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八集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八集)  1981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8

   請看經 本叁十四面:

   經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從這個以下,是本經 正宗分。正宗分一共分兩個大段,第一個大段「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這一大段只有一會,就是文殊菩薩這一會。第二個大段「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這就是普賢菩薩以下,一共有十會,這段文長,講修行的比較長。最後一會是本經 的流通分。正宗分十一會裏面兩個大段落,這一段經 文非常重要。

   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佛可以說把這一次法會宗旨以及講題說得清清楚楚。圓瑛法師一開端就說明:

   講義【此段即圓覺真宗。】

   「真」是講真實,「宗」是宗旨,就是真正的宗旨。

   講義【一經 要義,不出信解修證。】

   實在說,不但《圓覺經 》的要義離不開這四個字,大小乘一切經 典總離不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當中,「信」是入門,偏偏這個入門就是很大的一個難關,入了門之後,解與行都好辦。我們現在似乎是解很難,修行很難,其實不是的,是我們沒入門,所以沒有信!你們想想對不對?因爲沒有信,解行當然就難。這次我們在星期天特別提出叁祖《信心銘》來跟諸位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對於大乘佛法的信心。所以,最難的就是信心難。《圓覺經 》十二會,第一會講「信」,從二會以後是講「解行證」;這一關要是通不過,後面不但你證入難,理解也不容易,開經 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相當不容易做到。

   講義【自下正宗十一重問答,分作二科。】

   二科就是兩個大段落。

   講義【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第一個大段落,就是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講義【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後面有十番問答,就是十會,是講依解修行隨根證入,就是修證。

   講義【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爲真正信解,不認妄念,不執異見故也。】

   這樁事情,是要我們真正悟得我們自己「本有圓覺妙心」,同時還要相信本來沒有「無明生死」,這才是真正的信,真正的解。如果在這個地方是真信,真正理解,佛法裏常講「了生死出叁界,斷煩惱證菩提」,一生確實可辦,能夠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實在講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能夠建立信心。注子裏頭,這幾句都非常的重要。《圓覺》是修學大乘佛法最好的指導原則。底下兩句教我們「不要認妄念,不要執著異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一部《金剛經 》就是說的這兩句。不但《金剛經 》說的是兩句,要是把十方諸佛所說的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看,實在說,不外乎教人不執著「一」,也不可以執著「異」,就是此地講的不執著異見,這樣才有頓悟的可能。

   講義【頓教因地,總有叁重:初、了悟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

   這部經 是大乘圓頓的教學,所以經 題稱之爲「了義修多羅」。頓教的因地很重要,把它歸納爲「叁重」,就是叁個層次。第一,「了悟覺性」,「了」是明了,悟是開悟,「了」是解,悟是信,真正明了覺悟了,相信自己具足圓覺性。圓覺性就是妙真如性,我們也叫它做佛性,也叫它做真心,也叫如來藏,也叫真如,也叫實相,名稱太多了,全是講的一樁事情,要相信自己有。

   第二,「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性,因爲我們覺性被無明煩惱妄想執著蓋覆了,我們的覺性雖有,不能現前。怎樣叫它現前?不是說我們信了就能現前,信了以後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口頭上發發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從內心裏面轉迷向悟,這是菩提心。換句話說,從今而後我們在境界裏再不迷惑了,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菩提心裏面叫直心,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菩提心裏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對於一切衆生真正是大慈大悲。所謂大慈大悲,注意那個「大」字,如果講慈悲,哪個人沒有?你那個慈悲不大,你喜歡的那個人你對他很慈悲,你不喜歡的你對他就不慈悲,你的慈悲是有界限的,這個慈悲不大。大慈悲心,是從平等心裏面生的,是從清淨心裏面生的,沒有界限,一視同仁,對你喜歡的人你很慈悲,你厭惡的人,甚至冤家對頭,你對待他還是大慈大悲,一律平等,決定沒有高下,沒有分別,這才叫做大慈大悲。這叁心是叁而一、一而叁,這個叁心是一心。

   如果你想勘驗自己,測驗自己的菩提心有沒有發,從什麼地方去勘驗?從慈悲心上勘驗最容易看出來。你要是從平等心,我對待一切人都很平等,我的心也很清淨,你看到那個人還討厭,完了,你菩提心沒有了。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這個世間從天堂到地獄,總是一個心,決定沒有差別,這叫菩提心。佛菩薩的經 典不是一門學術供給我們來研究來探討,那有什麼用處?它的作用不在此地,它是一服良藥,來治我們無始劫的毛病,那你自己就得到受用了。

