「斷無明」這一念就是無明。由此可知,照見是什麼意思?就是照見無明本空!是你智慧照見。無明本空,煩惱是假的,煩惱也沒有,生死也沒有,你自己怎麼會不得清淨自在?所得的結果是不生不滅。
《金剛經 》裏面,講如來的叁身:法身、報身、應身。六祖大師《壇經 》裏面,法報應叁身就在肉身上,一而叁、叁而一。我們這個肉身,理體上講是法身;智慧上面來說是報身,報身是智慧身;從作用上來講,是應化身。叁身是一身,不是一個人變成叁個身體,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 》裏面給我們說,「一體叁身佛」。我們哪一個人不是一體叁身佛?只是你迷惑顛倒你沒照見,你沒有照、你沒有見道,如果你有覺照,見道了,你這個身原來就是叁身,跟十方諸佛所證的叁身無二無別,那你不就是永斷無明成佛道了嗎?學佛的目的是在此地。
底下一段經 文要跟我們說明什麼叫無明,把「無明」的性質要搞清楚。雖然給你講清楚了,可是你還沒見道。給你講清楚是什麼意思?你自己清楚之後,你要相信!你理解,你相信,你會有自信心。你相信自己能夠照見,建立這個信心,這個信心是修行成佛的本修因,就是根本的修因,有因才有果。佛給我們說出這個事實的真相,用意就在此地。今天就講到這裏。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