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九集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九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9

   请看经 文第三十七面,经 文从这个地方正宗分的开始,说到最重要的部分了。

   经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是佛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成佛之道。『一切如来』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那是已经 成佛了。你要问:他们在『因地』怎么修成的?佛就告诉你:『皆』,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的,都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圆照清净觉相」这一句,「断无明,成佛道」那是说的果,因就是这一句,至於未来的菩萨要修成佛道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得要明了什么叫「圆照」,什么叫「清净觉相」,这是问题关键的所在。《般若经 》里面常常讲观照,我们在《般若经 》里面依古大德说了三个层次,就是从观照到照住、照见,即使到照见还没有到圆照,「圆照」是圆满的照见。照的是什么?这个诸位要晓得。换句话说,从开始修观照的时候,因地心与果地觉就要相应,既然讲到果地是清净觉相,我们一开始观照就要照「清净觉相」,那你因地心与果地觉就完全相应,这也就是平常我们常常提醒同修们要修清净心,「清净觉相」就是清净心。注子里面讲:

   讲义【圆照,是能照之智。】

   这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虽然在理论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具足,这个东西不是外来的,是自己本性里面本具的功德,但是如果没有修德,我们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被无明烦恼障碍住。在初修的时候,就是刚刚学的时候,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现前应当要做的,那就是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就是无明,不怕无明烦恼起来,无明烦恼一定要起来,如果无明烦恼不起来,那你就是已经 成了佛,你就不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当然是有无明、有烦恼。但是起来的时候不怕,怕的是什么?被烦恼所转,这是可怕的事情,所谓愈迷愈深,怕这一点。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提起觉照的功夫。

   觉照,在最初的修学就是要常常记住佛给我们讲的道理、教训,当我们烦恼一现前,想想佛讲的道理,你能够一想心就平和了。我昨天遇到一个同学,他给我说,他常常烦恼起现行(他学佛才一年多),他就念两遍《心经 》,这个心就清净多了。这是初学人用功得力的处所。他就问我般若的修学方法,我就给他讲《心经 》恐怕不行,你念《心经 》对治烦恼好,你要晓得了解般若的道理,从《心经 》上下手很难,为什么?《心经 》太深!不要看到那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以为很容易学,那就错了。《心经 》是六百卷《大般若经 》的精华,换句话说,你不通《大般若经 》,《心经 》的道理你怎么会懂?所以我就劝他研究《金刚经 》,研究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 讲义》,花个二、三年时间把《金刚经 讲义》搞透彻,《心经 》才会有味道,否则的话,研究《心经 》都是囫囵吞枣,含糊笼统。周止庵居士的《心经 诠注》他也没有看过,《心经 诠注》相当深,比《金刚经 讲义》还要难懂,所以要想学般若,得从这两本注解下手。一定要常常提起观照的功夫,观照是智慧。

   讲义【觉相,是所照之理。】

   「觉相」就是所照之理。佛经 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有原理,一切法的根本道理那是原理,有一切事的差别的事理,我们都要懂。刚刚初学还是用的第六意识,换句话说,常常把佛所讲的这些道理孕育在我们脑海里面,心里面常常想著佛所讲的这些道理,愈是了义的道理愈好,这是愈接近根本,愈接近真如本性。这些了义经 所讲的道理,我们现在图书馆选的这些经 典,在这里跟大家研究,给诸位讲解,全都属於了义经 ,所讲的纵然讲事相上差别的道理,都与原理相应。所以要常常想到,在一切境界里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这就是观照,换句话说,所谓观照是常常能想得起来,不至於把它忘掉,时时刻刻都能想起。这种功夫当然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会断,断断续续,观照的相就是这样。功夫用到不中断,那就得定,就叫照住;换句话说,你心里面想著这些宇宙人生真正的道理不会失掉,常常现在你自己心里面不会失去,这就叫照住。也就是说念兹在兹,念念都在心里,换句话说,心就常常在道,没有离开道。

   这个境界还是用的第六意识,这是理一定要明了,理要不明了就很难了。没有理,只有识,识里面不开智慧,识可以得定,很难开智慧。譬如念阿弥陀佛,我一有烦恼,南无阿弥陀佛,行了,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打断,把这个念头转到佛号上来,这个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不过,你要是不懂道理,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一切妄念归到一念,可以叫你心得定,不开智慧。不开智慧的弊病,怕的是增长无明,什么事理不懂,还是糊里糊涂的,可是烦恼确实能压得住。念佛人有的时候念得很久,念了几十年,退心了,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不明理,念久了这一句佛号念得枯燥无味,他就退心。如果他明白这个道理,他愈念愈有心得,愈念智慧愈增长,他怎么会退心?只有更精进,不会退转的。

