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八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8
请看经 本三十四面:
经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从这个以下,是本经 正宗分。正宗分一共分两个大段,第一个大段「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这一大段只有一会,就是文殊菩萨这一会。第二个大段「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这就是普贤菩萨以下,一共有十会,这段文长,讲修行的比较长。最后一会是本经 的流通分。正宗分十一会里面两个大段落,这一段经 文非常重要。
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佛可以说把这一次法会宗旨以及讲题说得清清楚楚。圆瑛法师一开端就说明:
讲义【此段即圆觉真宗。】
「真」是讲真实,「宗」是宗旨,就是真正的宗旨。
讲义【一经 要义,不出信解修证。】
实在说,不但《圆觉经 》的要义离不开这四个字,大小乘一切经 典总离不开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当中,「信」是入门,偏偏这个入门就是很大的一个难关,入了门之后,解与行都好办。我们现在似乎是解很难,修行很难,其实不是的,是我们没入门,所以没有信!你们想想对不对?因为没有信,解行当然就难。这次我们在星期天特别提出三祖《信心铭》来跟诸位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对於大乘佛法的信心。所以,最难的就是信心难。《圆觉经 》十二会,第一会讲「信」,从二会以后是讲「解行证」;这一关要是通不过,后面不但你证入难,理解也不容易,开经 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相当不容易做到。
讲义【自下正宗十一重问答,分作二科。】
二科就是两个大段落。
讲义【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第一个大段落,就是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讲义【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
后面有十番问答,就是十会,是讲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就是修证。
讲义【初者顿悟本有圆觉妙心,本无无明生死,方为真正信解,不认妄念,不执异见故也。】
这桩事情,是要我们真正悟得我们自己「本有圆觉妙心」,同时还要相信本来没有「无明生死」,这才是真正的信,真正的解。如果在这个地方是真信,真正理解,佛法里常讲「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一生确实可办,能够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实在讲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能够建立信心。注子里头,这几句都非常的重要。《圆觉》是修学大乘佛法最好的指导原则。底下两句教我们「不要认妄念,不要执著异见」,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一部《金刚经 》就是说的这两句。不但《金刚经 》说的是两句,要是把十方诸佛所说的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看,实在说,不外乎教人不执著「一」,也不可以执著「异」,就是此地讲的不执著异见,这样才有顿悟的可能。
讲义【顿教因地,总有三重:初、了悟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
这部经 是大乘圆顿的教学,所以经 题称之为「了义修多罗」。顿教的因地很重要,把它归纳为「三重」,就是三个层次。第一,「了悟觉性」,「了」是明了,悟是开悟,「了」是解,悟是信,真正明了觉悟了,相信自己具足圆觉性。圆觉性就是妙真如性,我们也叫它做佛性,也叫它做真心,也叫如来藏,也叫真如,也叫实相,名称太多了,全是讲的一桩事情,要相信自己有。
第二,「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性,因为我们觉性被无明烦恼妄想执著盖覆了,我们的觉性虽有,不能现前。怎样叫它现前?不是说我们信了就能现前,信了以后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口头上发发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从内心里面转迷向悟,这是菩提心。换句话说,从今而后我们在境界里再不迷惑了,觉而不迷,这是菩提心,菩提心里面叫直心,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菩提心里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对於一切众生真正是大慈大悲。所谓大慈大悲,注意那个「大」字,如果讲慈悲,哪个人没有?你那个慈悲不大,你喜欢的那个人你对他很慈悲,你不喜欢的你对他就不慈悲,你的慈悲是有界限的,这个慈悲不大。大慈悲心,是从平等心里面生的,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没有界限,一视同仁,对你喜欢的人你很慈悲,你厌恶的人,甚至冤家对头,你对待他还是大慈大悲,一律平等,决定没有高下,没有分别,这才叫做大慈大悲。这三心是三而一、一而三,这个三心是一心。