   經 上講「圓滿的覺悟」,我們自己有沒有圓覺?這個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的功夫。我們是不是真正覺悟?「圓」暫時不談,只談「覺」,是不是在境界裏面真正沒有厭惡的心?不管別人怎麼對我,他對我好,我心清淨慈悲;他對我很惡,每天都罵我、打我、討厭我,我對他還是清淨慈悲,那你就覺了。如果有一念厭惡的心,「我天天做好事,天天在種善根,在修福修慧,那個人還找我麻煩,還在處處障礙我,算了,好事不如無事」,那你就不覺,你又迷了。別說圓覺,你那個覺心就失掉,失掉是什麼?菩提心失掉了。所以菩提心一發,給諸位說,就是圓初住的菩薩。

   第叁,「修菩薩行」。從發心住開始,一直到等覺位,都是修菩薩行。換句話說,四十一個位次都叫修菩薩行,到如來果地上稱之爲圓覺,圓滿了。等覺菩薩還不行,爲什麼?他還欠一分,還沒圓,如來果地上這才圓了。

   這叁個層次必須要曉得。一部經 具足了這叁個層次,叁個層次裏面你只要得到一個就算你及格。我們學校評分甲乙丙丁,丙等算及格,低一點,就是你「了悟覺性」就及格了,及格就可以入門。如果你一發心,不但及格,你也升等,從丙等升到乙等;再要肯修行,你又進一級,就升到甲等。甲等人就具足這叁條,真正是圓覺會上的當機者。具足前面兩條是其次,具足一條也算是入門,叁條都具足你就是圓頓根性的菩薩,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具足兩條或者具足一條,是屬於一般比較鈍根的,那要漸修,一生不見得有成就,所謂多生多劫的修行。由此看來,這部經 又何嘗不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段經 文的意思,表面上看著重在一條,建立信心,就是了悟覺性,其實是具足後面的叁個境界,換句話說,信解行證無不具足。

   『善男子』,這個稱呼,經 上常有「善男子、善女人」,這裏稱一個,善女人省略了,都包括在其中。

   『無上法王』是佛自稱。佛這種稱呼是不是太不謙虛?是不是過分的把自己擡高?如果就個人身分上來講,佛是非常謙虛,因爲「無上法王」是如來果地上的尊稱,不僅是稱他自己一個人,凡是成佛的人都應該這樣的尊稱他。所以這個稱呼,絕不是稱佛自己個人,十方叁世所有成佛的人都叫無上法王。由此可知,這個稱呼是自尊尊人的稱呼。

   『有大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簡單的說,這個法它能包括一切法,這個法就叫做總持法門。總持法門加上一個「大」字,換句話說,那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包,沒有一法能夠超越的。這個大陀羅尼門是什麼?『名爲圓覺』。注子裏面諸位可以參考,但是不能夠呆看,只是它提供給你做參考。圓覺是什麼?圓覺是大陀羅尼門,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這個大陀羅尼門流出來的。

   圓覺就是一心。「一心之法,方名爲大。」幾個人能了悟!修行修什麼?修一心,這一點非常重要。你要是真正得一心,世出世間法就完全證得了。如果不曉得一心,在文字言說裏面去打轉,沒有不被言說文字所迷惑,你幾時能出得了這個迷宮?你要想超越,證得一心,大乘經 論裏面常常教給你,「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就能證得一心,證得一心就是證得大陀羅尼門。大陀羅尼門,就是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圓覺,換句話說,證得理一心不亂的人就是圓覺菩薩。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這裏面恐怕又有問題,如果說「流出清淨真如」,我們也許覺得還容易體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就不好懂了。「圓覺」就是一心,是體;「一切」是相。我們把「圓覺」比作金,「一切」就是器,先把這個概念搞清楚,然後「清淨真如」你就明白了。金與器不二,從金的體上講,是清淨,是真;從相上講,是清淨,是如。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這個比喻容易明了。

   我們再看看佛所說的本意。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間依正莊嚴。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從圓覺性裏面流出來的,這個身體是清淨真如。身體以外都叫做依報,所謂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裏面又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物質的環境,佛家稱之爲器世間;另外一大類是人事的環境,佛法稱之爲有情世間。無論是物質環境或者是人事的環境,無有一法不是清淨真如。爲什麼它是清淨真如?因爲它全是從圓覺性裏面流出來的,它的理體就是圓覺性,相雖然是千差萬別,體是一個真如。因爲衆生迷了圓覺性,所以在一切法裏頭見不到清淨真如。

   你們想想爲什麼見不到?因爲你們用二心,二心是分別心,本來是個清淨真如,你在這裏面一虛妄,給它一分別,這是真、那是妄,這是好、那是醜,本來沒有,本來是一味平等,…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