   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里面所含的道理有多少?整个《大藏经 》,要以这句佛号来说,那就像《金刚经 》上讲的比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比喻没有办法说的。所以十方诸佛教人用观照的功夫,第一个办法就是教你念佛,念佛号晓得这一句佛号里头的含义,这个很重要。我们简单的说,从纲领上讲,「阿弥陀佛」意思是无量觉,一切法中无有一法不觉,这是阿弥陀佛的意思。觉就是般若智慧起作用。所以二六时中,我们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不中断,像古大德一天十万声佛号,那是念念唤起自己觉而不迷,这个佛号是唤醒自己,同时也唤醒别人。别的人懂佛法的,一听「南无阿弥陀佛」,他一听就把迷惑颠倒唤醒,就晓得我要处处觉悟,一切法当中不可以迷惑颠倒,这是讲照住,这是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必须明理,才能将第二个层次提升到第三个层次,照见。

   照住里面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禅定;因定开慧,从定里面开智慧,开的智慧就叫做后得智。为什么?因为定是先得到的,所以禅定叫根本智。《般若经 》里面讲「般若无知」,那个无知就是根本智,那完全是清净心,清净代表的是根本智。「觉相」是后得智,对於一切法,没有一法不了然,一切法通达明了。因此,学佛是法法都要通达,法法都要圆融。学通达了,那就一切都必须学。一切都要学,这是佛法教学的本意,可是在修学过程当中,有教学的技巧,那就是初学的人要一门深入,才能把你修学的基础奠好。

   初学的期限,中国儒家是七年,所以七年小乘,九年大乘,这是中国过去儒家的教学所谓十年寒窗。学佛决不是从童蒙学起,那是极少数的。古时候也有六、七岁就出家作小沙弥,那是从童蒙学起,那很少,大多数都是成年以后出家。在古代,十七、八岁出家的很多,因此他在世间的教育,童蒙已经 奠定基础。佛法的基础教育一般定的是五年,可是这个不是一个固定的,它毕竟不像现在教育制度是一定的,佛法是不一定的,伸缩性很大,根性利的人也许一、二年就够,根性钝的人搞二、三十年还不行,实际上它是因人而异。

   一定要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教是一门,你学经 典学一样东西;行也是一门,就是你修行。修行,总原则来说就是「圆照」,这个圆照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哪一门不是圆照?门门都是!如果不是门门都是,那怎么门门都能成佛?像本经 后面讲的二十五轮,那就是二十五种不同的方法;《楞严经 》里面有二十五圆通,也是以二十五种不同的方法来修学,这都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也是代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门门平等,无有高下,那就是门门都是圆照。所以你修行要修一门,不能修两门,两门就不圆了。

   还有,道场是一个,老师是一个,这样才能成就。你要不相信,我们同学们几乎都有经 验,多参访几个老师、师父,每个师父指的路都不一样,这个人说这个好,那个人说我这个比他还要好,试问问你走哪个路好?你无所适从!经 典那么多,这边说《华严》好,经 中之王;那个说《华严》太罗嗦,《法华》好,那你怎么办?真的门门都好,结果你也这样去学,学了一辈子,一样东西都学不成。所以真正求学讲师承,一个老师!你要是不肯听话,不肯接受,老师就不教你了;你肯接受,老师就教你。譬如我们讲经 ,欢迎你来听,可是讲到教学那就不一样。教学,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服从,这个学生是好学生,老师对学生要负绝对的责任。跟我们平常讲经 的场合不一样,讲经 是讲的人对你听的人不负责任,你听多少那是你自己的,你喜欢来就来,你不喜欢来可以不来。作学生就不行,作学生不来不行,一定要来,不能缺课的。你根本智没有得到之前,没有资格参学,外面有别的法师长者在讲佛法,我去听听可不可以?不可以,没有资格。根本智没有得到之前,不能学第二部经 。你们要问:原因在哪里?你一听会受他的影响,对你自己修学就有伤害,道理在此地。

   你如果真正肯学、肯听话,最高明的老师选学生他就要这种学生;他不见得要你很聪明伶俐、基础很好,好的老师不选这些。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求学难!无论世出世间法都难,特别是佛法。为什么讲求的是一门?唯有一门,你才能照得住!由照住到照见还要相当一段的时间。简单的讲,照住是你烦恼障伏住,伏住是不是根本智就得到?未必,根本智没得到。根本智要到什么时候得到?要到所知障也伏住,根本智就得到了。这里讲「永断无明」,永断无明是圆照。到你照见的时候,你是分断无明。佛法…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