如果你想勘验自己,测验自己的菩提心有没有发,从什么地方去勘验?从慈悲心上勘验最容易看出来。你要是从平等心,我对待一切人都很平等,我的心也很清净,你看到那个人还讨厌,完了,你菩提心没有了。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这个世间从天堂到地狱,总是一个心,决定没有差别,这叫菩提心。佛菩萨的经 典不是一门学术供给我们来研究来探讨,那有什么用处?它的作用不在此地,它是一服良药,来治我们无始劫的毛病,那你自己就得到受用了。
经 上讲「圆满的觉悟」,我们自己有没有圆觉?这个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时时刻刻要提起观照的功夫。我们是不是真正觉悟?「圆」暂时不谈,只谈「觉」,是不是在境界里面真正没有厌恶的心?不管别人怎么对我,他对我好,我心清净慈悲;他对我很恶,每天都骂我、打我、讨厌我,我对他还是清净慈悲,那你就觉了。如果有一念厌恶的心,「我天天做好事,天天在种善根,在修福修慧,那个人还找我麻烦,还在处处障碍我,算了,好事不如无事」,那你就不觉,你又迷了。别说圆觉,你那个觉心就失掉,失掉是什么?菩提心失掉了。所以菩提心一发,给诸位说,就是圆初住的菩萨。
第三,「修菩萨行」。从发心住开始,一直到等觉位,都是修菩萨行。换句话说,四十一个位次都叫修菩萨行,到如来果地上称之为圆觉,圆满了。等觉菩萨还不行,为什么?他还欠一分,还没圆,如来果地上这才圆了。
这三个层次必须要晓得。一部经 具足了这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里面你只要得到一个就算你及格。我们学校评分甲乙丙丁,丙等算及格,低一点,就是你「了悟觉性」就及格了,及格就可以入门。如果你一发心,不但及格,你也升等,从丙等升到乙等;再要肯修行,你又进一级,就升到甲等。甲等人就具足这三条,真正是圆觉会上的当机者。具足前面两条是其次,具足一条也算是入门,三条都具足你就是圆顿根性的菩萨,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具足两条或者具足一条,是属於一般比较钝根的,那要渐修,一生不见得有成就,所谓多生多劫的修行。由此看来,这部经 又何尝不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段经 文的意思,表面上看著重在一条,建立信心,就是了悟觉性,其实是具足后面的三个境界,换句话说,信解行证无不具足。
『善男子』,这个称呼,经 上常有「善男子、善女人」,这里称一个,善女人省略了,都包括在其中。
『无上法王』是佛自称。佛这种称呼是不是太不谦虚?是不是过分的把自己抬高?如果就个人身分上来讲,佛是非常谦虚,因为「无上法王」是如来果地上的尊称,不仅是称他自己一个人,凡是成佛的人都应该这样的尊称他。所以这个称呼,绝不是称佛自己个人,十方三世所有成佛的人都叫无上法王。由此可知,这个称呼是自尊尊人的称呼。
『有大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简单的说,这个法它能包括一切法,这个法就叫做总持法门。总持法门加上一个「大」字,换句话说,那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没有一法能够超越的。这个大陀罗尼门是什么?『名为圆觉』。注子里面诸位可以参考,但是不能够呆看,只是它提供给你做参考。圆觉是什么?圆觉是大陀罗尼门,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这个大陀罗尼门流出来的。
圆觉就是一心。「一心之法,方名为大。」几个人能了悟!修行修什么?修一心,这一点非常重要。你要是真正得一心,世出世间法就完全证得了。如果不晓得一心,在文字言说里面去打转,没有不被言说文字所迷惑,你几时能出得了这个迷宫?你要想超越,证得一心,大乘经 论里面常常教给你,「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你就能证得一心,证得一心就是证得大陀罗尼门。大陀罗尼门,就是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圆觉,换句话说,证得理一心不乱的人就是圆觉菩萨。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这里面恐怕又有问题,如果说「流出清净真如」,我们也许觉得还容易体会,「流出一切清净真如」,就不好懂了。「圆觉」就是一心,是体;「一切」是相。我们把「圆觉」比作金,「一切」就是器,先把这个概念搞清楚,然后「清净真如」你就明白了。金与器不二,从金的体上讲,是清净,是真;从相上讲,是清净,是如。金就是器,器就是金,这个比喻容易明了。
我们再看看佛所说的本意。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间依正庄严。正报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从圆觉性里面流出来的,这个身体是清净真如。身体以外都叫做依报,所谓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里面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的环境,佛家称之为器世间;另外一大类是人事的环境,佛法称之为有情世间。无论是物质环境或者是人事的环境,无有一法不是清净真如。为什么它是清净真如?因为它全是从圆觉性里面流出来的,它的理体就是圆觉性,相虽然是千差万别,体是一个真如。因为众生迷了圆觉性,所以在一切法里头见不到清净真如。
你们想想为什么见不到?因为你们用二心,二心是分别心,本来是个清净真如,你在这里面一虚妄,给它一分别,这是真、那是妄,这是好、那是丑,本来没有,本来是一味平等,…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